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文娱行业全面崩坏的时代背后,到底是资本作祟还是恶人乱世?内娱艺人翻车不断的根源到底是什么?我是专注影视解析的秀才。本期将从潜规则与皮肉生意、从业门槛和圈内生态,艺人心理和经纪公司,以及人设包装和银幕情仇四大维度,全方位揭秘近些年中国娱乐圈大崩坏时代背后的底
中国的娱乐圈早就死了,现在的内娱应该改名为塌房俱乐部,翻车大本营。
中国文娱行业全面崩坏的时代背后,到底是资本作祟还是恶人乱世?内娱艺人翻车不断的根源到底是什么?我是专注影视解析的秀才。本期将从潜规则与皮肉生意、从业门槛和圈内生态,艺人心理和经纪公司,以及人设包装和银幕情仇四大维度,全方位揭秘近些年中国娱乐圈大崩坏时代背后的底层逻辑,带你揭开明星偶像光鲜背后的丑陋面目重重。
声明,以下内容皆为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要进入演艺圈了,得漂亮,你会被污染的。
为了能让大家更为清晰的理解娱乐圈乱象频发的根源,我想有必要先跟大家展开聊一聊潜规则这三个字。首先大家必须明确一点,所谓的娱乐圈潜规则不是指发生在床上的那点事儿,而是指有关利益置换和在圈子中立足生存的不成文规矩。所谓裤裆里那点事儿,只不过是其中最突出、最常见的表现形式。毫不夸张的说,你只要读懂了潜规则背后的底层逻辑,也就基本看透了明星这一职业的本质。
你不干,有的是人愿意干。
其实很多人对娱乐圈的潜规则普遍都存在着两大十分常见的思维误区。其一,但凡提到潜规则,就老觉得一定是一方强迫另一方干的。强买强卖和霸王硬上弓这种破事儿在娱乐圈肯定是有,且因为这种破事被毁了职业生涯,甚至是走上绝路的艺人也不计其数。但大家也要明白一点,那就是自愿接受,主动表态,甚至是投怀送抱上赶着要被潜规则的人更是不计其数,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这才是娱乐圈最真实的底色。
很多时候对于一些新入行的演员来说,那些人模狗样的所谓业界前辈,不仅不会强迫,甚至都不会点破,最多就是话中有话,浅显的暗示一下对方,对方要是听懂了且愿意就自己过来主动投怀送抱。剧组里潜规则这事儿最恶心的一点,就是那些业界前辈绝不会明着告诉你,如果你拒绝他们会导致什么结果,以及他们是不是只暗示了你一个人,这天然就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囚徒困境。
说的通俗易懂一点,就是作为剧组新人的你在收到暗示的那一刻,不仅会担忧如果自己拒绝对方会产生什么恶劣影响,更会担心如果我拒绝了,但跟自己一块同期进组的那个新人接受了怎么办?要知道娱乐圈向来是僧多粥少,圈子很小,得罪了人可混不好,而且人比人害死人,你站着这事儿本没错,但要是别人都跪着,就你站着,那你肯定就错了。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很多刚入行的新人演员基本都默许甚至是主动拥抱潜规则,除去那些本身就利欲熏心不择手段的人,还有很多都败给了这种囚徒困境。
其二,我打赌,直到现在,依然有很多人一提起潜规则就默认是女演员被潜,这是一个无比巨大的误区。记住了,自内娱诞生的那天起,被潜的对象一直就不分男女,男演员被潜过的一点都不比女演员少。色欲熏天的男导演、男明星、男老板屡见不鲜,但你不会真以为内娱缺女制片人、女老板以及女领导吧?
“说什么市场需要这些烂剧啊,什么市场需要啊,所谓的市场就是那几个大电视台的购片人,而她们大多都是中年妇女,她们色情狂就买这个小鲜肉,就是他们这色情狂把风气带坏了。” 毫不夸张的说,随着近些年技术的进步,小鲜肉式审美的兴盛,女制片人的持续增多,以及性取向多元化的风潮,在 2025 年的今天,到底是女艺人更容易遭到潜规则,还是男艺人更容易遭到潜规则,还真不好说。
潜规则远不止上床那么简单。
其实要真把娱乐圈的潜规则掰开了、揉碎了、展开了讲,那真是三天三夜都讲不完,具体的表现形式和操作手段简直太多了。在此我就分别从艺人、公司以及文艺界三个不同体量的主体出发,聊一聊三种最常见最突出的潜规则。
对于艺人而言,发生在他们身上最常见的大致可以分为两个大类,分别是性与面子。
前者非常好理解,就是艺人为了换取资源、人脉、出镜机会,某部大戏的男一号、女一号等等,陪导演、制片人、投资方、平台老总或者某些手眼通天的大人物睡觉。高情商叫性资源的再分配,低情商也可以叫做一炮而红。而更为黑暗的现实是,这种艺人的性资源置换,其实早在他们的学生时期就已经十分普遍了,也正如范某某曾经说过的那样:“然后那个时候我们班里礼拜五礼拜六的时候,都是好多豪车在门口接来接去,没有来接你的吗?没有,我那时候太小,还不知道,不知道什么情况,我会觉得好像我不可以生活在那个环境里面,要不然我也会变成那样的一类人。”
而关于艺人面子的置换则更加好理解,说白了就是 “那谁谁,你知道吗?那是我哥们儿,不信我叫过来你们看看。” 说的通俗易懂一点,就是配合大老板、大领导、大资方、大导演参加各类乱七八糟、鱼龙混杂的饭局、酒局、茶局、商 K、小孩的生日聚会、公司的剪彩仪式。让你跟谁喝一斤,少了二两都不成,因为你永远不知道你面前这个看似不起眼的赵钱孙李总,他的背后到底搭着谁的线,又有着多大的能量。
“曾经有个节目,开拍前,节目的女嘉宾,就是掏钱的那位老板,让我们一块儿吃饭。那老板说‘那谁谁谁,你来来来,坐我旁边’,我一看就不对劲儿,我说‘老板,酒桌上我是可以陪您喝好酒的,我又能喝,您放心,我坐那边上一定让您开心’。整场我都在观察那个领导,就怕大家不开心,我觉得我处理的非常好,转过天来通知我,就把我去掉了。” 毫不夸张的说,目前活跃在娱乐圈的所有一线明星、当红艺人,多多少少都经历过类似的面子置换。这其中有的是艺人自身的关系网所导致的抹不开面,也有公司平台强制性交给他们的任务,总之,多多少少都逃不过一个身不由己。
对于公司而言,无论是大型的经纪公司、电影公司、艺人工作室,都有一个亘古不变、都快玩烂了,但每年依然有无数人上当受骗的潜规则,那就是违约。也正如何老师在节目中所说的那样:“前有选秀节目的时候,有的公司就是会直接一股脑签 100 个小男孩,那太可怕了,撒网捞鱼,他只要上了一个,就有可能成为下一个周震南,这 100 个就不白签,剩下的 99 个就慢慢耗,耗到你跟我解约,最后赚的就是你解约的钱,逼到解约我就赚,最低他能拿 50 万,100 个人啊。”
说白了就是公司通过无限画饼、开具空头支票,许诺你只要加入了公司,就能获得五花八门的资源助推,而后扶摇直上九万里。而你要付出的代价,只是定期完成公司每月给你布置的一点点闭着眼睛都能完成的小任务就行。最后公司连哄带骗让你签了合同,签完之后你猛然发现,公司就跟换了副嘴脸似的,既没有给你许诺好的资源助推,让你完成的任务又难如登天。
你着急忙慌想要解约,结果就摊上了巨额违约金。你拿着合同准备找律师告公司,没有提供给自己之前许诺好的各种资源和扶持,结果律师告诉你,人家利用文字陷阱钻了法律漏洞,你不仅告不成,还得老老实实赔付高额违约金。
你要说这些黑心公司靠的是什么无懈可击、滴水不漏的高智商骗人策略?还真不是,人家靠的是每年都有一大批自命不凡、自作聪明、自以为是、贪心不足蛇吞象,老觉得自己是什么被大公司选中、万里挑一的幸运儿。醒醒吧,孩子,你要真这么幸运,还靠什么公司助推,靠你老爹就能给你美美的送去韩团出道。
对于整个文艺界而言,电影公司及其旗下的艺人又组成了两条极其敏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潜规则,那就是洗钱和弃子。我紧着说,您大概听。
关于前者非常好理解,你真的以为那些一眼五毛特效、一眼极其廉价,还没什么明星大腕,却张口闭口自己好几个亿成本的电影,成本真的有那么多吗?如果没有的话,那这个差价都去哪儿了呢?以及你真的以为那些所谓大牌明星的片酬动辄就是上亿吗?它的商业价值真的值这个价吗?如果它不值的话,那这个差价又去哪儿了呢?咱点到为止,能懂多少是多少。
而关于后者,那就更好理解了,一句话足以概括:问,如何掩盖一个丑闻?答,制造另一个重大的丑闻。“你们看见的麻匪是我办的,我看见的麻匪是你们办的,可是他们看见的麻匪,他们以为是真的。”
其实想要看懂某一行业或者圈子发滥发臭的原因,只要去观察这一行业的主体、从业人员的发展轨迹,基本都能看透个七八分真相。这也是为什么在具体展开聊娱乐圈太乱的原因之前,大家必须得有一个基本的认知,那就是不是娱乐圈乱,而是所有的圈子都乱。
你不会真以为术圈、金融圈、体育圈、医学圈、模特圈、留学圈、网红圈这圈那圈,会比娱乐圈要干净吧?说白了都是不上秤没有四两重,上了秤 1000 斤也打不住。所谓天下乌鸦一般黑,大家之所以觉得娱乐圈尤其乱,只是因为它作为一种以电影电视为主要传播载体的大众娱乐项目,它的曝光量要远远高于其他圈子好几个层级。
说白了就是某个大明星唱歌跑调、公共场合抽烟都能转着圈登上各大平台热搜,讨论度轻轻松松破亿。但是其他圈子里的人,哪怕连嫖带赌开银趴,也很难掀起什么舆论风浪。我之所以要着重提及这一点,是想要告诉大家在观看本期内容的时候,不要把视线仅仅局限在娱乐圈,而是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学会举一反三。
关于娱乐圈乱的根源所在,从一个艺人的发展轨迹出发,大致可以分为从业门槛、上升通道以及行业氛围三大维度。
娱乐圈又或者说是明星,可以说是国内极其罕见的门槛低到爆炸,同时薪资上限又无限高的行业,这一点你要细想,其实非常恐怖。很多人听到这儿可能要问了,说明星的从业门槛低,这不纯扯犊子吗?现在能当上明星的新人,99% 不是圈里有人的星二代,就是家里有矿有产业的富二代,这门槛哪里低了?
您说的没错,但我所说的门槛指的恰恰就是:只要你的上一代有人脉,只要你家里有矿舍得砸钱,那么只要这个二代能喘气、会说话,没有什么严重的功能性障碍,那他就能当上明星。于是近些年你就看到了一大批没文化、没素质,记不住台词、讲不清楚话、脾气差甚至还长得丑的新一代明星。
而更恐怖的是,娱乐圈又恰恰是一个只要你站稳了位置,赚钱比大风刮、比印钞机都快的地方。此时问题就出现了,因为当你把不设限的金钱和明星特权交给一群脑子里空空如也、如巨婴般的娱乐圈 “该溜子” 时,当他们体验够了、厌倦了那些昂贵但寻常的快乐时,最终的结果往往就是无穷无尽又混乱不堪的男女关系,拉帮结伙的吸毒、嫖娼和赌博,无数次的靠近甚至是打破法律的底线,直到某一天露出破绽、东窗事发,也就有了我们眼中的所谓明星塌房。
这就是极低的门槛和极高的收入碰撞,几乎必然会造成的问题。因为一个人多年以来通过接受教育所后天培养出来的文化素质和精神修养,其实有一个非常关键但常常被忽视的作用,就是让我们学会去控制人原始的兽性和冲动,以及让我们自然而然、自觉的去遵守道德和法律的底线。而这恰恰就是当代很多明星、偶像艺人最最缺乏的东西,没有之一。
与明星这一职业入行门槛低相配套的,是它极度依赖人脉和资源的畸形上升通道。说白了就是你公司那个走后门进来的新同事,不仅不用面试直接到岗,而且后期升职的速度都能吊打你这个兢兢业业、从不请假的十年老员工。这就是当下国内娱乐圈的现状,只认人脉和关系,去他的人品和演技。
很多人看到这可能要问了,说这有啥呀?各行各业现在不都这样吗?您说的没错,人脉这玩意儿确实走到哪儿都很重要。但问题在于娱乐圈相比其他行业,还有一个最令人咬牙切齿、谁也治不了的缺点,那就是它压根儿就没有一个具体、权威、可量化的通用评价标准。
我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一个实力不行的足球运动员,可以通过走后门找关系,让自己作为首发参加世界杯预选赛,他也可以以此来标榜自己,吹嘘自己有多牛逼。但是一旦他踏入了赛场,被对方球员吊打,踢得跟狗屎一样烂,最后以 0 比 7 的成绩耻辱退场,那甭管他的关系有多硬,照样没人认他,他的身上也不会产生任何的商业价值。就是因为体育运动有着极其明确、无可争议的通用评价标准,你在场上完成了几次进攻、几次防守、几次传球、几次进球,都是公开透明,且有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的。
但是娱乐圈不一样,它压根儿就没有标准。你针对一个艺人的演技、台词、舞蹈、唱功所做出的所有差评,都可以被他背后的演艺公司及其庞大的粉丝群体以一句 “是你没看懂,是你没品味,是你山猪吃不来细糠” 进行反驳。只要艺人背后的资本够硬,网剧收视率可以操纵,电影票房可以注水,好评可以刷,差评可以删。
什么电影节最佳影片,什么年度最佳新人奖,什么最佳女主、最佳男主,只要公司需要这个名头来给你镀金,那统统都能给你安排。无论你信与不信,在娱乐圈这个巨大的草台班子,只要资本铁了心想捧红一个人,那她所有的纸面数据都可以给你搞得漂漂亮亮,让你广告代言接不停,让你永远都能拿到大 IP、S 级项目的主演位置。
正是这种畸形的上升渠道,才导致圈里面的明星艺人比起费劲去提升自己的台词、演技、唱功、形体,比起去赢得观众那虚无缥缈、无法立即变现的肯定,他们更愿意去琢磨怎么混进所谓的港圈、京圈的核心地带,怎么傍上圈里的大佬,怎么让公司老板把所有资源都向自己倾斜,以及怎么变着花样、排着队主动找人潜规则自己。
正如当你在家里看见了一只蟑螂,就意味着你家里其实早已经泛滥成灾了一样。当一个明星因为诸如吸毒、嫖娼、赌博、出轨等事情被曝光而塌房时,不用怀疑,这件事他之前早已经干过无数次了,只不过只有这一次被抓到罢了。
而内娱的明星艺人之所以会如此肆无忌惮、目无法纪,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行业环境大抵如此,说的通俗易懂一点就是 “他们都在干,那我也要干”,以及 “他们都能干,凭啥我不能干?” 而娱乐圈总体的行业氛围之所以如此糜烂,则大致有主客观两大原因,分别是资本兜底以及先锋艺术。
咱先说前者,简而言之,现在甭管是一线还是 18 线,但凡是有名有姓、有商业价值的明星艺人,背后肯定都签了或大或小的演艺公司。且每一次拍不同的戏,在和不同的电影公司合作时,为了最大化保障作品的顺利发布以及后续的票房收益,这些电影公司也会尽一切可能为这个明星进行背书。这就意味着一个正常接戏的大牌明星,在正常情况下,身后至少也会有演艺公司和一家甚至多家电影公司的兜底保护。
说的通俗易懂一点,就是甭管这个明星犯了什么事儿,这些公司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都得帮这个明星把这事儿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最大程度消除任何的负面影响。而这种资本的兜底保护,恰恰就是很多明星有恃无恐、无限放纵自己的关键原因之一。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一种很奇怪的现象:某段时间某个明星被爆出翻了大车,网络上的舆论一片哗然,大家都在疯狂批判和抵制这个明星,但是这个事儿的热度却肉眼可见的被一压再压,这个事儿也一推再推,迟迟得不出任何权威的定论。当你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你偶然打开了热播剧的榜单,你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个明星主演的电影或者电视剧正在火热上映中。这就是内娱艺人与资本深度绑定最为具象化的体现,说白了就是只要我这条鱼足够贵,那甭管风浪再大,我也照喝照跳,因为我清楚的知道,永远会有人拼了命的来捞我。
其次咱再说一说内娱风气如此乱的另一大主观原因,也就是所谓的先锋艺术。这一点非常好理解,一句话概括就是:在中国拍电影、搞艺术的那批人,大多都比较开放、超前,以及更容易接轨西式思维。首先这一点肯定是一把有好有坏的双刃剑。因为不管是导演、编剧、演员还是歌手、舞蹈家,如果一个人想创作出不落后于时代的好作品,他的思想就必须开放包容。思想开放本身没有任何问题,但凡事都讲个度。
当一个明星艺人长时间处在这种思想过于开放的环境中,他或多或少都会接触,甚至逐步养成一些类似吸毒、嫖娼、开多人派对等,在这个所谓 “开放” 的圈子里比较流行常见但恶臭的习惯。
关于圈子里这种过度的、自以为是的开放会造成的恶劣影响,我举个最直白的例子你立马就懂了:某个明星要是被抓到吸毒,他可能会十分委屈,大言不惭地说出两句经典的话 ——“我吸是为了寻找创作灵感”,以及 “这有啥呀,人家欧美圈子全都这么做”。这就是娱乐圈思想过于开放可能导致的恶果最具象化的体现,一句话总结就是:在现实社会,“出淤泥而不染” 大多时候只是美好的理想,更常见的情况是 “众人皆醉,老子比他们更醉”。
众所周知,明星塌房根据触发原因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分别是违反法律法规、公序良俗的 “社死型塌房”,以及个人行为与银幕人设严重不符的 “人设型塌房”,这两者的严重程度也大有不同。
前者一旦发生,除非明星本人极其手眼通天,否则基本是 “必死局”,大概率要退圈或半退圈;而后者虽然一般到不了退圈的地步,但也属于 “死罪可免,活罪难逃”—— 轻则让品牌方碍于舆论压力断绝合作,极大削弱明星的商业价值;重则被业内拉入黑名单,再也接不到热门大戏,甚至接不到新戏。正所谓 “伤筋动骨 100 天,人设塌房半条命”。
关于近些年越来越多明星人设塌房的底层逻辑,我们得从团队包装和观众心理两个角度分析。首先大家必须明确一点:在当下的内娱,除了某些老戏骨,以及极少数真正佛系、不争不抢的艺人之外,目前活跃在大银幕上的艺人,99.5% 以上都有专属的营销团队,以及由团队综合考量设计出的专属人设,还有为塑造这一人设的具体实施方案。
这个方案有多复杂?简单举个例子:如果公司给艺人定位是 “笨蛋美人”,那么上至她拍的戏种、出演的角色属性、参加的综艺,以及在综艺上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下至她平时发什么微博、怎么跟粉丝互动、发什么样的自拍照,全部都要符合 “笨蛋美人” 的人设,全部都有剧本。
说白了,明星可不仅仅只在电影里演戏 —— 只要出现在大众面前,无论任何场合,她永远都在演戏,无非是拿到的剧本不同罢了。你眼中所谓的 “谁跟谁闹绯闻了”“谁跟谁因戏生情了”“谁跟谁在综艺上称兄道弟”“谁跟谁因小事水火不容”,这一切大概率都是剧本里提前写好的。
说难听点,你眼中舞台上、大银幕里的明星,私下里可能是完完全全的另一号人。这就是为什么我始终觉得 “塌房” 这个词用得极其不准确:A 做了不符合 A 性格的事,这叫塌房;但 A 做了不符合 B(人设)性格的事,哪能叫塌房?这房子从一开始就不存在,何来 “塌房” 一说?更准确的叫法应该是 “爆雷”—— 明星营造虚假繁荣,引得粉丝真金白银、情感投入,最后实在演不下去,泡沫一破,明星卷钱跑路,留粉丝在 “烂尾楼” 里捶胸顿足。
“他们给我的就是这张(人设),我说这不是我,他们说这就是我,我说他不是我,他们说这就是你,没办法,我就把它贴到这儿了。”
其次,无论你是追星族还是只看剧不追星的普通观众,通过近些年明星人设纷纷爆雷的事,我们都必须认清两个基本常识:一是看个热闹没问题,但千万别自作多情,别太把大银幕上的东西当真;二是 “都是千年的狐狸,你跟我玩什么聊斋”—— 娱乐圈里,能顶着各方压力拼杀到一线、站稳 C 位的,你觉得他可能是多么单纯的人?
现在试着褪去你对喜欢明星的 “明星滤镜”,再想想这些在我看来愚蠢至极的 “剧本人设”:大学学霸、知识分子;连智能手机都不会用的老干部;30 岁纯情少年少女;干啥都是 C 位的笨蛋美女 / 帅哥;走到哪吃到哪、自称吃货却瘦得像竹竿;一出道全是大制作主角,却宣称 “没背景、靠运气”;出道后判若两人的 “母胎美人、天生美颜”;人间清醒、与世无争;没素质就是 “真性情”;出负面新闻就是 “动了别人的蛋糕”……
如何控制自己不要入戏太深?只需记住一个最基础的常识:能踏过娱乐圈这片资本横行、恶人当道的 “尸山血海”,最后走到荧幕前跟粉丝云淡风轻打招呼的,没有一个是善茬。
#娱乐圈黑幕 #明星塌房真相 #潜规则揭秘 #人设崩塌 #资本操控内娱
来源:智慧西柚WIXx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