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边是“读者评价‘大而空’”的尖锐批评,一边是“一顿操作猛如虎,回头一看两千五”的无奈自嘲。11月12日下午,在长沙举办的2025中国新媒体大会内容创新论坛上,主流媒体的集体焦虑被摆上台面:在算法的流量迷宫中,坚守价值的内容如何找到它的读者?
港湘新闻网11月13日讯(记者 龙敏 孙慧)一边是“读者评价‘大而空’”的尖锐批评,一边是“一顿操作猛如虎,回头一看两千五”的无奈自嘲。11月12日下午,在长沙举办的2025中国新媒体大会内容创新论坛上,主流媒体的集体焦虑被摆上台面:在算法的流量迷宫中,坚守价值的内容如何找到它的读者?
从“宏大叙事”到“微观切入”,在共鸣中传递价值
前瞻谋划,与网民同频共振。在今年九三阅兵的报道中,“新华社出图”火爆出圈,微博单个话题阅读量超过11亿,占据热搜榜第一超过10小时,持续在榜30小时以上。新华社新媒体中心总编辑石锋道出了现象级传播背后的深层逻辑,“既有新华社国家摄影队的强大实力,也是‘谋划+变化’互动出新的结果。‘新华社出图’的产品设计深刻融入了‘网民有所呼,我们有所应’的用户意识。”
独辟蹊径,挖掘“第二落点”。面对信息疲劳,如何突围?南方都市报社官微运营部总监李湘莹强调,“在信息爆炸时代,媒体内容严重同质化,所以在新媒体运营时,南都注重画面、角度、观点、表达的独特性,实现差异化报道。”在此基础上,“重视挖掘第二落点,实现差异化的表达,在日益同质化的新媒体新闻竞争中,稿件才有可能跑出来。”
巧设切口,让硬新闻“软着陆”。军事报道也能接地气?中国新闻网提供了一个范本:当美国国防预算增至1万亿美元遭遇国内“鸡蛋荒”时,中新网敏锐抓住“鸡蛋”这一意象,让网友瞬间理解了“纳税人的钱买了炸弹,百姓却吃不起鸡蛋”的政策失衡,使硬新闻充满了民生痛感与传播张力。
从“权威发布”到“信任共建”,在对话中赢得留存
从“让人相信”到“让人愿意相信”。安徽广播电视台新媒体中心副总监吴薇对此指出:“我们要建立的,不是‘曝光关系’,而是‘信任关系’。要想的不只是——‘怎么让网友点进来’更要想——‘为什么网友愿意留下来?’过去我们靠‘权威感’‘公信力’让人相信,现在要靠‘理解力’‘表达力’,让人重新愿意相信。
真诚是唯一的“吸粉秘籍”。重庆日报《重庆瞭望》编辑部副主编饶思锐分享了他们的实践:直面读者“大而空”的批评,并将其写入文章。他们坚持“真诚、真实、真知”,以实现“共情、共鸣、共识”。数据显示,该栏目去年发布的488篇文章,一位处级干部读者留言高达519次,堪称“篇篇有共鸣”。
回归故事本身,为“无声之声”代言。当情绪淹没理性,媒体的价值何在?云南日报社云迹青年融媒工作室负责人吴沛钊认为:“俯下身去,用最小的切口,讲好“聚光灯外”的真实故事。回归故事本身,用深度故事陪伴读者。媒体的责任,不仅是记录时代宏音,也要让那些被淹没的无声之声被听见。
来源:港湘观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