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储芯片三巨头背后的A股影子股:这波涨价潮里,谁能吃到真红利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1-12 14:58 1

摘要:上周A股存储芯片板块直接“炸场”——某绑定SK海力士的设备商2天涨超20%,某存储模组企业单周成交破30亿,连沉寂半年的存储ETF都单日净值涨超5%。

上周A股存储芯片板块直接“炸场”——某绑定SK海力士的设备商2天涨超20%,某存储模组企业单周成交破30亿,连沉寂半年的存储ETF都单日净值涨超5%。

这波行情的源头,是存储芯片“三巨头”(SK海力士、三星、美光)的连环动作:三星宣布2025年Q4继续减产30%,SK海力士上调DRAM合约价15%,美光则重启与国内企业的合作。而这些巨头的“供应链清单”里,藏着一批A股公司的“吃肉机会”。

今天我们就把这份清单扒透:谁是真绑定三巨头的核心供应商?谁只是蹭概念的“边缘玩家”?这波涨价潮的逻辑能持续多久?普通投资者该怎么踩准节奏?

1. 存储芯片的“周期反转”:为什么现在是“涨声一片”?

2023-2024年,存储芯片曾经历长达18个月的“寒冬”:DRAM价格累计跌超60%,NAND Flash跌超50%,不少企业陷入亏损。但2025年Q3开始,供需关系彻底反转,行业进入“涨价周期”。

1.1 供给端:三巨头集体“缩产能”

为了扭转价格颓势,存储芯片三巨头从2025年Q2开始密集减产:

三星:关闭2条老旧DRAM产线,2025年Q4减产幅度扩大至30%,全球DRAM产能占比从35%降至30%;

SK海力士:暂停1条NAND产线的扩产,同时将老旧产线的产能压缩20%;

美光:推迟1条3D NAND产线的投产计划,产能增速从2024年的10%降至2025年的-5%。

TrendForce数据显示,2025年全球存储芯片产能同比下降12%,是2019年以来的最大降幅。

1.2 需求端:AI+消费电子“双驱动”

需求端的爆发是涨价的核心动力:

AI服务器:IDC数据显示,2025年全球AI服务器出货量同比增长80%,而一台AI服务器需要的DRAM容量是普通服务器的8-10倍,NAND容量是3-5倍;

消费电子:2025年新发布的旗舰手机普遍配备1TB存储,带动手机存储需求增长25%;PC端的存储容量也从512GB升级至1TB,需求同比增长18%。

1.3 价格端:单月涨幅创3年新高

供需反转直接推高价格:

2025年9月,DRAM合约价环比涨10%,10月涨15%;

NAND Flash 9月环比涨8%,10月涨12%;

这是2022年以来存储芯片的最大单月涨幅,部分细分品类的现货价甚至涨超20%。

2. 三巨头的“A股供应链”:谁是真受益、谁是伪概念?

存储芯片三巨头的供应链,是A股相关公司的“业绩锚点”。我们对照清单,逐个拆解这些企业的合作深度。

2.1 SK海力士的“核心伙伴”:全链路绑定的受益者

SK海力士是全球第二大存储芯片厂商,2025年Q3营收同比增长22%、利润扭亏为盈,其A股供应链分为供应商和经销商:

供应商:

赛腾股份:主营存储芯片检测设备,2024年对SK海力士的营收占比约21%,是其核心设备供应商之一;2025年Q3,随着SK海力士高端产线扩产,检测设备订单同比增长35%。

太极实业:通过子公司海太半导体为SK海力士做存储芯片封装测试,2024年该业务占总营收的38%;2025年Q3封装订单量同比增长28%,直接受益于SK海力士的产能结构升级。

雅克科技:提供电子特气、光刻胶等材料,同时给三巨头供货,2024年对SK海力士的营收占比14%;2025年Q3电子特气销量同比增长40%,是涨价周期里的“材料红利”获得者。

中巨芯:主营高纯度氢氟酸,是SK海力士的合格供应商,2024年对其营收占比约8%;2025年Q3营收同比增长25%,高端氢氟酸需求随存储芯片升级而提升。

亚威股份:提供半导体切割设备,2024年对SK海力士的营收占比仅5%,属于小比例供货,订单增长更多是情绪驱动。

聚辰股份:供应存储芯片配套的EEPROM,2024年对SK海力士的营收占比12%;2025年Q3出货量同比增长22%,业务联动性较强。

至纯科技:提供半导体清洗设备,2024年对SK海力士的营收占比7%;2025年Q3设备交付量同比增长28%,受益于产线的维护升级需求。

经销商:

雅创电子:代理SK海力士的存储芯片,2024年代理业务占总营收的18%;2025年Q3随着存储芯片涨价,代理业务毛利率提升3个百分点。

香农芯创:同样代理SK海力士产品,2024年对其代理营收占比23%;2025年Q3营收同比增长20%,分销业务直接享受价格上涨红利。

2.2 三星电子的“供应链清单”:材料与分销的双重布局

三星是全球第一大存储芯片厂商,2025年Q3营收同比增长25%,其A股供应链聚焦材料和分销:

供应商:

兴森科技:提供存储芯片的PCB基板,2024年对三星的营收占比15%,是其核心基板供应商;2025年Q3基板订单量同比增长32%,随三星高端产线扩产而受益。

雅克科技:给三星供应电子特气和光刻胶,2024年对其营收占比12%;2025年Q3供货量同比增长38%,是三巨头的“共享材料商”。

概伦电子:提供半导体设计工具(EDA),2024年对三星的营收占比6%,属于细分领域的配套合作。

经销商:

中电港:国内头部半导体分销商,2024年代理三星存储芯片的营收占比28%;2025年Q3代理业务营收同比增长30%,是存储芯片涨价的“分销受益者”。

2.3 美光科技的“合作矩阵”:从材料到模组的协同

美光是全球第三大存储芯片厂商,2025年Q3营收同比增长18%,其A股供应链以材料和合作为主:

供应商:

澜起科技:提供内存接口芯片,2024年对美光的营收占比25%,是其核心配套供应商;2025年Q3出货量同比增长30%,同时澜起的国产替代业务也在推进。

雅克科技:给美光供应电子特气,2024年对其营收占比6%;2025年Q3供货量同比增长35%,材料业务的通用性使其受益于多巨头的需求。

概伦电子:给美光提供EDA工具,2024年对其营收占比4%,合作规模相对较小。

兴发集团:提供湿电子化学品,2024年对美光的营收占比3%,属于边缘供应商。

合作方:

江波龙:与美光合作开发存储模组,2024年合作业务占总营收的12%;2025年Q3合作项目出货量同比增长28%,模组业务随存储芯片需求提升而放量。

3. 存储芯片的“国产替代逻辑”:除了绑定巨头,自主业务有多硬?

清单里的“部件”和“业务相关”企业,是国产存储芯片的“中坚力量”——他们不止绑定巨头,更在推进自主替代。

3.1 部件领域:细分赛道的“隐形冠军”

华海诚科:主营存储芯片封装材料(环氧塑封料),是国内少数能供应高端封装材料的企业,2024年在国内存储封装材料市场的份额约18%;2025年Q3营收同比增长45%,国产替代率持续提升。

创益通:提供存储芯片连接器,是国内存储模组企业的核心供应商,2024年在国内存储连接器市场的份额约12%;2025年Q3出货量同比增长35%,受益于存储设备的升级需求。

3.2 业务相关:自主存储的“核心玩家”

同有科技:主营企业级存储系统,是国内存储解决方案龙头,2024年营收同比增长18%,其自主产品在政府、金融领域的市占率约15%;2025年Q3订单量同比增长25%,国产替代需求明确。

朗科科技:国内闪存盘首创企业,现在主营存储模组,2024年营收同比增长12%,消费级存储产品在国内市场的份额约8%;2025年Q3出货量同比增长20%,随消费电子存储升级而放量。

东芯股份:主营中小容量存储芯片,是国内少数能量产SPI NAND的企业,2024年营收同比增长22%,在国内汽车存储市场的份额约10%;2025年Q3出货量同比增长30%,车规级存储的国产替代空间大。

普冉股份:主营NOR Flash存储芯片,2024年营收同比增长15%,在国内消费电子存储市场的份额约12%;2025年Q3出货量同比增长28%,物联网设备的存储需求是核心驱动力。

聚辰股份:同时做EEPROM和存储配套,2024年自主存储业务占比约30%;2025年Q3自主业务营收同比增长25%,双线布局降低依赖风险。

恒烁股份:主营NOR Flash和AI芯片,2024年存储业务营收同比增长20%,在国内物联网存储市场的份额约8%;2025年Q3出货量同比增长32%,物联网场景的存储需求持续释放。

4. 投资存储芯片的“避坑指南”:这些风险不能忽视

虽然行情火热,但存储芯片行业的风险同样突出,普通投资者要避开这几个“陷阱”:

4.1 业务占比陷阱:小比例供货=弱关联

比如亚威股份对SK海力士的营收占比仅5%,兴发集团对美光的占比仅3%——这些公司的业绩受存储芯片周期影响极小,股价上涨更多是情绪驱动,追高容易被套。

4.2 周期波动风险:涨价不会一直持续

根据TrendForce预测,2025年Q4到2026年Q1,存储芯片价格会继续上涨,但2026年Q2后,三星、SK海力士的高端产线逐步投产,供给会有所增加,而AI服务器出货量增速可能放缓,价格或进入平稳期。

4.3 地缘政治风险:合作存在不确定性

美光作为美国企业,其与国内企业的合作可能受地缘政治影响(比如之前曾被限制部分市场),依赖美光的企业可能面临订单波动风险。

4.4 国产替代的“进度差”:短期业绩难兑现

部分国产存储企业还处于研发投入阶段,营收规模小、盈利弱,股价更多是炒预期,波动会比较大,不适合风险承受能力低的投资者。

结语:存储芯片的机会,要“周期”“替代”两头看

这波存储芯片的行情,是“周期反转”和“国产替代”的双重逻辑:绑定三巨头的核心供应商,会直接受益于价格上涨和订单增加;自主存储企业,会受益于国产替代的长期趋势。

但普通投资者要拎清“真受益”和“蹭概念”——优先选对三巨头营收占比高、自主业务有实际进展的企业,别追那些业务占比低、纯靠情绪拉涨的标的。

最后提醒:存储芯片行业周期波动大,地缘风险也存在,投资时要控制仓位,别盲目跟风。

此文不作投资建议,只是交流讨论!

来源:小宸同学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