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武汉郊县的试验田里,风吹过成片的水稻,稻穗沉甸甸地弯着腰。没人能想到,这些看着和普通稻谷没两样的作物,藏着禾元生物团队二十年的心血——它们的糙米里,能提取出救人命的人血清白蛋白。
在武汉郊县的试验田里,风吹过成片的水稻,稻穗沉甸甸地弯着腰。没人能想到,这些看着和普通稻谷没两样的作物,藏着禾元生物团队二十年的心血——它们的糙米里,能提取出救人命的人血清白蛋白。
当年杨代常从美国辞掉工作回国,带着团队一头扎进实验室。国际上从1981年就开始攻关重组人白蛋白,几十年里卡着产量、纯度、规模化三道坎,没人能突破。杨代常团队另辟蹊径,选中水稻当“生物反应器”,就因为水稻是人类长期主食,安全性有保障,且蛋白组成简单,纯化相对容易。
为达到临床要求的99.9999%纯度,团队迭代多套方案,最终靠三步层析实现严苛标准。2011年相关成果发表于《美国科学院院报》,Nature News曾评论该技术“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如今1公斤糙米能提取20-30克白蛋白,50斤水稻的产出量相当于5升血浆,这意味着造“救命蛋白”无需再依赖血浆。
旧局:血浆卡脖子,巨头们的资源争夺战
做血液制品这行的,心里都清楚一个核心逻辑:血浆是行业的命根子。
人血清白蛋白是烧伤、肝病、休克患者的刚需药,国内年需求量近1000吨。但2024年全国采浆量仅1.2万吨,按17%-18%的综合利用率计算,仅能产出约210吨白蛋白,69%的市场份额被CSL、基立福等国际巨头掌控,进口依赖成了行业绕不开的“卡脖子”难题。
国内企业为抢夺血浆资源,掀起了长期的并购整合潮。天坛生物手握107家浆站(85家在营),占据全国近20%的浆站资源,2025年上半年采浆1361吨,以规模筑牢行业地位;上海莱士斥资42亿收购南岳生物,将浆站规模扩至55家,2023年采浆量达1600吨,同时布局血友病新药寻求突破;国药、华润等央企通过资本运作整合产业链,试图以体量对抗进口依赖。
但存量资源的争夺从未有“共赢”。浆站审批受政策严格管控,新增名额稀缺,企业只能在现有格局中互相角逐——海尔集团曾斥125亿入主上海莱士,浙民投曾长期争夺派林生物控制权,每一笔交易背后都是资源的重新划分。中小企业因缺乏浆站资源逐渐被边缘化,2024年行业CR4已接近65%,预计2025年有望突破70%。
更棘手的是,即便手握浆站,传统企业仍面临多重挤压:血浆采集成本逐年上升,叠加集采压价,人血清白蛋白等基础产品价格被压至低位,上海莱士2025年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下滑近20%,天坛生物呈现增收不增利态势;血浆中潜藏的艾滋病、疯牛病等传播风险,始终是行业不可规避的安全隐患;高端凝血因子产品技术壁垒高,多数企业难以摆脱“低毛利依赖”,陷入“资源越抢越贵,利润越压越薄”的循环。
新局:水稻变“药田”,二十年科研熬出破局利器
2025年7月18日,禾元生物的重组人白蛋白注射液(奥福民)获批上市,成为全球首个植物源重组人白蛋白产品;8月,该产品开出首张临床处方,用于肝硬化患者治疗;10月22日,禾元生物登陆科创板,首日涨幅213.49%,实际募集资金24.02亿元,全部用于产业化相关项目。
目前,禾元生物年产100万支的生产基地已投产,年产1200万支的“灯塔工厂”预计2026年建成,建成后将替代国内四分之一的白蛋白进口量。
这一技术对行业的影响远超单一产品补充:原料端,水稻规模化种植摆脱了血浆的资源限制,彻底规避动物源污染风险;成本端,植物源生产单吨成本较传统血浆制品降低30%以上,当前血源白蛋白(5g/瓶)售价约400元,未来植物源产品价格有望显著下调;技术端,禾元生物手握80多项国内外发明专利,曾获国家863计划支持,已布局多条“水稻系”创新药管线,让行业竞争从“比浆站数量”转向“比技术硬实力”。
博弈:技术对决资源,行业洗牌已在路上
奥福民获批后,血制品行业的竞争逻辑悄然改写。
国际巨头首当其冲面临冲击:它们凭借全球70%的采浆量垄断市场,靠“低成本血浆+高附加值产品”赚取超额利润,而植物源技术的成熟直接削弱了血浆的稀缺性根基。目前,禾元生物已与FDA完成全球多中心临床研究设计沟通,计划推进美国III期临床试验及后续上市申请,若成功将直接挑战国际巨头的全球布局。
国内传统企业陷入“转型或坚守”的抉择:卫光生物与禾元生物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国药集团通过旗下基金间接参股,主动链接创新技术;上海莱士、天坛生物等巨头虽仍握有浆站规模优势,但已加速高端创新药研发,试图构建新竞争壁垒;而缺乏浆站资源与技术储备的中小企业,在原料制约与植物源产品的双重挤压下,生存空间持续收缩,行业洗牌速度加快。
监管与市场导向进一步放大了行业变革趋势:国家药监局要求2026年底前实现血液制品生产信息化管理,技术落后企业将逐步被淘汰;医保控费持续加码,倒逼企业降本增效,传统高成本模式难以为继,植物源技术的成本与安全优势愈发凸显。
需要说明的是,禾元生物的技术落地并非毫无挑战——美国Ventria公司已对其发起专利侵权诉讼,案件正处于审理阶段,后续结果存在不确定性;同时,转基因相关合规审批、规模化生产的持续稳定性等,仍是行业关注的焦点。
但不可否认的是,植物源重组技术已撕开传统血制品市场的格局裂口。血浆路线短期内仍将保障临床供应,但其资源瓶颈与安全隐忧难以逆转;而水稻基因重组技术虽面临挑战,却已打开行业“技术驱动”的新空间。这场始于实验室、成于稻田的技术革命,不仅让患者有望用上更安全、可及的“救命药”,更推动中国药企在生物制药赛道实现从追赶者到规则参与者的跨越,400亿血制品市场的重构已不可逆。
来源:村庄全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