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月17日,平罗县红崖子乡大唐电厂南侧的河东沙地系统治理示范区治沙项目正火热进行。目之所及,延绵数公里的草方格沙障如同金色棋盘,将曾经肆虐的流动沙丘牢牢锁定。不远处,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的中水正通过智能管网汩汩流入林间滴灌系统,浸润着新栽植的柠条、沙棘等耐旱经济
5月17日,平罗县红崖子乡大唐电厂南侧的河东沙地系统治理示范区治沙项目正火热进行。目之所及,延绵数公里的草方格沙障如同金色棋盘,将曾经肆虐的流动沙丘牢牢锁定。不远处,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的中水正通过智能管网汩汩流入林间滴灌系统,浸润着新栽植的柠条、沙棘等耐旱经济林果。
“你看,咱们这片沙地,以前全是风沙,一吹起来遮天蔽日!”平罗县自然资源局林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主任王建保指着治理区感慨。横跨四省区的毛乌素沙地,其西南缘每年向黄河倾泻数万吨泥沙,威胁沿岸30万亩耕地和数万居民的安全,沙化治理曾因行政边界分割陷入“责任模糊、协同不够”的困境。
转机始于2023年10月,宁夏依托林长制创新跨省合作协同机制,推动石嘴山市与内蒙古鄂尔多斯等四市签署《毛乌素沙地区域联防联治合作协议》。在平罗县与鄂托克旗交界处,“同步规划、同步施工、同步管护”的联防模式应运而生,两地打破“一亩三分地”思维,针对河东沙地的沙患、水患、盐渍化等生态问题,通过“保、治、用、养”一体的治理措施,有效阻挡了黄河沿线及沙漠边缘的风沙危害。“过去各扫门前雪,现在联手布网,沙丘再也‘跑’不掉了。”王建保介绍。
这种合作协同不仅体现在治理行动上,更深入到技术交流层面。“去年8月,我们就组队去鄂托克旗‘取经’了!”石嘴山市林业草原发展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白金科说,他曾在去年参与协同共治工作,他回忆:“他们的树枝沙障像给沙丘织了张网,这种方式更适合地广人稀的荒漠,同一时期,鄂尔多斯专家也来到平罗考察,他们在沙地里研究稻草经纬线的编织角度,咱们的草方格沙障也让对方大开眼界。”目前,平罗县河东治沙试验区里有一片去年引进栽下的树枝沙障试点,技术人员正在持续观测治沙效果。
治理成效正在黄河北岸显现。今年,项目区已完成草方格固沙1.2万亩,栽植抗旱灌木1.5万、200万株,王建保说:“这里的植被覆盖率正不断提升,去年已达57.2%,今年肯定更高!”
值得一提的是,在沙地治理的战场上,协同治理的突破,不仅体现在制度层面,更激活了多元力量的参与。平罗县依托林长制搭建的协同平台,将各级林长责任区与治沙任务精准对接,通过建立“全党动员、全民动手、全社会参与”的党建带林建工作机制,引进社会资本参与后期养护管理。“上个月25日,金融系统的研学团队来这儿和我们一起扎草方格、种树苗,大家干得热火朝天!王有德劳模团队也在积极参与项目竞标,为治沙带来先进技术和丰富经验,青年志愿者队伍更是络绎不绝……”王建保说,“林长制就像一根‘指挥棒’,将各方力量拧成一股绳,让治沙从‘单打独斗’升级为全社会协同作战。”
多元力量参与治沙。
生态治理没有边界,唯有打破壁垒、协同共治,方能筑起永不褪色的绿色长城。近年来,宁夏在林长制协同合作上持续发力:2021年10月,自治区出台全面推行林长制实施意见,明确协作部门及职责;2022年11月,建立部门协作制度,自治区林长办牵头,14个协作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同推动林草事业高质量发展。通过召开联席会议,开展“清风行动”,严厉打击野生动植物非法贸易;公安厅推行森林警长制,进一步压实保护责任;检察院与林长办建立“林长+检察长”机制,各地推动“林长+警长+检察长”深度融合,强化行政执法与检察衔接。自治区林草局与检察院更从10个方面深化合作,打造“林长+检察长”升级版,以“检察蓝”护航“林草绿”,全面拓宽交流渠道,建立经常性、多样化协作机制,共同筑起塞上绿色长城。
夕阳西下,沙地上的新绿与远处的黄河交相辉映。从信息共享、技术交流到党建引领、社会力量参与,宁夏林长制协同合作正不断深化拓展,形成强大合力,探索一条生态治理的长效之路。(宁夏日报记者 马雨馨 文/图)
本文来自【宁夏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