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美联手揭秘植物暗度陈仓:表皮扛亿年风雨突变 精卵细胞坐享其成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1-13 14:07 1

摘要:突变是进化的双刃剑:它既是适应环境的源泉,也是破坏生存的风险。一项由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Davis)植物生物学家主导的最新研究揭示,植物在漫长的演化中进化出了一套精妙的风险管理机制。

本文为深度编译,仅供交流学习,不代表智子说观点

突变是进化的双刃剑:它既是适应环境的源泉,也是破坏生存的风险。一项由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Davis)植物生物学家主导的最新研究揭示,植物在漫长的演化中进化出了一套精妙的风险管理机制。

这项于11月10日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的研究发现,植物会有意让负责形成表皮的干细胞承担更高的突变率,从而在适应外部环境与保护后代基因组稳定性之间取得平衡。研究数据显示,植物表皮干细胞中DNA突变的积累频率,竟是产生卵细胞和精子的生殖干细胞的4.5倍。

这一发现不仅揭示了植物生存的底层逻辑,也对马铃薯、香蕉等依赖营养繁殖的全球重要农作物育种具有深远意义。

该研究资深作者、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植物生物学杰出教授卢卡·科迈(Luca Comai)指出:“突变驱动变异,而变异赋予了植物育种者培育更优作物的可能。分层的干细胞结构使植物能精妙调控不同细胞的突变率,从而最大化自身及后代的生存几率。”

与人类将造血干细胞储存在骨髓深处不同,植物的干细胞群——即“顶端分生组织”,位于茎尖最顶端。这个肉眼难辨的穹顶状结构通常由约10个干细胞组成,呈现出精密的三层排列(L1、L2和L3),它们分工明确,共同发育成植物的茎、叶、根、表皮、维管束以及用于繁殖的配子。

这种分层结构并非偶然。科迈分析认为,这为植物提供了一种灵活的调控机制,使其能够控制突变在不同部位的积累方式。

关键差异在于,只有位于中间的L2层干细胞负责产生配子(精子和卵细胞)。这意味着,当植物通过种子进行有性繁殖时,后代只会继承L2层的遗传信息。相反,对于那些通过球茎、匍匐茎或萌蘖进行无性繁殖(营养繁殖)的植物而言,其后代则会继承来自所有三层的突变累积。

为了解开这一机制,研究团队选取了“德西蕾”(Desiree)和“红波伦塔”(Red Polenta)两个马铃薯品种作为研究对象。这两个品种已通过克隆繁殖超过50年,体内积累了大量历史突变。

研究人员通过精密技术分离出各层的单个茎细胞,并分别培育出仅由L1、L2或L3细胞衍生的植株。实验结果令人惊讶:在叶片顶端分生组织中,原本的L3层经常神秘消失,被L2细胞侵占并取代。

更重要的是,在对比L1与L2细胞时,研究人员发现了显著的突变率差异。在“德西蕾”品种中,负责形成表皮的L1层细胞积累的突变数量是L2层的4.5倍;在“红波伦塔”中,这一比例也达到了1.6倍。

这种差异暗示了一种进化的权衡:植物倾向于保护负责繁衍的L2层,维持基因组的高度稳定,因为大多数随机突变往往是有害的。

然而,L1层的高突变率并非毫无益处。科迈解释道,L1细胞发育后形成植物的“皮肤”——表皮。作为与外界环境直接交互的第一道防线,这些细胞拥有更高的遗传多样性,可能有助于植物更快速地适应病原体入侵、食草动物啃食等环境压力。

这一发现对现代农业生物技术提出了新的挑战。论文第一作者、现任美国马萨诸塞大学阿默斯特分校(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Amherst)博士后研究员柯克·阿蒙德森(Kirk Amundson)指出,全球许多重要作物如香蕉、葡萄、草莓等主要依赖营养繁殖,这意味着它们实际上是不同基因型细胞层的嵌合体。

现代转基因技术通常涉及对单个细胞进行基因编辑或DNA插入,然后将其培育成新植株。由于这些新植株往往源自单一细胞层,它们可能会不幸丢失其他组织层中积累已久的、并未被察觉的有益性状。

“从生物技术角度看,研究者必须意识到这一点:当我们通过单细胞克隆改造植物时,这种嵌合特性的丧失可能导致重要性状的意外流失,”科迈强调。

在狂风骤雨和烈日炙烤下,植物并非如我们所见那般被动地承受命运。它们将最激进的变革留给了直面风雨的“皮肤”,让表皮细胞在突变的试错中寻找生存的契机;同时,它们又将最保守的固守留给了深藏的“内心”,像守护火种一样呵护着生殖细胞的纯粹。这种将冒险与稳健完美切割的生存智慧,或许正是绿色生命能够跨越亿万年时光,在每一次环境剧变中依然生生不息的秘密。

如果你对植物这种“外层激进、内核保守”的生存策略有任何感悟,或者联想到其他自然界的生存智慧,欢迎在评论区分享。

来源:无敌浩克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