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湘菜凭什么成为全国第一菜系?先看一组实打实的数据,截至 2023 年 9 月,全国湘菜馆数量已经超过 12.5 万家,市场份额占到 17.6%,稳稳坐在全国菜系第一的位置,这个数字可比很多人印象里的川菜、粤菜都要亮眼。北京的湘菜馆超 5000 家,餐饮年总产值破 400 亿元,还带动供应链产值 250 亿元;深圳夸张,湘菜馆数量超 7000 家,在外地菜系里妥妥的头把交椅,大湾区整体湘菜馆数量是达到 2.7 万余家,仅次于湖南本省。声明:为了提高创作效率和阅读体验,本文有借助使用AI工具进行辅助创作,请注
湘菜凭什么成为全国第一菜系?
先看一组实打实的数据,截至 2023 年 9 月,全国湘菜馆数量已经超过 12.5 万家,市场份额占到 17.6%,稳稳坐在全国菜系第一的位置,这个数字可比很多人印象里的川菜、粤菜都要亮眼。
北京的湘菜馆超 5000 家,餐饮年总产值破 400 亿元,还带动供应链产值 250 亿元;
深圳夸张,湘菜馆数量超 7000 家,在外地菜系里妥妥的头把交椅,大湾区整体湘菜馆数量是达到 2.7 万余家,仅次于湖南本省。
要知道这几年餐饮行业整体闭店率不低,湘菜却能逆势扩张,这种 "反常识" 的增长背后,肯定藏着不一般的逻辑。
很多人觉得湘菜火就是因为 "辣",但啊君想说,光靠辣可撑不起这么大的市场。
川菜也辣,贵州菜也辣,为啥偏偏湘菜能突破地域限制?
核心其实是湘菜把 "下饭" 这个需求做到了极致。
中国人吃饭,尤其是工薪阶层、上班族,吃饭图的就是一口踏实,能多扒两碗米饭的菜才是刚需,而湘菜的灵魂恰恰就在这里。
费大厨的辣椒炒肉一年能卖 100 万份,单道菜年收入破亿元,不是因为它多复杂,而是因为肥瘦相间的猪肉裹着鲜辣的汤汁,配米饭是绝配,这种 "一口菜一口饭" 的满足感,是很多精致菜系给不了的。
而且湘菜的 "辣" 很有讲究,不是那种直冲喉咙的干辣,而是带着食材本身鲜味儿的香辣、鲜辣。
比如剁椒鱼头,剁椒的鲜辣渗透到嫩滑的鱼肉里,辣得通透却不烧胃;
小炒黄牛肉用的是小米辣和杭椒,辣中带香,还能衬托出牛肉的鲜嫩。
这种辣度是大多数人能接受的,不像有些菜系的辣那么具有攻击性,北方人吃着觉得过瘾,南方人也不会觉得难以承受,这种包容性是它能全国普及的关键。
食材的地道是湘菜的底气,这一点很多人可能没注意到,但却是核心竞争力。
啊君了解到,北京、深圳的头部湘菜馆,食材采购大多来自湖南本地,潇湘府 70% 左右的食材直接从湖南运过去,素炒丝瓜都要指定用湖南白玉丝瓜,一年光这一种菜就要消耗 10 万斤;
潇湘甲鱼村的甲鱼全部来自常德汉寿县,一年采购量 15 万斤,清炖、红煨的做法完全保留湖南本土风味。
这种对食材原产地的坚持,让不管身在何方的食客,都能吃到最正宗的湘味,而不是变了味的 "改良版"。
关键的是,湘菜的供应链已经形成了成熟的体系,从湖南的种养基地到全国的餐厅餐桌,冷链运输能保证食材新鲜度,比如永顺县的螃蟹运到珠三角只要半天时间。
这种供应链的支撑,让湘菜既能保持本味,又能实现规模化扩张,不会因为开店多了就品质下降,这也是很多地方菜系做不到的。
毕竟食材是味道的根源,没有好的食材,再厉害的厨师也炒不出地道的湘味。
湘菜的聪明之处在于,它没有死守着 "传统" 不放,而是在传承中不断创新,这种创新不是丢掉根本,而是因地制宜的优化。
比如潇湘府把徽菜的臭鳜鱼改良成 "潇湘臭鳜鱼",去掉发酵步骤,靠调制和烹饪出味,既保留了独特风味,又符合多人的口味,一年能卖出几十万条;
雁舍是跳出了传统湘菜馆的装修风格,用原木桌椅、浅色纱布打造清新典雅的环境,看着像咖啡馆,吸引了很多 "80 后""90 后" 白领。
这种创新还体现在菜品的融合上,深圳的湘菜厨师把海鲜和红烧肉结合,做出糖心鲍鱼红烧肉,既有五花肉的醇香,又有鲍鱼的爽嫩,拿到了厨艺大赛的白金奖;
北京的湘菜馆给剁椒鱼头去腥,会用湖南黑茶、陈皮水,让味道有层次感。
这些创新不是瞎折腾,而是基于消费者需求的调整,既保留了湘菜的核心特质,又拓展了受众群体,让不怎么吃辣的人也能找到爱吃的菜。
还有一点不能忽视,湘菜的 "亲民属性"。
它不像有些菜系主打高端宴请,大多是人均几十到一百多的消费,菜量实在、价格实惠,不管是朋友聚餐、家庭吃饭还是上班族午餐,都能消费得起。
深圳的小芙蓉餐厅,活水库大鱼头王、青椒炒生态小猪肉这些硬菜,价格公道,普通人日常吃完全无压力;
北京的费大厨,虽然经常排队,但人均消费并不高,翻台率却能达到日均 9 次,远高于其他城市的水平。
这种接地气的定位,让湘菜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而不是小众的 "网红菜"。
湘菜的火爆,还带动了一、二、三产的融合发展,已经不只是一个菜系那么简单了。
以湘菜为媒,湖南的农特产品、调味品都跟着走向了全国,辣妹子食品作为湖南的调味酱品牌,跟着湘菜的脚步拓展市场,上下游产业链年产值已经达到 6000 亿元。
这种产业带动效应,让湘菜从餐饮行业延伸到农业、物流、加工等多个领域,形成了良性循环,也让湘菜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有人觉得湘菜现在这么火,会不会是昙花一现?
啊君觉得不会,因为它的火爆不是靠营销炒作,而是靠味道、品质和创新实实在在攒下的口碑。
不过湘菜也面临一些挑战,比如品牌集中度不高,2024 年中国餐饮品牌百强里,湘菜品牌只有 3 家,还没有进入前 30,跟它的市场占有率不匹配;
还有供应链成本的问题,自建供应链对企业来说压力不小,有些品牌只能通过精简菜单来保证招牌菜的供应。
但这些问题都是发展中的问题,随着湘菜企业越来越重视品牌建设,相信会出现像海底捞、西贝这样的全国性龙头品牌,带动整个行业系统化、现代化发展。
而且湘菜的创新能力一直在提升,不管是菜品口味还是就餐环境,都在跟着消费者的需求变化,这种适应能力让它能持续吸引食客。
声明:为了提高创作效率和阅读体验,本文有借助使用AI工具进行辅助创作,请注意甄别。作为自媒体一直遵循客观理性地评论时事,不搞极端言论带节奏,仅传播正能量。文中数据来自各媒体公开报道,但信息可能会更新,因为无法保证信息的准确性。本文不作为任何投资依据,请大家理性阅读。
来源:萌宠狂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