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时刻:深夜刷手机时,突然刷到“普通人一年赚100万”的内容——一边皱着眉觉得“这肯定是割韭菜”,一边又忍不住把屏幕凑近,心里偷偷冒起一个念头:“万一这是真的呢?”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时刻:深夜刷手机时,突然刷到“普通人一年赚100万”的内容——一边皱着眉觉得“这肯定是割韭菜”,一边又忍不住把屏幕凑近,心里偷偷冒起一个念头:“万一这是真的呢?”
就像这张图里的话:“赚不了100万算我输,普通人抓住三大风口,猪都可上树!”听着像营销号的夸张口号,但它能戳中你,本质是因为你太懂“普通人的财富困境”了:工资涨得比蜗牛慢,存款跑不赢通胀,看着别人买房买车,自己连“攒够100万”都像遥不可及的梦。
今天我们不聊“躺赚100万”的白日梦,只聊:对普通上班族、小散户来说,“风口”到底是什么?2025年真的有能让普通人够得到的财富机会吗?这些机会又该怎么抓,才不会变成“接盘侠”?
先泼盆冷水:“赚不了100万算我输”就是流量密码——真能稳赚100万的人,不会把方法写在网上。但你不能因此否定“风口”的价值:过去20年,普通人能突破财富天花板的机会,几乎都和“风口”绑定。
比如2008年的房地产红利:当时月薪3000的普通人,咬咬牙凑首付买了一套房,现在市值翻了5倍以上;2015年的移动互联网风口:一个没背景的大学生做公众号,靠内容涨粉后接广告,3年赚够了100万;2020年的新能源赛道:拿着10万闲钱买了新能源基金的上班族,两年时间收益翻了一倍多。
但你注意到没?这些“乘风起飞”的人,从不是“啥也不用干的猪”——买房的人是提前看懂了“城镇化+货币宽松”的逻辑;做公众号的人是每天写5000字练了半年笔;买基金的人是跟踪了行业研报,知道“新能源是国家战略”。
所以这张图的夸张表述背后,藏着一个真相:风口不是“天上掉馅饼”,是“时代给普通人的一次‘认知变现’的机会”——你不用是天才,只要比别人先看懂趋势、先迈出一步,就能吃到红利。
你肯定听过不少风口:早年的电商、后来的短视频、前两年的AI……但为什么别人能赚到钱,你却只能当“旁观者”?核心是3个“普通人壁垒”:
风口不是突然出现的,它会先释放“政策信号”“行业数据信号”,但大部分普通人会把这些信号当成“无关信息”。
比如2019年,国家发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明确“2025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到20%”——当时很多人觉得“电动车充电麻烦,肯定卖不动”,但懂行的人已经开始买新能源基金;2023年,工信部提出“AI+制造业”行动,很多人只觉得“AI是用来聊天的”,但做工业软件的企业,已经拿到了大量工厂订单。
你不是没看到信号,是你“看不懂信号背后的趋势”——这就是“认知差”:别人知道“政策支持=行业有钱赚”,你却觉得“这和我没关系”。
普通人最缺的不是“机会”,是“试错的钱和时间”。
比如2020年的直播带货风口:你知道“直播能赚钱”,但你没本金买设备、没渠道找货源,只能看着别人做;2022年的跨境电商风口:你知道“海外需求大”,但你没精力研究跨境物流、外语客服,只能放弃。
而那些抓住风口的普通人,要么是用“闲钱”小成本试错(比如拿1万买基金,而不是all in),要么是“用时间换资源”(比如先给别人做直播助理,学会流程再自己做)——你缺的不是“机会”,是“用小成本参与的方法”。
很多人看到风口时,第一反应是“万一亏了怎么办?”“现在进去是不是晚了?”
比如2021年,新能源基金涨了50%,你觉得“涨太高了,肯定要跌”,结果2022年它又涨了30%;2024年,AI医疗的企业开始出业绩,你觉得“我不懂医疗,不敢买”,结果这些企业的股价半年涨了40%。
风口不是“等所有人都看懂了再入场”——等大家都觉得“这是风口”时,红利早就被分完了。普通人的“行动差”,本质是“怕亏”胜过了“想赚”,最后只能看着机会溜走。
聊完困境,终于到核心:2025年,到底有哪些“普通人够得到、风险可控”的风口?不是“一夜暴富的项目”,是国家政策托底、行业需求爆发的“产业趋势”——这三个方向,你哪怕用闲钱投基金,都可能吃到红利:
你可能觉得“AI我不懂”,但现在的AI已经不是“用来聊天的玩具”,而是“能帮企业省钱赚钱的工具”——这就是“AI产业化落地”,也是2025年最确定的风口之一。
国家在“十四五数字经济规划”里明确:2025年AI核心产业规模要突破4000亿元,重点支持“AI+制造业”“AI+医疗”。比如:
工业AI:给工厂装“机器视觉系统”,能把产品次品率从5%降到0.1%,一家年产值1亿的工厂,一年能省500万成本——现在很多制造业企业都在抢着买这种设备;
医疗AI:AI能快速读CT片,把诊断时间从30分钟缩到5分钟,基层医院都在采购这种系统,相关企业的订单已经排到了2026年。
普通人怎么参与? 不用买AI概念股(个股波动太大),可以买“AI产业ETF”——这种基金是把所有做工业AI、医疗AI的优质企业打包在一起,你花10块钱就能参与,风险比单买个股低很多。
你肯定听过“芯片卡脖子”——但你可能不知道,“国产替代”不是大企业的专利,是普通人能参与的财富浪潮。
现在很多“卡脖子”领域的国产替代率还很低:比如半导体设备的国产替代率只有15%,精密机床的国产替代率不到20%——国家的“大基金三期”已经投了2000亿支持这些领域,只要替代率提高10%,相关企业的营收就能翻一倍。
比如某做半导体刻蚀机的企业,2023年的国产替代率是10%,2024年提高到18%,股价直接涨了60%;某做精密轴承的企业,因为国产替代订单增加,2024年净利润增长了80%。
普通人怎么参与? 可以买“科创50指数基金”——科创50里的企业都是硬科技领域的优质公司,跟着国产替代的趋势走,长期收益会很稳定,而且风险比单买芯片股低。
你可能觉得“消费已经饱和了”,但“银发经济+健康消费”是2025年的“隐形风口”——因为需求太刚了。
现在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经超过2.8亿,占总人口的20%,但养老服务、适老化产品的供给严重不足:
适老化智能设备:比如能监测心率、自动报警的老年手表,现在的渗透率只有5%,未来3年可能涨到20%;
老年健康管理:比如针对高血压、糖尿病的功能性食品,2024年的市场规模增长了40%,很多企业的产品一上架就卖断货。
还有健康消费里的“年轻人刚需”:比如熬夜后的护肝产品、久坐后的脊椎护理设备,这些细分领域的企业,营收增速都在30%以上。
普通人怎么参与? 可以买“消费细分赛道基金”(比如养老产业基金、健康消费基金)——这些基金专门投这些刚需领域的企业,不用你自己找个股,跟着需求走就能赚钱。
很多人觉得“抓风口=赌钱”,但对普通人来说,抓风口的核心是“风险可控”——用这个“安全公式”,你不用all in,也能慢慢靠近“100万”的目标:
拿出你家庭资产的10%-15%作为“风口资金”——比如你有50万存款,就拿5-7万出来,哪怕亏了,也不会影响你的日常开销。
绝对不要用“房贷首付”“孩子学费”去投风口——风口是“机会”,不是“必赚的买卖”,用闲钱参与,你才能心态稳定,拿得住长期收益。
在投任何风口之前,花1-2周做“认知准备”:
看政策:去“工信部官网”“发改委官网”看相关行业的规划文件,比如你想投AI,就看《人工智能+行动方案》;
看研报:在东方财富、同花顺上搜行业研报(免费的就行),比如你想投硬科技,就看“半导体国产替代研报”,了解这个行业的核心企业是做什么的;
看数据:看行业的“渗透率”“增速”——比如某行业的渗透率不到10%,增速超过30%,这就是值得关注的风口。
你不用成为专家,只需要知道“这个行业为什么能赚钱”——认知到位了,你才不会被“概念炒作”骗。
风口不是“3天涨50%”的题材炒作,是“3-5年持续增长”的产业趋势。
比如新能源风口从2018年到2023年,中间跌了3次,但每次跌完都会创新高;AI产业化从2023年开始,未来5年都会持续增长——你要做的不是“追涨杀跌”,而是“买了之后拿住”,跟着产业趋势赚长期的钱。
把你的“风口资金”分成3份:
30%投AI产业化;
30%投硬科技国产替代;
30%投消费隐形刚需;
剩下10%留着灵活调整。
这样哪怕某一个风口短期下跌,其他两个风口的收益也能对冲风险——普通人抗风险能力弱,分散布局是最安全的方法。
最后,必须给你提个醒:不是所有“喊得响的风口”都是真机会——这3种“伪风口”,普通人碰都别碰:
比如某公司说“我们布局AI了”,但看它的财报,AI业务收入占比不到1%,股价却涨了50%——这就是“炒概念”,等炒作结束,股价会直接暴跌,普通人进去就是接盘。
怎么辨别?看“营收占比”:如果某公司的“风口业务”收入占比不到5%,不管它吹得多厉害,都是伪风口。
比如“0成本做AI绘画,月入10万”“在家做跨境电商,日赚500”——这些基本是传销或割韭菜:要么让你交“加盟费”,要么让你买“没用的课程”,最后你一分钱没赚,还亏了本金。
风口需要“成本”——要么是钱,要么是时间,“0成本赚大钱”的好事,轮不到普通人。
比如加密货币、杠杆期货、外汇保证金——这些领域的风险极大,普通人没有专业的风险控制能力,进去基本是“亏光本金”。
你要记住:你赚不到“超出你认知和能力圈”的钱——哪怕它看起来是风口,也别碰。
结尾
回到开头那张图的“赚不了100万算我输”——对普通人来说,“赚100万”不是“赌赢一次风口”,是“用对的方法,踩中一次趋势”。
你不用做“飞上天的猪”,只需要做“提前站在风口方向,准备好翅膀的人”:用闲钱、先认知、再布局、拿得住——这样哪怕你每年只赚15%,10万本金10年也能变成40万,20年就能超过100万。
当然,所有的财富机会都伴随着风险——你要做的不是“追求暴利”,而是“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慢慢变富”。
来源:星愈情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