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五代十国,北方兵荒马乱,谁都想当老大。老百姓活得像过山车,隔三差五换老板。后周这个名字,听上去没多气派,实际上它干的活儿,硬生生把后面的大宋都“喂”出来了。
五代十国,北方兵荒马乱,谁都想当老大。老百姓活得像过山车,隔三差五换老板。后周这个名字,听上去没多气派,实际上它干的活儿,硬生生把后面的大宋都“喂”出来了。
郭威,外号“老郭”,出生算不上啥好门第。小时候家里穷到掉渣,跟着兵营混口饭吃。
他打仗有一股不要命的狠劲,什么苦都熬过。正当熬出点头,家人却被后汉皇帝一锅端了。
郭威当时没哭没闹,而是脸色比锅底还黑,咬着牙把后汉皇帝拉下马,自己顶上皇位。
郭威坐上龙椅,先给百姓松了口气。他砍掉前朝的苛捐杂税,田地归还给农民,官员贪腐一个不留,直接送去见祖宗。
老百姓终于能喘口气,地里麦苗也长得精神。他知道后周根基不厚,得先让底层人吃饱肚子,朝廷才能稳如老狗。
自家儿子死了,郭威把养子柴荣立为太子。这个决定其实是赌博,他相信柴荣能接住这根烫手山芋,守住后周这摊子事。
柴荣当皇帝那会,刚上任就有人想试试他的斤两。北汉和辽国凑一块来捣乱,打算趁新皇帝没站稳脚。
大臣们都怕得不行,柴荣偏要亲自带兵上阵。高平之战,柴荣把北汉和辽联军直接打懵了。
前线士兵看见皇帝和自己一块吃干粮,个个拼了命,最后把敌军揍得找不着北。
柴荣脑子转得快,懂得治国不能只靠杀伐。他给禁军减员,讲究“兵在精不在多”。打仗用得上是精锐,流民招来安置,赋税减轻,农田也没人敢霸占。柴荣还盯上了佛寺,直接砍掉一堆乱收香火钱的庙,国库一下子充实起来。
军事上,柴荣做事有章法。先南后北,他先收拾南面的后蜀,捡回了四块地盘。然后三次征讨南唐,一口气拿下江北大片地。
等南面稳了,柴荣盯着北方的辽国。北伐路上,几个月时间收回三关三州,基本把北方大门锁住。
最精彩的地方在这里,兵不血刃,地方百姓都盼着他来,柴荣还没到,地方官吏就开门迎接。
柴荣做事雷厉风行,但他身体却突然掉了链子。北伐途中,柴荣病倒了,年纪轻轻,三十九岁就走了。
柴荣一走,后周的气数就像秋天的叶子,眼看着就要落地。小皇帝柴宗训上台,年纪太小,根本镇不住各路老油条。
赵匡胤,这个后周禁军头头,趁着局面乱糟糟,直接在陈桥驿把黄袍披到身上,宋朝就这样闪亮登场。
后周只活了十年,转手就被宋吞了个干净。可赵匡胤很清楚,柴荣那些规矩和家底,一动不动地全拿来用。
禁军制度、科举取士、经济改革,宋朝全是后周那一套升级版。后周打下的江山,赵匡胤只需要按部就班地接着做,统一大业顺理成章。
后周的影响远不止这一代人。北宋延续后周法度,打破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柴荣留下的“兵贵精不贵多”,让宋朝很长时间都讲究军队质量。
经济政策照搬下来,宋代市井繁荣,百姓安稳。连后来的明清两朝,很多治国理念都能找到后周的影子。
柴荣死后,朝堂上连夜商议对策。赵匡胤坐在案前,柴宗训站在角落,手足无措,赵匡胤眼中却闪过一丝冷静,把局势看得一清二楚。后周的根基虽牢,天下人心却未必都跟着幼主走。
机会在那一夜悄然降临。陈桥兵变那天,晨雾还没散去,禁军将士聚在一起,气氛压抑得像快要下雨。
赵匡胤披上黄袍,站在队伍前头,眼神坚决。队伍缓缓前行,宫门重重打开,柴宗训在高台上远远望着,额头渗出细汗。局势收紧,后周的帷幕落下,宋朝的闸门就此打开。
郭威当年一身泥泞,柴荣胸有成竹,赵匡胤野心勃勃。这十年,像一场疾风骤雨,短暂却彻底洗刷了五代的乱局。
后周虽然短命,却留下了千年的历史回声。北宋、南宋、元、明、清,谁都绕不开这段“十年基业”。
历史有时像一场大戏,演员轮番登场,台词和动作各有章法。后周的这场戏,虽然只演了十年,却给后世留下了用不完的剧本。
中国的大一统、士人治国、强兵护国,骨子里全都有当年郭威和柴荣的影子。
世事无常,谁都猜不到下一个主角是谁。后周的故事告诉后人,哪怕只活十年,只要做得对,就能影响千年。
信息来源:赵匡胤夺位后,柴荣的七个儿子结局如何?后代真的受到优待了吗?腾讯网.2021-05-23
五代十国简史:后周一一两代天子励精图治为天下统一打下基础.知乎
唐朝以后,为何出现五代十国这么碎的乱世,而不是三国或者南北朝.腾讯网.2023-09-13
后周太祖郭威:乱世中崛起的传奇帝王.知乎
柴荣:五代乱世中闪耀的明君之光.趣历史.2025-07-31
来源:瑶卿文史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