彻底告别中文名!张本智和改用全日文名,身份认同之争引爆舆论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1-13 15:43 1

摘要:国际乒坛再起热议!日本乒协2025年国家队官方名单中,华裔名将张本智和的名字正式变更为纯日文罗马音“Harimoto Tomokazu”,彻底抹去汉字标识,告别了沿用十余年的中文名身份。这一从“张智和”到“张本智和”、再到纯日文名的第三次名字变更,不仅是署名形

国际乒坛再起热议!日本乒协2025年国家队官方名单中,华裔名将张本智和的名字正式变更为纯日文罗马音“Harimoto Tomokazu”,彻底抹去汉字标识,告别了沿用十余年的中文名身份。这一从“张智和”到“张本智和”、再到纯日文名的第三次名字变更,不仅是署名形式的改变,更被视作其身份认同的终极表态,在中日两国引发轩然大波。

这场改名并非突如其来的决定。早在2024年底,张本智和就已悄悄将社交媒体账号署名改为“Harimoto Tomokazu”,当时未引发广泛关注;直至2025年8月日本乒协官宣名单,这一“去中文”的彻底转变才浮出水面,标志着他在身份本土化的道路上迈出了最关键的一步。回溯其身份转变轨迹,2003年出生于日本仙台的张本智和,父母均为中国四川籍前乒乓球运动员,母亲张凌曾是国乒队员,与邓亚萍并肩作战过。2014年,11岁的他随父亲、妹妹加入日本国籍,将姓氏“张”改为“张本”,既保留部分中国根源,又贴合日本文化,彼时名字寓意“不忘本”,还承载着母亲“成为中日友好桥梁”的期许。如今彻底改用全日文名,无疑是对这份双重文化联结的主动切割。

背后多重考量交织,让这场改名充满争议性。作为日本男乒领军人物,张本智和虽稳居世界前三、对国乒胜率达55%,却始终面临身份隔阂——在日本,东京奥运失利后曾遭“滚回中国”的辱骂,队内也被指“难以融入”;在中国,回川祭祖时曾遭村民抗议,赢球后常被指责“忘本”。此次改名被解读为向日本队表决心的重要信号,试图通过彻底本土化减少文化摩擦,争取更多团队资源与球迷接纳。此外,2025年横滨冠军赛期间,他因医疗暂停争议、赛后不当庆祝等事件引发职业伦理争议,改名也被认为有重塑个人形象、切割负面舆论的考量,同时能统一赛事播报与商业合作中的署名,提升传播便利性。

中日两国截然不同的反应,凸显了这场身份选择的复杂张力。在日本,日媒将其解读为“职业身份彻底日本化”的证明,球迷多持支持态度,认为有助于增强团队归属感,让他更专注赛场。但在中国,超过七成球迷表示好感度下降,社交媒体上满是“彻底割断文化纽带”的感慨——不少人认为,中文名是与故土最后的情感联结,此番操作让“不忘本”的初衷沦为空谈。商业层面,原本依托“双重文化背景”积累的跨市场吸引力大幅削弱,体育营销机构预测其中国市场代言价值可能缩水30%。

值得玩味的是,这场身份切割并未让张本智和彻底摆脱困境。他的母亲张凌仍保留中国国籍,妹妹张本美和同样活跃于乒坛,家庭成员的身份差异让这份“彻底日本化”显得格外微妙。即便改用全日文名,日本社会对他的接纳仍存疑虑,其赢球后撕衣庆祝的方式被批“违背日本武士道精神”,队内也有“不愿陪练年轻选手”的争议传出。正如网友所言:“名字能改,血脉改不了;标签能换,文化烙印难消。”他依旧深陷“赢球被中国骂、输球被日本批”的身份夹缝中。

从年少时“为日本复仇”的宣言,到如今彻底告别中文名的选择,张本智和的每一步都围绕身份认同展开。这场改名是全球化背景下,归化运动员在职业发展与文化归属间的艰难抉择,也折射出竞技体育背后复杂的情感与利益博弈。或许正如乒坛名宿所言,名字终究只是符号,最终定义他的仍是赛场上的实力与品格。但这场引发广泛讨论的身份之变,早已超越体育本身,成为关于文化、归属与选择的深刻注解。未来他能否在彻底本土化的道路上收获真正的接纳?赛场内外的争议又将如何影响其职业生涯?答案唯有交给时间。

来源:懂球帝杨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