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际上这事儿闹得沸沸扬扬,前美国总统特朗普直接把英国广播公司(BBC)告了,一开口就要10亿美金赔偿。
国际上这事儿闹得沸沸扬扬,前美国总统特朗普直接把英国广播公司(BBC)告了,一开口就要10亿美金赔偿。
这可不是小打小闹,一边是曾经的美国最高领导人,一边是有百年历史的老牌媒体,这场跨洋互撕直接引爆了全球舆论。
事情的源头还得回到2021年1月6日,那天特朗普在国会山附近发表演讲,核心是说选举有争议,还特意提到让支持者“和平、爱国地表达诉求”。
本来这事儿都过去好几年了,没想到BBC在一档叫《全景》的纪录片里,把他演讲中两个不同时间点的片段拼到了一起。
这么一剪,意思完全变了,不知情的观众看了,还以为特朗普是在煽动支持者搞暴力。
这种剪辑操作确实有点让人看不懂。
第三方事实核查机构后来还原了完整演讲,明明白白证明了片段被恶意拼接。
特朗普团队得知后直接炸了,很快就发了法律信函,要求BBC公开道歉、撤回纪录片,还得赔10亿美金。
律师函里说得挺狠,指责BBC“鲁莽无视真相”,还有“实际恶意”,说这事儿严重损害了特朗普的声誉,连后续可能的竞选都受了影响。
BBC这边的回应也挺有意思,主席萨米尔・沙阿出来公开道歉,说节目存在“判断错误”,但坚决不承认机构有“系统性偏见”。
意思就是,这只是个别编辑的疏忽,跟我们整体没关系。
可这话没多少人买账,毕竟这么大的媒体,剪辑这么关键的内容,怎么会轻易出错。
更有意思的是,道歉没多久,BBC就迎来了高层“大换血”。
总裁戴维和新闻主管特尼斯相继辞职,特尼斯离职时还特意说了句“责任在我”。
本来想靠换领导平息争议,没想到越闹越大。
BBC内部都开始分裂了,知名主持人罗宾逊直接爆料,说这事儿背后可能有猫腻,像是“对BBC部分业务的恶意收购”,暗示有外部力量介入。
新闻全球总监芒罗没办法,只能发内部邮件安抚员工,让大家坚守岗位。
可内部的矛盾哪是一封邮件能解决的,有匿名员工透露,BBC新闻部门早就有政治立场分歧,这次事件只是把问题摆到了台面上。
在英国国内,公众对BBC的信任度也直线下降,资深媒体人丁布尔比公开批评,说这么明显的错误没及时纠正,BBC的百年声誉都被败光了。
BBC这波操作真的太迷了。
要是真的只是编辑失误,好好整改、诚恳道歉就行,非要先甩锅再换领导,结果越描越黑。
现在不仅外部质疑声不断,内部都快乱成一锅粥了,不知道后续还能不能稳住局面。
可能有人会觉得,特朗普是不是太较真了?但了解情况的人都知道,这可不是他第一次跟大型媒体对簿公堂。
之前ABC新闻因为不实报道,最后跟他达成了和解,赔了不少钱;派拉蒙集团也有过类似情况,同样付了和解金。
如此看来,特朗普对媒体的不实报道确实零容忍,这次起诉BBC,更像是他“反媒体偏见”运动的延续。
特朗普选择在佛罗里达州法院推进诉讼,也是有讲究的,美国诽谤法对公众人物“实际恶意”的认定标准很严格,他敢这么做,肯定是掌握了足够的证据。
而BBC这边,在美国市场本来有不少付费用户,还有新的付费节目推广计划,现在出了这档子事,订阅咨询量少了很多,广告合作方也开始犹豫,损失可不小。
这事儿也引发了全球媒体行业的反思。
近年来,类似的剪辑争议、不实报道越来越多,福克斯新闻之前也因为大选相关报道不实,被判赔偿好几亿。
很显然,在政治极化的背景下,媒体很容易陷入“流量导向”和“客观公正”的两难。
有时候为了博眼球,就容易忽视新闻伦理,可一旦翻车,损失的就是长久积累的公信力。
从旁观者角度看,这场诉讼早就超越了单纯的“索赔”。
它更像是一场关于媒体伦理、政治立场和法律边界的博弈。
特朗普想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权益,BBC想保住自己的声誉和市场,而公众关心的,是媒体能不能坚守客观公正的底线。
其实不管最后诉讼结果如何,BBC的公信力已经受到了重创,内部治理也出现了明显问题。
而特朗普的维权行动,也让更多人关注到媒体报道的真实性问题。
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本该坚守客观公正的原则,不偏不倚地呈现事实。
一旦掺杂了政治立场或者流量私心,最终伤害的不仅是自己的声誉,还有公众的信任。
如今法律最后通牒的时限越来越近,这场横跨英美两国的舆论风暴还在持续。
未来,BBC能不能挽回公众信任,特朗普能不能拿到10亿赔偿,都还是未知数。
但可以肯定的是,这场争议会给全球媒体行业敲响警钟,如何在政治与流量的裹挟中守住伦理底线,将会是所有媒体都需要面对的课题。
毕竟,公信力才是媒体最宝贵的财富,丢了可就很难找回来了。
来源:木鱼脑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