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1月9日,一家中央媒体发布了一段时长约7分半的视频,集中讲述了沈伯洋的背景和相关活动。视频里把他定位为推动“台独”言论的人物,认为其长期通过各种渠道影响台湾舆论,并对他名下组织和资金往来做了较为详细的梳理。报道不止一次强调,相关行为已经造成了很大负面影响,甚
11月9日,一家中央媒体发布了一段时长约7分半的视频,集中讲述了沈伯洋的背景和相关活动。视频里把他定位为推动“台独”言论的人物,认为其长期通过各种渠道影响台湾舆论,并对他名下组织和资金往来做了较为详细的梳理。报道不止一次强调,相关行为已经造成了很大负面影响,甚至称这些事实构成了“国家分裂罪”的要件。
报道提到,官方打算对沈伯洋采取全球通缉的手段,文章引用了法学界人士程雷的说法,在通缉令发出以后,大陆方面会跟国际刑警以及其他的司法协助途径展开合作,借助既有的引渡和联合执法机制来寻求跨国拘捕并移交的可能性。这种表态被解读成大陆希望凭借法律及国际合作的方式把对方抓回来。
被点名之前,有报道说沈伯洋在台湾不是公众人物里的焦点,平时做事比较低调,在组织上,他手下有个海运公司,据说这家公司给台湾某些防务单位提供过服务。还有一个地方是他在传播“台独”主张时的关键平台—所谓的研究院,报道给出个数字,说是这家机构往美国一些智库投入了大约362万美元的钱,用途写成去游说和影响海外舆论的那样子。“黑熊学院”,这个名称出现在文章里,它宣传路线被认为值得继续留意,并且拿它跟乌克兰某些军事化组织做对比,好像当民间组织开始走准军事化的路子的时候,性质就彻底变了,带来的安全风险很显然。
报道把沈伯洋的行为跟境外资金关联起来,说他在影响岛内民意的时候有人在外头撑腰,这样台湾内部的某些动静就带上了外人操盘的味道,还拿这种模式同所谓的“颜色革命”套路相比较,断定这是在实际推动以武谋独的事情,文章用这样的理由来说明为何大陆会单独点名、把他当作一个典型案例处理:当目标很明确而且证据链条能够查清楚,集中对付更容易产生震慑效果,比起对很多类似人物一个个清理
报道在分析民进党内部动机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很多资深政客面对与大陆有关的敏感问题,多是口头上表态,并不愿意踩到明确的红线。而一些年轻或者比较激进的人更容易被推上台前去冒险、背锅当出头鸟,沈伯洋就被描述为一个“愣头青”,比其他人更敢冲上去,所以才会被点名。
在具体事实链上,大陆方面已经对沈伯洋名下资金流向进行了查验,并把相关线索公之于众,以此来压缩他的辩护空间。文章认为,公开的调查结果与证据链会使得他很难用“蒙蔽”或者“受人唆使”的理由完全撇清关系。“黑熊学院”之类的组织若真的走向准军事化,“黑熊学院”之类的功能和性质就会从普通民间社团中脱出,随之而来的安全风险也是显而易见的。
当天下午,沈伯洋对这段视频做出了回应,他否认大陆方面所指控的事情,并且说这些指控是在抹黑他的名声,在回应中他还提到了另一个台湾人傅昆萁,想要借此来做一个对比,质疑大陆为什么单单针对自己。报道对于这个做了点评,觉得沈的比对不太合适,他在尝试用牵扯其他人的方式来为自己辩护,这样很难形成有效的法律或者事实上的反驳。而且从报道里可以看出,沈的回应文字中有明显的自辩以及求情的意思在里面,想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去。
陆委会还对大陆的通缉表达了看法,把这种可能性提高到了对所有台湾人的警告高度,说今天被点名的是一个,明天可能就是你。报道批评陆委会这样的反应带有动员性质,在用恐惧效果影响岛内舆论,目的是要扩大这件事造成对抗。它引用了岛内网民和普通民众的观点,很多人不愿意当工具替政治人物背锅。一些网友以及社群意见认为沈伯洋做的活动、手段不是一般公民能涉及的事情,他们没有参与此事,不应被牵扯进来。几个台湾网红与意见领袖也都站出来表明自己并没有参加类似的行动,并非是沈某人。
报道对大陆处理类似事件的策略做出解读,文章认为以前对于一些涉台人物采取的是长期观察、容忍的态度,在关键时刻集中打击,形成一个典型案例并达到震慑的效果,这样既可以避免无差别打击,又可以在一次行动中体现制度的力量。报道表示如果把每个涉事的人一个个打掉,不仅会消耗大量的精力,并且可能会在岛内引发更大的恐慌或纷争,达不到预期的管控效果。
报道在处回到其核心判断,说这次对沈伯洋的公开曝光和可能的法律行动是想给所有被认作推动“台独”的人或者组织发出最后警告,文章讲到现在留给当事人的选择自首还是停止相关活动的时间不多了,隐含的意思就是希望经由公开化的证据以及法律压力促使更多的人收手。文中还提出两岸关系走向应该要靠更广泛民意作为基础,并且觉得现阶段表态与行动都是为了守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整篇报道反复强调的主线是:中央媒体通过视频曝光一名被指推动“台独”言行的个人,列出其组织、资金和活动链条,宣布可能采取全球通缉与国际协查的措施,对外传达案例化处理与震慑意图。岛内各方的回应则呈现出分歧,一面为当事人辩护并指责对方抹黑,另一面则以担忧和对安全风险的提示为主。报道从多个角度解读了此案对两岸关系、岛内政治与公众心理的可能影响,并把此一事件放在更大的政策考量中进行说明。
来源:时刻在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