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果有人拿着手电筒在黑夜里照你,你却看不到光束,你会怎么想?要么是手电筒坏了,要么是有东西把光挡住了,或者……光被某种看不见的力量“拐弯”了。
如果有人拿着手电筒在黑夜里照你,你却看不到光束,你会怎么想?要么是手电筒坏了,要么是有东西把光挡住了,或者……光被某种看不见的力量“拐弯”了。
在天文学界,就悬着这么一桩长达数十年的“悬案”。宇宙深处的怪兽——耀斑星系(Blazar)正对着地球喷射出极高能量的伽马射线。
然而奇怪的事情发生了,无论是费米卫星还是地面的切伦科夫望远镜,经常在预定的位置“扑空”,这部分能量仿佛在太空中凭空蒸发了。
如今一项来自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最新实验,终于为这桩宇宙悬案提供了一份关键的“结案陈词”。
当耀斑星系喷出的超高能伽马射线在宇宙空旷的星际介质中穿行时,它们并不孤单。它们会撞上宇宙背景光,瞬间发生“大变活人”——转化成正负电子对。
这些电子对随后会再次辐射出能量稍低一点的伽马射线,这就好比大烟花炸开后,会变成无数小烟花,理应看到满天的“次级烟花”。
但既然没看到,科学家就锁定了两个最大的“嫌疑人”:嫌疑人A是等离子体不稳定性,这个理论认为,星际空间虽然空旷,但充满了稀薄的等离子体。
当电子束穿过时,就像快艇冲进平静的湖面,会激起剧烈的湍流。这种湍流会迅速把电子束的能量“吃干抹净”,导致它们发不出次级光。
嫌疑人B是星际磁场,这个理论则认为,宇宙真空中其实遍布着极其微弱但无处不在的磁场。
带电的电子对一产生,就被这些磁场像磁铁吸铁屑一样“偏转”了方向。结果就是,次级光虽然产生了,但因为它不再直线传播,并没有照向地球,所以我们看不见。
多年来A和B两派争执不下,因为在地球上,根本无法模拟几百万光年尺度的星际环境。
争论归争论,实验才是硬道理。牛津大学领衔的团队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
既然去不了宇宙深处,那就把宇宙“搬”进地下室。
在CERN地下深处的HiRadMat装置中,科学家利用超级质子同步加速器(SPS),制造了一场微型的“宇宙大爆炸”。
他们生成了高能的电子-正电子束流,让它瞬间穿过一段约一米长的等离子体区域。
这听起来简单,实则是“实验室天体物理”的巅峰之作。
这一米长的距离,在物理比例上,精确复刻了耀斑星系喷流穿越星际介质的过程。
科学家们拿着“放大镜”,逐毫微秒地记录束流的形状、能量和磁场变化。
这就像是为了还原车祸现场,交警在测试场里做了一次1:1的碰撞复原。
实验结果发表在了《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结果让很多支持“嫌疑人A”的理论物理学家大跌眼镜。
按照之前的模型预测,这束粒子流进入等离子体后,应该像滴入热油的水一样炸锅,出现强烈的自生磁场和扩散。
但在CERN的实验室里,这束“火球”表现得异常淡定。
束流保持了惊人的稳定性,既没有因为等离子体的不稳定性而“破碎”,也没有损失太多的能量。
它像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整齐划一地穿过了等离子体区。
这一结果直接宣判了“嫌疑人A”的死刑,实验证明在类似的天体物理参数下,等离子体不稳定性并没有那么强的破坏力。
既然“嫌疑人A”被排除了,那么“嫌疑人B”——星际磁场,就成了最合理的解释。
这次实验实际上为“宇宙原初磁场”的存在提供了强有力的背书。
这意味着那些消失的伽马射线,大概率是被充斥在星系之间的大尺度磁场给“拐跑”了。
这可不是小事,如果这些磁场真的存在,它们就是宇宙大爆炸早期的“活化石”。
它们可能是在宇宙诞生的最初几秒钟内,由暴胀、相变甚至暗物质的相互作用产生的。
通过这次实验的“校准”,天文学家们终于可以更有底气地去推算这些磁场的强度了。
未来的切伦科夫望远镜阵列(CTA)将不再是盲人摸象,而是可以根据这个模型,把那些“看不见的磁场”变成一个个具体的、可测量的物理参数。
CERN地下的这团“火球”,虽然只闪烁了短短一瞬,却照亮了天体物理学的一块盲区。
它告诉我们,宇宙的虚空并不“空”,那里不仅有物质,还交织着从时间源头遗留下来的古老磁场。
这项研究不仅帮我们找回了“失踪的伽马射线”,更重要的是它让我们意识到,通过在地球上模拟极端环境,人类真的可以触碰到百亿光年外的真相。
科学的拼图,就这样在一米长的实验室里,被补上了关键的一角。
来源:小张的科普任意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