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命因你更美》是剑桥大学海洋生物学家海伦·斯凯尔斯与英国新锐插画组合“好妻与勇士”联手打造的自然治愈绘本,堪称“用希望书写的环保启示录”。
《生命因你更美》是剑桥大学海洋生物学家海伦·斯凯尔斯与英国新锐插画组合“好妻与勇士”联手打造的自然治愈绘本,堪称“用希望书写的环保启示录”。
这部融合科学洞察与视觉美学的图文佳作,没有沉溺于物种濒危的悲情叙事,而是用20个跨越山海的重生故事,铺展成一幅充满力量的生命回归长卷。
作者以海洋生物学家的专业积淀与细腻笔触,将科学家的坚守、原住民的智慧与普通人的善意娓娓道来;插画师则用绚烂色彩勾勒生命灵动——蓝鲸的脊背泛着冰海的澄澈,大砗磲的壳折射绿松石般的光泽,让每一页都成为可触摸的自然风景。
这本书早已成为通勤、亲子共读与旅行途中的“心灵补给站”:地铁上翻读,能在钢筋森林中听见自然的私语;带娃共读,可借故事播下环保的种子;旅途携带,便成了读懂风景的自然向导。
那些“消失改写为归来”的奇迹,那些藏在日常里的环保小事,都在诉说:给予我们希望与力量的,从来不是遥远的宣言,而是每一个“不放弃”的生命与每一次“伸手护”的行动。
透过书页里的文字与插画,我们得以见证濒危生命最坚韧的模样,触摸人类与自然共生的温度,让视野跨越地域的边界,直抵生命本质的美好。
这些重生的故事,终将在某个时刻,成为我们守护世界的勇气与底气。
当城市的风,吹不动自然的叹息
推荐人:糖沫
每天挤在早高峰的地铁里,望着窗外掠过的钢筋森林;下班后瘫在沙发上刷手机,屏幕光映着眼底的疲惫——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们离“自然”越来越远了。
偶尔刷到“某物种濒危”的新闻,心里会揪一下,却又总觉得“保护自然”是遥远的事,自己的微小力量根本掀不起波澜。
直到有一天加班到深夜,窗外的霓虹把天空染成灰紫色,手机弹出的“珊瑚礁白化率再创新高”新闻,像根细针戳破了疲惫的伪装。就在这时,我在书架角落撞见了《生命因你更美》——这本封面自带“治愈感”的书,成了我与自然重新连接的契机。
它的封面太让人惊艳了:蓝鲸的脊背划破冰蓝海面,老虎的斑纹隐在翠绿丛林,鹦鹉的亮黄羽毛像跌落在纸上的阳光……插画师用细腻笔触,把濒危生命的灵动全封存在这方小天地里。
翻书的瞬间,仿佛推开了通往世界尽头的门。那些被城市喧嚣淹没的自然私语,突然清晰地涌了进来——原来,在我们看不见的角落,有那么多生命正在努力回归,有那么多人在为“不让它们消失”拼尽全力。
不止是拯救故事,
更是给普通人的自然行动指南
推荐人:Amy
原以为这是本“悲情环保书”,没想到读起来满是暖意。
这本书最特别的地方,是它把“拯救”拆成了可触摸的细节:为了让大蓝蝶重生,科学家们先摸清红蚁的习性,再复原百里香栖息地;修复弗吉尼亚州的海草时,潜水员们撒下7000万颗种子,一点点铺出3600万平方千米的“水下草场”;就连几维鸟的保护,都能变成社区居民的“夜间听声游戏”——每年5月,大家举着录音设备,在森林里捕捉那声沙哑的嘶鸣。
书里没有回避问题:蓝鲸仍要面对塑料污染,银剑草还在和外来蚂蚁抗争,极地冰盖融化的速度越来越快。但它更让我看到,每个人都能成为解决方案的一部分:用环保防晒霜、参与海滩捡垃圾、给花园挖个小池塘,甚至只是像肯尼亚的莱塞因那样,踢一场球种一棵树。
合上书后,我把家里的一次性塑料瓶换成了玻璃罐——或许这些小事看起来微不足道,但就像书里说的,“量变终会促成质变”。
孩子问“动物会消失吗?”
我把这本书递给了她
推荐人:安安
给女儿读《生命因你更美》时,她指着封面上的蓝鲸问:“妈妈,它们还能回到大海里吗?”翻到“冰海之鲸”那章,看到科考队在2020年发现58头蓝鲸的内容,她突然拍手说:“原来它们没有走呀!”
这本书成了我和孩子沟通自然的桥梁——那些原本抽象的“保护”,变成了看得见的故事:小海龟在没有游客的海滩爬向大海,猛虎在伦滕波尔保护区繁衍后代,就连行动最慢的蜗牛,都能在人类的帮助下重返故乡。
书里的插画特别可爱:银剑草的“银白毛发”画得像撒了星光,大砗磲的壳泛着孔雀蓝的光泽,几维鸟圆滚滚的身子藏在树叶间。
女儿总指着插画问:“这个像小伞的是什么呀?”我就趁机给她讲珊瑚礁的作用,讲海草如何吸收碳。最惊喜的是书末的“行动建议”,我们一起列了个小清单:下次去海边捡垃圾、给家里的绿萝换个大花盆、不用一次性吸管。
这本书不只是给孩子的科普,更是一份“希望的礼物”——它让我们相信,只要愿意付出,就能让更多生命在这个星球上继续绽放。
当冰川在融化,物种在消失,我们总容易陷入“做什么都没用” 的焦虑。但《生命因你更美》告诉我们:希望从不是突然降临的奇迹,而是无数人“再试一次”的坚持。就像书末写的:“归野仍在继续,自然的力量永不消弭”。
如果你也在城市里渴望自然的慰藉,如果你也想给孩子讲生命的韧性,不妨翻开这本书。它会让你明白:在人类与自然的漫长故事里,每个“微小的善”,都在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来源:华章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