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赓将军3次入朝作战,战后一名美军将领坦言:他不是来打仗的!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1-13 15:25 1

摘要:1952年4月8日夜,铁原一带细雨夹着冷风,志愿军前线指挥所里却灯火通明。陈赓拄着手杖推门而入,他的左腿刚做过手术,还隐隐作痛,但他没有丝毫停顿,将厚厚两本笔记本交到作战科值班员手中。里面记录的,是他在第二次入朝期间对美军火力、道路、气象与山体结构的详细勘察。

1952年4月8日夜,铁原一带细雨夹着冷风,志愿军前线指挥所里却灯火通明。陈赓拄着手杖推门而入,他的左腿刚做过手术,还隐隐作痛,但他没有丝毫停顿,将厚厚两本笔记本交到作战科值班员手中。里面记录的,是他在第二次入朝期间对美军火力、道路、气象与山体结构的详细勘察。谁也没想到,这些看似枯燥的数字,将在半年后改变上甘岭的命运。

时间拨回两年前。1950年7月初,陈赓奉命率顾问团赴越南,胡志明对外宣称“请来了东亚最会打运动战的将军”。可十月初,朝鲜战事骤起的消息传到河内,陈赓当晚连夜写电报,只有一句请求:“望准返国,参战。”胡志明极力挽留,甚至致信北京,但中央还是同意陈赓归队。他抵京时正值初冬,刚下火车就向总参谋部索要朝鲜一至三次战役的全部电报档案。

1951年1月23日傍晚,云山以北的山沟里,彭德怀握住陈赓的手,笑着说:“前方缺人,你可来了!”旁人只记得陈赓那一句干脆的回答:“听您调遣。”第一次入朝,他没有带兵打仗,却走遍了五个师的阵地,穿梭在弹坑与断桩之间,对美军空地火力配合写下厚厚的走访笔记。短短三十多天,他发现——志愿军善夜战,却苦于白天难以隐蔽;美军占火力优势,却惧怕阵地看不见的敌人。

当时第三兵团正在东北换装苏械。2月下旬陈赓返回国内,边养腿伤边督促新装备到位。可美军在第四次战役里火力猛增,志愿军减员严重。4月初,陈赓准备带队进朝,旧伤突然恶化,膝盖肿胀如斗。中央决定:陈赓原地治疗,兵团先行。几个月里他心急如焚,索性让作战科把最新战报十几小时一送,他躺在病床上连夜研究。

8月中旬,腿伤稍愈,他终于跨过鸭绿江,开始第二次入朝。当时第60军180师在德川地区遭遇合围,损失惨重。到兵团司令部的第一晚,陈赓召开师以上军官会议,没有声色俱厉,只把战场航测照片铺开,逐段分析突围时机。末了他轻轻敲着桌面:“不是勇气不够,是战法不对。”会后,他单独找副司令员王近山长谈:“想赢,就得把脑子放在炮火里转。”那句话日后被兵团军官津津乐道。

1952年2月,陈赓奉调回国。没歇满月,彭德怀因病回京,毛泽东拍板:由陈赓暂掌前线指挥。第三次入朝,陈赓注意到前沿阵地纷纷出现“猫耳洞”——士兵自行挖的小型单兵掩体。他随即抽调工兵、测绘、医护人员组建“坑道试验分队”,在十二军防区进行系统化改造:洞口加固、排水通风、储粮储弹、内设救护所,坑道之间用交通壕串联。短短六周,一条纵深式地下防御网初具雏形。

4月28日,志愿军司令部召开坑道作业推广会。陈赓把那套“分层、分段、分点”标准图纸贴满墙壁,不厌其烦地讲解爆破口直径、排气孔坡度、转运节点宽度。有人担心影响机动,他摆手:“地上机动让炮弹看见,地下机动让炮弹迷路。”会后,各军采纳新标准,仅半年,朝鲜前线共掘坑道超过四百公里,形成纵横交错的“地下长城”。

10月中旬,上甘岭战役打响。美军为夺597.9高地,平均每平方米倾泻炮弹五发,火力密度超过诺曼底。可15军将士在坑道里保存了主力,昼伏夜出,反复争夺高地。战事尾声,美军投入七千吨炸药仍难以拔掉这枚“钉子”。美第八集团军一位少将恼羞成怒地说:“Chen Geng comes not to fight, but to build an underground Great Wall.”这句抱怨,后来被译作“他不是来打仗的”。

陈赓在坑道之外还有厚积。1953年春,他把两年来截获的美军作战简报、空照图及战俘口供汇编成《美军战术特征及对策》一书,正文四十余万字,附图两百余幅,系统剖析机动封锁、立体火力、航空支援等十二项内容。志愿军回国后,总参把这部手稿列为进修必读资料,对后续陆军营级防御体系设计影响甚大。

1961年3月16日凌晨,陈赓在上海病逝,年仅五十八岁。粟裕闻讯悲恸,失声晕倒。周恩来临时推迟外事会议,要求回京后再举行追悼。就连身在台北的蒋介石,也罕见地批准在士林官邸设灵堂致哀。一位曾在上甘岭指挥炮兵的志愿军老连长事后感叹:“要不是地下那几条生路,我们连活着回来的机会都没有。”这话质朴,却说明了陈赓“修地下长城”所带来的真实意义。

来源:元哥说历史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