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1月9日晚上,严蓬的微博账号永远停在“期待下周看粗剪”这七个字,屏幕那头的179万人没想到,这是他留给公共空间的最后一行字。
11月9日晚上,严蓬的微博账号永远停在“期待下周看粗剪”这七个字,屏幕那头的179万人没想到,这是他留给公共空间的最后一行字。
这七个字藏着两条信息:他仍处在工作流,身体没有发出警报;项目方把“粗剪”节点卡在本月中旬,说明他至少还要再盯一轮后期。
一个靠写字吃饭的人,把最日常的预告变成遗言,平台系统却照常推送“博主点赞了某条抽奖”,算法比人先学会冷静。
11月2日他还在回复网友“这片子特效别抱太高期待”,手指敲字的速度和平时一样快。
那天他还没感觉到心脏有一条血管正在收窄,每分钟泵血量悄悄下降,身体把危险信号翻译成“有点累”,他把它归因“熬夜写分场”。
这种误判不是粗心,是行业常态——科幻影视的剧本顾问费按“轮”结算,第一轮故事世界观、第二轮科学设定、第三轮台词润色,每轮间隔短,甲方习惯在凌晨两点拉群,他如果关机,第二天醒来就会看到“老师,进度能不能再赶一赶”。
心肌梗塞最残忍的地方在于,它给过预警,却把预警打扮成“亚健康”。
严蓬今年52岁,微博里出现过两次“体检报告一切正常”,那是2021年和2022年公司组织的常规体检,项目里不包含冠脉CT,心电图又恰恰捕捉不到隐匿性狭窄。
他以为自己只是血脂高两格,继续一天三包速溶咖啡,把烟戒了改嗑含片,含片含糖量高,血糖波动带来更猛的困意,再灌一罐零度可乐顶上去——这套“自救”流程在影视圈编剧和影评人里随处可见,没人觉得危险,只把它叫“靠意志力续命”。
179万粉丝不是买来的,是他一篇篇专栏、一条条深夜长微博攒出来的。
2009年《环球银幕》做“星际迷航”封面,他敢用“太空歌剧已死”当标题,内文却给足史料,把一部冷门剧集拆成工业史、冷战隐喻、特效技术三条线,读者看完才发现被“骗”进了一场硬核科普。
那期杂志加印两次,邮局零售断货,他个人邮箱收到三百封读者来信,他把信件全存进硬盘,命名“别让他们失望”。
后来他去时光网做高级编辑,工资比纸媒时期高出一截,却把大部分稿费拿去补贴一个“小成本科幻导演访谈”选题,拍片人没名气,页面流量低,广告部有意见,他直接甩数据:这篇在豆瓣被引用次数当月第一,说明它帮网站攒了“品牌好感度”,销售部可以拿这个数据去拉长线客户。
一句话把老板噎回去,选题照发。
他想要的是“中国科幻评论的坐标系”。
2014年《银河系科幻电影指南》出版,印量八千册,出版社觉得卖不动,他自掏腰包买了三百本,塞进行李箱,全国书展现场签一本送一本,签完跟读者合影,再把合影发微博,附一句“记得看第127页关于《月球》的剧作拆解”。
那页内容他写了整整一周,把一部单场景电影的悬念节拍拆到秒,附一张Excel表,免费放网盘,下载量三天破两万。
有人问他图什么,他说“等中国科幻片拍出来,观众至少有个参照,不会被五毛特效带节奏”。
他确实等到了。
《流浪地球》上映前,郭帆团队把他请去内部看片,他看完在走廊抽烟,对郭帆说“剪到132分钟最好,再长观众情绪会断”,郭帆回去真剪了4分钟。
上映后票房破40亿,严蓬没收顾问尾款,只在微博发了一句“恭喜中国科幻,今天起我们有了起跑线”。
那条微博被转发了七万次,他把手机调静音,去睡了一整天。
这次猝死的直接诱因是“连续三天只睡四小时”。
剧组在怀柔拍外景,他住北五环,每天六点出工,夜里两点回酒店,还要把当天拍摄日志和科学漏洞对照表写完发邮箱。
第三天晚上他感觉左肩发酸,以为是背包太重,洗完澡没缓解,他给自己倒了一杯威士忌,想“酒精扩张血管,说不定就好了”。
半小时后胸痛放射到下颌,他拨打120,报地址时声音还稳,急救车十分钟到场,心电图已经拉成一条直线。
给出的报告写“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黄金抢救时间90分钟,他倒在第38分钟。
业内传闻“如果现场有自动体外除颤器可能救回”,可酒店走廊那台AED上次巡检记录停留在今年3月,电量只剩18%,没人知道。
消息传出后,刘慈欣在微博发了一张2007年成都科幻大会合影,配文只有六个字:“他先一步离开”。
陈楸帆把《未来病史》扉页签名照翻出来,拍图上传,落款是“给骑士,永远守门人”。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连夜起草悼词,把“推动中国科幻影视理论发展”写进第一段,文件编号2023-17,盖公章扫描件上传官网,服务器瞬时流量高出日常六倍。
最现实的动作来自他生前参与的那部科幻剧。
制作公司11号上午开紧急会议,决定把原定2024年启动的“青年科幻影评人扶持计划”提前到12月,预算300万,挂名“严蓬基金”。
公告里写“每年资助10篇长篇影评、30篇短评,首评发布平台必须实名署名”,等于替他把未竟的“坐标系”继续画下去。
一条生命换一条行业基金,听起来像黑色交易,可这就是内容产业的运行逻辑:只有才能把“健康工作”这个话题顶上热搜,只有热搜才能让甲方把“作息表”写进合同附件。
去年一位资深编剧在剧组猝死,公司给的是“抚恤金+追悼会”,今年严蓬得到的是“基金+署名”,进度确实往前挪了半步——至少预算里出现“体检强制套餐”,虽然只占制作成本的0.8%。
有人算过,他如果按原计划再活三十年,靠写专栏、做顾问、出书,总收入大概能到900万,现在基金300万加身故保险200万,数字上少了400万,却换来一个“可持续品牌”。
对资本来说,这是性价比最高的告别;对读者来说,这是用命换来的“死后KPI”;对严蓬本人,他来不及拒绝,只能被动接受。
11月10日凌晨两点,他最后参与的那部科幻剧导演在群里发了一句话:“今晚不赶工,大家回去睡觉,明早九点开工。”群里没人回复,却陆续亮起“收到”。
这是严蓬一直想听、却一直没听到的指令。
179万粉丝还在涨,每刷新一次就多几十个“事后关注”。
平台算法把这条资讯推进更多用户时间线,配文“博主内容优质,值得关注”,成了流量入口。
下一次,当再有从业者倒在剪辑房、倒在片场、倒在酒店走廊,系统会再次推送同款悼词,数据峰值会再次冲高,循环播放,生生不息。
一个人用停止心跳提醒行业“该休息了”,可行业只把他做成新的勋章继续赶路。
勋章闪光,照得人睁不开眼,也照得人迈不动腿。
严蓬想要的中国科幻坐标系,真的会因为300万基金就出现吗?
下一次开机铃响,你是准备关机睡觉,还是继续把命押给“粗剪”?
来源:八卦开拓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