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随玄宗45年的陈玄礼,为何在马嵬坡“逼死”杨玉环?是落井下石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1-13 15:58 1

摘要:唐玄宗带着杨贵妃、杨国忠仓皇西逃,走到马嵬坡时,跟随他45年的龙武大将军陈玄礼,突然站到了士兵一边——他不仅没拦住哗变的禁军,反而亲手劝玄宗赐死杨玉环。

马嵬坡的鲜血,染红了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唐玄宗带着杨贵妃、杨国忠仓皇西逃,走到马嵬坡时,跟随他45年的龙武大将军陈玄礼,突然站到了士兵一边——他不仅没拦住哗变的禁军,反而亲手劝玄宗赐死杨玉环。

有人说他“忘恩负义”,有人说他“落井下石”。但翻开《旧唐书》《资治通鉴》会发现:陈玄礼的选择,不是“背叛”,是“清醒”;不是“针对玄宗”,是“保命算计”。他从玄宗的“护主老将”,变成“逼宫推手”

禁军为何突然哗变?答案藏在他们的生存危机里。

跟随玄宗西逃多日,士兵们早已饿得前胸贴后背——干粮耗尽,沿途补给跟不上。更揪心的是,他们的家眷还在长安:安禄山破城后,妻儿老小的生死未卜,有人甚至听说“全家被叛军杀了”。

士兵们的怒火,从“饿肚子”烧到“对皇帝的失望”:他们本以为跟着玄宗能“平叛护家”,结果皇帝只顾自己逃命,连基本的后勤都不管。而杨家的存在,更成了导火索——杨国忠此前克扣军饷、欺压百姓,早被士兵恨透;杨玉环虽不直接理政,却被视为“祸根”:“狗皇帝和妖女在帐内快活,我们在前线送命!”

当士兵们撞见玄宗和杨贵妃仍在帐内“谈情说爱”时,积压的怒火彻底爆发:杨国忠被乱刀分尸,御史大夫魏方进质问“为何杀宰相”,被当场砍死;兵部尚书韦见素想劝架,被打得头破血流。

此时的玄宗,彻底成了“孤家寡人”——他亲自出帐安抚士兵,换来的却是“狗皇帝出来了,上啊!砍翻他!”的起哄声。禁军不再听命于皇帝,秩序彻底崩盘。

作为禁军统帅,陈玄礼本该是玄宗的最后一道防线。但他没有拦阻兵变,反而站出来说话:“兄弟们,皇帝还是好的,都是杨玉环施展妖法迷惑了圣上!”

这句话看似“护主”,实则是“灭火”。陈玄礼比谁都清楚:

士兵的情绪已失控,杀杨国忠、打韦见素只是开始,下一步目标就是玄宗和杨贵妃;玄宗已失去权威,强行镇压只会引发更大屠杀;自己的处境危险——作为禁军统帅,他若继续“护主”,很可能被士兵当成“杨家同党”一起杀了。

所以他选择“借刀杀人”:劝玄宗赐死杨玉环。这不是“为难皇帝”,是给士兵一个“台阶”——杀了杨玉环,怨气消了;皇帝还在,至少能保他们一条生路。

更现实的是,陈玄礼需要“政治投名状”。他跟随玄宗45年,但玄宗晚年昏庸,杨国忠专权,他早对朝廷失望。借兵变“清理”杨家,既能讨好士兵,又能为自己留条后路——万一玄宗事后清算,他可以说“是士兵逼的,我尽力劝过了”。

陈玄礼劝玄宗赐死杨玉环,表面是“保皇帝”,实则是“保自己”。

对士兵:杀了杨玉环,等于“平息妖孽”,怒火有了宣泄口;

对玄宗:杨玉环一死,士兵暂时失去目标,玄宗的命暂时保住;

对陈玄礼:他成了“平息兵变”的功臣,既不得罪士兵,又向新权力(后来的肃宗)表了忠心。

但陈玄礼没想到,这一劝彻底改变了唐朝走向——玄宗失去了最爱的女人,也失去了最后的尊严;而陈玄礼虽暂时保命,却成了“逼死贵妃”的千古罪人。

更讽刺的是,玄宗后来对陈玄礼说:“你救了我,我却连累你背了骂名。”陈玄礼只能苦笑——他救的不是玄宗,是自己。

陈玄礼不是“奸臣”,也不是“叛徒”。他是乱世里一个清醒的老将:

他知道跟着昏君没前途;

他明白士兵的怒火必须安抚;

他清楚自己的命,比“忠心”更重要。

马嵬坡的杨玉环之死,不是陈玄礼“落井下石”,是他在乱世中为自己、为家人、为未来下的“赌注”。

如果陈玄礼坚持护主,他能活下来吗?或者你觉得,他的选择是“明智”还是“可悲”?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来源:以历史为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