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65岁的老陈像被抓住偷包的孩子,手忙脚乱把手机往枕头下塞,连呼吸都放轻了。这场景让陈曦鼻尖一酸,二十年前,是父亲揪着逃课去网吧的自己,如今倒过来了。
深夜1点40分,陈曦推开次卧门时,门缝漏出的蓝光正映在他父亲满是皱纹的脸上。
65岁的老陈像被抓住偷包的孩子,手忙脚乱把手机往枕头下塞,连呼吸都放轻了。这场景让陈曦鼻尖一酸,二十年前,是父亲揪着逃课去网吧的自己,如今倒过来了。
“都快两点了,还不睡?”陈曦压着嗓门,刚替父亲关了灯转身,短视频的背景音乐又从被子里钻了出来。
这大半年,退休的父亲像变了个人:从前总是嫌智能手机麻烦,如今散步要拿着手机外放。
家庭群一天转发十多条养生秘诀,连7岁孙女的平板都要抢着刷美食主播。
“我爸这是成‘老年网瘾患者’了?”陈曦的疑惑,早已成了当代年轻人的集体焦虑。
数据很是惊人。截至2024年底,我国50岁以上网民占比34.1%,超10万老人日均在线时长超过10小时。
当银发族追上互联网的浪潮,竟和当年被他们斥为不务正业的网瘾少年一样,一头扎进了虚拟世界的旋涡里。
刷到脖颈起皱的老玩家:护肤忘了,钱包也空了
林晓第一次惊觉母亲已经“失控”了,是摸到她脖颈上三层叠起的细纹。从前一天贴两张抗皱面膜的精致阿姨,如今能抱着手机刷满六小时短视频,炒菜时要拍三段“颠勺特写”发平台,去年斥巨资买的广场舞队服,早被压在衣柜最底层。
她试过藏手机、删软件,甚至偷偷开了青少年模式,换来的却是母亲红着眼躲回房间,饭桌上一句话都不说。
直到某一天母亲让她帮忙领红包,林晓点开手机才吓出一身冷汗,关注列表里97个账号,一半是张口就来的“情感导师”,另一半是号称“包治百病”的“健康专家”。
那些“点红心送千元福利”“关注就抽电饭煲”的话术,把一辈子算着菜钱过日子的母亲,骗得连退休金都搭进去小半。
更让她后背发凉的是,母亲的聊天框里躺着个备注“老周”的男人,头像是西装革履的中年人,约好周末在公园“一起拉二胡”。
林晓小心翼翼试探,母亲只含糊说是个网友而已,转身却对着屏幕笑出了眼角纹。
那一刻她突然懂了,父亲去世十年,自己常年996,连春节都要加班,独居的母亲,是把手机当成了能说话的伴儿。
被流量咬住的老人:是消遣,还是待割的韭菜?
凌晨4点20分,陈曦刷短视频时,刷到了邻居老高的直播间——62岁的老高顶着黑眼圈,甩着红绿相间的折扇跳“网红踢腿舞”,屏幕上飘满“臭宝加油”“刷火箭赢PK”的评论。
而前一天,老高还拉着陈曦父亲抱怨“退休金不够花”,转头就在直播间打赏了30块——要知道,平时他买捆青菜都要蹲早市砍价。
这些老年主播的日常更魔幻:一天直播5到8小时,镜头前是“活得通透的老顽童”,镜头后是MCN机构的流量工具。他们对着屏幕喊“家人们”,把“孤独”作成了流量密码。
而像老高这样的观众,一边刷着“有人陪”的热闹,一边把养老金填进打赏的窟窿里。
陈曦的父亲住院时更让人心疼,揣着冠心病的诊断书,左手输液右手还举着手机刷象棋教学,护工要收手机,他红着眼哀求“就看十分钟”。
林晓的母亲则干脆自己开了直播,对着8个观众涂口红、讲年轻时的故事,说“像有好多孩子围着我”,可镜头外的客厅,只有沙发上叠起的旧报纸,和冷透的茶杯。
手机不是敌人:爸妈要的,从来不是流量
陈曦给父亲的手机设了“每日两小时”的时长限制,结果父亲摔了老花镜,“老伙计找我下棋怎么办?”他给父亲报了老年大学,课程却是“短视频剪辑”,父亲反倒成了班里的尖子生。原来老人要的,从来不是被限制,而是被看见。
林晓后来试着陪母亲拍短视频,跟着她刷情感直播间,才发现母亲总转的养生知识,是怕自己加班伤身体。她聊的“网友老周”,不过是同小区的独居老人,约着见面是想一起学用智能手机。
那些藏在网瘾里的小心思,全是对陪伴的渴求。
很多儿女总说“爸妈跟不上时代”,可看到这些老人举着手机刷到凌晨的样子,哪里是沉迷网络,不过是把自己内心的孤独,掺进短视频的背景音里,把对子女的想念,藏进了“转发给你”的聊天框里。
真正聪明的儿女,在看见父母躲在被窝里刷手机时,别急着抢,坐下来问一句:“这视频讲啥呢?给我也看看呗?”
当“网瘾老人”成了新的社会标签,做儿女的到底在焦虑什么?是怕他们被骗,还是怕他们用手机,把儿女推得更远?
那些凌晨两点的手机光,并不是沉迷的证明,而是老人裹着孤独的求救信号——他们不是离不开手机,是离不开“有人回应”的温度。
对于老年人孤独刷手机刷到深夜,你是怎么看的?
来源:三生悠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