闹笑话!全运会乒乓球球员误认为5局3胜提早庆祝,都打算离场了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1-12 12:25 1

摘要:3-1还没到终点,徐海东已仰面倒地,全场包括对手、教练和解说都以为比赛收官

3-1还没到终点,徐海东已仰面倒地,全场包括对手、教练和解说都以为比赛收官

2025年11月11日,地点是澳门银河综艺馆,项目是全运会乒乓球混双1/4决赛

辽宁队的徐海东和陈幸同对上中国香港组合黄镇廷与杜凯琹

现场气氛紧绷,规则却在这一轮悄悄换挡,从此前的五局三胜改为七局四胜,很多人脑子里还是上一阶段的印象

第一局打得闷,10比12,徐海东和陈幸同先丢一盘

随后两人找回节奏,11比5、11比8、11比8连下三局,把比分推到3比1

比分来到这个节点时,徐海东一个后仰,整个人扑在地上,搭档笑着走过来,教练起身挥手,对手也上前握手,央视解说开始总结这场“胜利”

这不是一个笑点,而是赛制切换与注意力的共同考验

从1/4决赛起采用七局四胜,这一信息赛前裁判已向双方队长明确

可当下那几秒钟,场内外都被胜负的惯性带着跑了

倒地后的几秒,裁判翻看秩序册,摇手示意比赛继续,陈幸同也快速提醒搭档还没到终点

空气里先是一瞬的尴尬,随即是迅速收心

比赛被拉回正确轨道

第五局两对组合都收住了冒险球,落点更扎实,拉回合更有耐心

比分咬到12平,谁也不给谁空档

最后两个球,辽宁组合一板前冲一板中台拉,14比12收下决胜的那一局

赛后有人注意到一个细节,第二次倒地庆祝前,徐海东先抬眼扫了一眼记分牌,然后才撒开了情绪

据搜狐网统计,前四局平均每回合7.2拍,第五局回合长度跳到11.5拍,节奏的放慢与稳健,是他们在插曲后的选择

赛后话不多,几句实在话把过程交代清楚

陈幸同说,这场强度很高,3比1时的乌龙只是小插曲,能稳住赢下来很开心

徐海东承认自己真记错了,多亏“同姐”提醒,及时把心收回来,后面才能打成这样

黄镇廷也笑了,说当时他们也以为结束了,还以为内地组合的庆祝来得格外猛

赛事裁判长表示,每场前都会向双方队长明确赛制,运动员在比赛里头容易忽略这类细节,现场当即纠正是正常流程

类似的情形不是第一次

2017年全运会男双,方博和周雨也出现过记错局数提前握手,被裁判叫回场上继续的插曲

不同的是,这一次不仅选手和教练走神,连裁判团队最初也出现了短暂犹豫,解说席同样误判了终点,集体误读让场面更有戏剧性

相似的错误,背后却是更复杂的链条

是不是组织方在赛制提醒上还有漏洞,这是赛后讨论的焦点之一,但需要谨慎

争议源头大多来自社媒和门户评论

有说法称记分板操作员当时已经准备切到“比赛结束”的画面,这一点并未得到赛事方证实,应当审慎对待

如果真要给这次插曲“归因”,赛制切换、心理惯性、信息提醒三个环节都绕不开,但没有一条证据足以把责任单独扔给某一方

人在场上如何从情绪的陡升里刹住车,这是更实际的问题

乌龙之后的第五局,很直观的一个变化是冒险球明显减少,两人把击球的容错率放在首位,不再追求一板定胜负

这个选择直接关系到那两个关键分

一个错误把所有人的注意力推回了基本功,这是竞技体育偶尔发生却极其“诚实”的片刻

对后面要打半决赛的选手来说,这种临场自我校准的能力,可能比一次漂亮的庆祝更重要

这事在观众中意外收获好感

紧绷的淘汰赛里,很少能看到运动员这样“可爱”的失误,笑一笑,气也顺了

情绪不是对手,如何把它用好,才是手艺

社媒上对这对组合的评价也更“接地气”,幽默回应加上硬实力,形象反而更立住

真正该被记住的不是笑场,而是一次集体走神之后的迅速归位

组织层面会不会因此优化流程,值得看

赛程简介页、场边记分牌、解说口播,哪一种方式能更直观地提醒赛制切换,或许不需要大改,只要更醒目一些

观众看到的是一个“乌龙”,赛事看到的应该是一次改进提示的机会

在规则明确、信息到位的前提下,误判空间自然会更窄

再把硬信息摆清楚,以免被情绪带跑

比赛的单局比分依次是10比12、11比5、11比8、11比8、14比12,总比分4比1,辽宁组合晋级混双半决赛,中国香港组合止步八强

这些结果来自直播吧与新华社发布,同步在当天被多家媒体引用

事件发生当晚,场馆是澳门银河综艺馆,时间是11月11日,这些节点都能核对

关键事实清楚,争议点分明,讨论才有落脚点

接下来72小时里,半决赛的对手和赛程会公布,按照既定安排,11月14日就要打混双半决赛

擦肩而过的误会会不会在更关键的场次里再冒头,可能性不大,因为该长的记性已经长了

解说席会不会加一句“本场为七局四胜”,大概率会加,话筒前的一句提醒,能让场内外的节奏更整齐

一个小插曲,往往能推动一种小改良,这就是体育现场的自我修复能力

有人说,这是“乌龙中的名场面”

这话不算过,因为它把赛场的真实感敲得很响,比起完美无瑕的流程,真实有时更能让人记住

可把这件事只是当笑谈也可惜,它暴露出赛制切换这件小事在快节奏赛事中的不小影响

中心观点只有一句:规则的传达要更清楚,运动员的自我校准要更及时,这两者相遇,比赛才走得稳

最后把开头那一幕再拉回来:一人倒地,四周准备握手,话筒里开始收尾,裁判抬手喊“继续”

几分钟后,同样的人们再一次拥抱胜利,只是情绪更克制,眼睛更清楚

赛制的清晰与专注的自我校准,一起决定了赛场的秩序与胜负

来源:哈珀探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