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跌下神坛:茅台大甩卖,Z世代直接不喝了?行业真要变天?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1-12 18:52 1

摘要:“酒卖不动了”不是一句情绪,而是仓库里越堆越高的纸箱、经销商电脑里越压越低的报价单,以及年轻人朋友圈里越来越少的“深夜放毒”。2024年刚过半,行业用三组冷冰冰的数字给所有酒厂敲了闹钟:国产葡萄酒产量再跌18.6%,宁夏、新疆砍掉的葡萄藤足够绕地球半圈;茅台1

“酒卖不动了”不是一句情绪,而是仓库里越堆越高的纸箱、经销商电脑里越压越低的报价单,以及年轻人朋友圈里越来越少的“深夜放毒”。2024年刚过半,行业用三组冷冰冰的数字给所有酒厂敲了闹钟:国产葡萄酒产量再跌18.6%,宁夏、新疆砍掉的葡萄藤足够绕地球半圈;茅台1935的批价从年初的750元一路滑到480元,渠道库存够卖7个月;精酿啤酒注册量罕见负增长32%,可18号酒馆却拿到亿元融资——有人被潮水卷走,有人正踩着浪上岸。

这三组数字背后,是同一条暗线:喝酒的人没变少,但“为什么喝、在哪儿喝、喝成什么样”被彻底重写。

谁先读懂重写规则,谁就能在下一轮牌局里拿到筹码。

一、传统酒企“三高”病危:高库存、高倒挂、高场景流失

把镜头拉近,上市酒企平均存货周转380天,意味着一瓶酒从下线到消费者手里要躺满一整年;经销商毛利率跌破5%,卖一箱高端酒赚的钱抵不上送两次货的油费;更致命的是“喝酒的理由”正在消失——商务宴请用酒量骤降61%,婚宴43%新人直接选“零酒水”套餐。

过去酒厂靠“面子消费”躺赚,如今面子没人买了,里子也还没准备好。

二、新消费“三低”蹿红:低度、低价、低情绪门槛

当传统酒企还在讲“千年工艺”“大师勾调”,年轻人已经把酒精当成“情绪插件”:

早C晚A 2.0版——早上咖啡续命,晚上0.5%酒精的微醺茶助眠,无醇啤酒销量暴涨376%;

直播间的“解压酒”——10到30元的低度果酒,开盖即饮,不用故事、不用敬酒词,一晚能卖十万单;

佐餐酒搭预制菜——“15分钟做好一桌菜,顺手开一瓶3度气泡酒”,销量同比翻三倍。

它们共同特征是“三低”:酒精度低、决策成本低、情绪门槛低。

买酒不再是为了“彰显身份”,而是“解决当下情绪”——累、倦、想睡个好觉。

三、企业自救“三换”手术:换场景、换引擎、换人群

看明白“三低”逻辑,老牌酒企开始动刀:

五粮液把NFT做成“数字门票”,买虚拟藏品送实体酒,试图把“炒币”人群拉进白酒圈,可惜币圈冷得更快,二期发行量直接砍70%;

华润雪花牵手元气森林,3%气泡酒让“不喝酒的95后”也能在便利店顺手拿一瓶,首月出货即破百万箱;

张裕更彻底,把酒庄改成“剧本杀+露营+葡萄酒研学”,门票收入第一次超过卖酒收入——酒不再是主角,而是体验经济的配角。

换场景、换引擎、换人群,本质是把“卖酒精”升级为“卖解决方案”:你失眠,我给你微醺;你社恐,我给你低度气泡;你婚宴不想摆酒,我给你自助套餐,零酒水也收场地费。

四、未来两年“25%定律”:无醇/低醇将占四分之一市场

日本麒麟刚发的中国研报指出,我们正用3年时间走完美日20年的路径:从“喝倒对方”到“喝倒自己”,再到“只想微醺不想醉”。2025年,无醇、低醇饮品将占酒类市场1/4,换算下来就是1200亿元的新蛋糕。

机会清单已经列好:

1. 3度以下佐餐酒——预制菜、外卖、便利店三餐场景,年复合增速87%;

2. 情绪功能酒——添加GABA、茶氨酸的“晚安酒”,复购率45%,毛利是传统白酒两倍;

3. 小包装原浆——100毫升、一次性、零分享,解决“一个人不好意思开瓶”的痛点,销量半年翻5倍。

相反,继续押注“高端、高度、高故事”的品牌,大概率会在库存泥潭里越陷越深——不是酒不好,而是没人需要它的“好”。

五、给从业者的三句话

第一句:别再教育年轻人“学会喝白酒”,要问自己“他们今天到底想解决什么情绪”。

第二句:把酒精度降下来,把附加值做上去;未来卖的不是乙醇,是睡眠、社交、解压方案。

第三句:库存是癌症,越早动刀越有机会;等到周转天数破500,再贵的品牌也只剩壳。

六、给消费者的最后一句话

下次当你打开一瓶酒,不论它是3度气泡还是53度酱香的“数字藏品”,都别忘了:真正值钱的不是瓶子里的液体,而是喝完之后你能安心睡个好觉,或者第二天醒来对生活仍抱有热情。

如果一瓶酒给不了这些,它再贵也是浪费;如果能给,它再便宜也值得。

酒行业的新战争,拼的不再是“谁更贵”,而是“谁更懂”。

懂自己,也懂那个在深夜便利店货架前犹豫三秒的你。

来源:美食征途宇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