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双11彻底凉凉,假降价成常态低价时代退场,带货主播都要哭了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1-13 14:39 1

摘要:在之前,从双十一的月初开始,就有人开始筹划,用表格记录优惠券、满减门槛等一系列最省钱的方式,尤其是时间一过晚上十二点,后台直接崩溃,手慢一秒可能就抢不到前几万名的专属优惠。

大家好,厉叔这篇文章主要阐述了为什么今年的双十一一点动静都没有。

今年的双十一过得特别平淡,原本这一年一度的电商大节本该是最热闹的时候却没有见到铺天盖地的广告宣传,也没有见到争抢优惠券,就这么平平淡淡的过去了。

在之前,从双十一的月初开始,就有人开始筹划,用表格记录优惠券、满减门槛等一系列最省钱的方式,尤其是时间一过晚上十二点,后台直接崩溃,手慢一秒可能就抢不到前几万名的专属优惠。

那时候的优惠是真金白银的,商品价格往下砍,平台补贴,商家让利,消费者是能看见实际便宜的。

而现在的很多店铺从十月中下旬就开始酝酿涨价,等双十一活动开始那天再降价到原价,搭配一些看起来复杂的满减、隐藏券,营造出减免力度很大的假象,名义上的促销,其实不过是在可控范围内玩逻辑游戏。

平台还在发布同比增长,环比上升的战报但这些数据本身已经没什么人信了,为了凑出一个漂亮的数字,不少活动时间被拉长到一个月甚至更久,用户早在十月底就被“预售”“抢先购”“付定金立减”这些噱头轰炸,等到11月11日反而已经疲倦了,抢购成了任务,消费变得机械,甚至连“剁手”的仪式感都不复存在。

之前那种大幅让利就能卖爆的模式已经失效,网红直播的转化效率明显下降,品牌付出的成本越来越高,但带来的收益却逐年缩水;其次是消费者的警惕心变强,平台搞得再复杂,用户也不再轻易相信价格的“跳水”。

从销售品类上看,今年热销榜单的前几名几乎都被黄金首饰占据,一些护肤品、女装品牌还算是老面孔,但真正便宜的大众消费品却少了,黄金这种商品就算打折几十元,一般家庭也不敢轻易下手,真正的大众需求已经被挤出榜单。

还有另一个风向就是品牌对销售渠道的重新整合,过去很多品牌依赖外部达人带货,或者发展大批分销商、KOL合作,如今这种模式正在退潮,越来越多品牌选择自己开天猫旗舰店、抖音直营号,绕开中间层,直接掌握定价权和售后权。

这种改变反映了消费信任问题,品牌方逐渐意识到,只有直营才能做到对产品质量与服务体验实现精准把控,所以现在越来越多商家选择自己下场,在主流电商平台开设官方旗舰店,甚至自建独立站点。

今年10月下旬起,不少天猫店都被要求必须开具增值税发票,不少店主误以为开小规模纳税人的3%发票就行,但事实上,天猫店几乎都要求一般纳税人身份,开具13%的增值税发票,如果没有进项票,就得自己承担全部税额,毛利瞬间压缩。

那些依靠薄利多销、甚至亏本冲销量的模式基本上是堵死了,从“以量取胜”变成了“以质取胜”,这条路只对少数品牌型、设计型的小而美商家有利,比如独立设计师、艺术创作者,他们通过个性化内容、差异化产品,仍有生存空间。

茅台的操作更是直接,今年11月10日,有平台商家社群发布通知:不管是茅台的海外版还是国内版,只要低于市场价销售的商家,统统按“假货存疑”处理,无论是商家主动补贴,还是达人贴钱都不被允许,这项规则直接斩断了中间商用低价冲销量的路。

茅台不再依赖代理商把渠道铺开,往昔为代理商预留充足的利润空间,实乃品牌出于迅速扩张之需,可现在茅台品牌早已稳固,只需自营即可。统一价格,严控售价,减少乱象,确保用户在官方渠道购买更安心。代理体系被压缩,自然是市场逻辑的结果。

这实则为当下零售行业最为典型的一种趋向反内卷,将中间商逐步清理,把利润和话语权集中到品牌方自己手里。这样一来,品牌方能最大程度控制成本结构、利润模型和消费者体验,同时也是官方更容易监管和征税的模式。

品牌规模的扩大确实降低了单位成本,提高了系统效率,但是这并不代表他们会扩大用人规模,很多大企业都借助AI技术、数据中台,使一个员工可以顶三个人,订单量上涨、发货的速度也加快了但是招的人并没有增加。

而那些失去订单的小商家、工厂被迫裁员,员工流入劳动力市场以后,只能接受更低的薪资和更高的劳动强度,而那些大企业则更有底气压价市场,不愁找不到替代者。

当前的物价还在涨,但工资并没有同步增长,生活成本却越来越高,商家没有那么多资金去补贴用户,平台也没有那么多预算去搞百亿补贴,消费者只能面对货还在,便宜却没了的现实。

双十一的形态正在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促销不再是简单的让利,竞争也不再靠压低价格,真正主导这场大促的,是拥有供应链优势、定价能力和平台资源的大品牌。

而曾经那个全民参与、拼手速抢低价的节日,或许已经悄悄告别了。

厉叔认为,如今的双十一已经变了,不再是之前那个真金白银的补贴降价的双十一狂欢节了,而是变成了商家变着方法圈钱的一天,对此你们怎么认为?

来源:厉建林医生通血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