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音(Sound)如何刺激大脑指挥情绪和行为反应的?
你是否也曾被窗外的车水马龙声折磨得像《西游记》里被唐僧念紧箍咒的孙悟空,脑袋嗡嗡作响,恨不得抓耳挠腮?又或是被楼上“嗒嗒”的脚步声折腾得像《唐伯虎点秋香》里数着“9527次心跳”的华夫人,满心都是抓狂?这些看似不起眼的日常噪音,其实就像潜伏在生活里的“情绪伏地魔”,悄无声息地侵蚀着我们的心情。而你的大脑,这位情绪总指挥,早已拉响了“前方高能”的警报!
2025年5月17日,浙江大学脑与脑机融合前沿科学中心、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和良渚实验室杨鸿斌研究员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在线发表了题为“A midbrain circuit mechanism for noise-induced negative valence coding”的研究论文,回答了噪音刺激如何编码负性情绪和行为反应的科学问题。
声音如何“入侵”你的大脑?我们的耳朵每时每刻都在接收声波,但真正决定情绪反应的,是大脑对这些声音的解读方式。
? 快速通道:本能反应某些声音(如尖叫、婴儿哭声)会直接激活大脑的杏仁核(情绪处理中心),触发“战或逃”反应。这种反应速度极快,甚至在你意识到之前,身体已经进入戒备状态。例子:指甲刮黑板的声音会让大多数人瞬间起鸡皮疙瘩,这是因为它的高频特性触发了古老的生存警报。
? 慢速通道:记忆与联想另一些声音(如童年歌曲、亲人的声音)会先经过大脑皮层的分析,唤醒特定记忆,再引发情绪。例子:听到某首老歌,突然想起学生时代的某个夏天,情绪瞬间被拉回过去。
多巴胺作为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一直是情绪的“幕后大老板”,掌控着愉悦感、奖赏机制,甚至是情绪的起伏。本研究发现高分贝噪音的“罪行”:它能让小鼠外侧伏隔核(NAcLat)中的多巴胺释放“大跳水”,导致小鼠变得焦虑,甚至出现疼痛反应。
大脑就像一个精密的指挥中心,面对噪音的“入侵”,它是如何把信号整合起来,再传递到中脑边缘多巴胺系统,进而指挥出合适的情绪和行为反应的?
在这项研究中,作者发现中央下丘(CIC)是噪音引发情绪反应的幕后“黑手”。中央下丘是听觉信息传递的重要中继站,它时刻接收着从内耳传来的各种声音信号,然后迅速将这些信号分发到大脑的各个角落。然而,当高分贝的噪音来袭时,中央下丘里的谷氨酸能神经元就会被瞬间激活,仿佛被按下了“恐慌按钮”。这些神经元会通过楔状核(CNF)的谷氨酸能神经元,把噪音的“警报”传递给腹侧被盖区(VTA)的GABA能神经元。VTA的GABA能神经元就像是一个“刹车系统”,一旦收到噪音的“警报”,就会立刻踩下刹车,抑制多巴胺的释放,让个体陷入焦虑、烦躁,甚至疼痛之中。而通过干预这条环路,就能像解开一个“情绪枷锁”一样,有效缓解由噪音引发的负性情绪和疼痛反应。
说到底,人不是机器,过犹不及,声音可以是噪音,也可以是良药!哪怕是被插满管子的重症患者,也依然保有对声音、节律、情感联结的感知能力。音乐之所以有用,正是因为它触碰的是我们人性中最柔软的部分。
有个经典例子值得一提。2018年上海一所三甲医院曾对一群术后ICU患者进行音乐干预实验,播放的是中国古筝曲《高山流水》。
结果发现,患者在听完15分钟后,脑电图中的α波增强,提示大脑处于更放松的状态,而镇静药物的用量也因此下降了近20%。这不是个例,而是多个临床试验反复验证的现象。音乐的力量,也许在古人笔下早有暗示——知音难觅,但一旦遇见,便是疗愈。
上海瑞金医院实验显示,聆听古琴曲《流水》15分钟后,受试者皮质醇水平下降26%。这验证了《礼记》"乐以发和"的科学性——特定频率的声波能调节自主神经系统。复旦大学研究发现,这种"耳浴疗法"能降低大脑默认模式网络活跃度,效果优于正念冥想。正如《乐记》所言"乐至则无怨",这些穿越千年的音律,恰是治愈现代焦躁的天然良药。
参考文献:
1. 《中华重症医学杂志》2023年第5期,《音乐疗法对ICU患者心率、血压及谵妄影响的随机对照研究》
2.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22年第4期,《音乐干预对重症患者神经心理指标的影响》
3.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21年第7期,《节律性音乐对心电图参数变化的作用机制探讨》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来源:顾惜说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