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老张望着阳台晾了三天还没干的衬衫直叹气,这熟悉的黏腻感让他后脖子直发凉——长江中下游的梅雨季又要开始作妖了。
南方人集体犯愁的"湿哒哒"季节要来了!
立夏刚过三天,窗外的雨点就噼里啪啦砸在防盗窗上。
老张望着阳台晾了三天还没干的衬衫直叹气,这熟悉的黏腻感让他后脖子直发凉——长江中下游的梅雨季又要开始作妖了。
气象台最新预报说今年梅雨要"抢跑",上海、南京、武汉这些城市6月初就得迎接连续阴雨。
我邻居李婶已经翻出三大包除湿剂,边往衣柜里塞边念叨:"去年晾在阳台的蚕丝被都长绿毛了,今年可得赶在入梅前晒透。
"
这磨人的梅雨到底是咋回事?说出来您可能不信,这可是咱老祖宗和气象专家联手认证的"专属天气"。
每年6-7月,太平洋吹来的暖湿气流就像个倔脾气的小媳妇,非要和北方的冷空气较劲,在江淮地区杠上二十多天。
您瞧古人多会起名,梅子黄时落的雨叫"黄梅雨",东西爱发霉就叫"霉雨",宋代诗人赵师秀那句"闲敲棋子落灯花",活脱脱就是现代人梅雨季宅家等外卖的真实写照。
今年这梅雨来得特别急!村里八十岁的王大爷掏出黄历本,戴着老花镜一个字一个字地念:"芒种逢丙入梅,小暑逢未出梅。
"您要问啥意思?简单说就是6月6日入梅,7月13日出梅,整整38天!比去年多出小半个月。
您还别不信老黄历,气象卫星拍得清清楚楚,副热带高压的脊线位置正卡在咱们头顶上呢。
种粮大户周叔这两天急得满嘴燎泡。
他承包的200亩小麦眼瞅着要收割,天气预报说下周就要泡汤。
"梅雨无日头,谷米喂黄牛",这老话可不是吓唬人。
去年隔壁村的水稻秧苗刚插下去就被淹了,最后亩产少了三成,气得老农蹲在地头直抹眼泪。
城里人也没好日子过。
上个月刚装修的小夫妻发现墙角渗水,墙纸鼓得像癞蛤蟆的背。
湿度计指针飚到85%的时候,真皮沙发都能给你闷出白毛来。
去年梅雨季,我家书房那套红木桌椅愣是长出了"老年斑",请师傅来修花了小两千。
要说最遭罪的还得数老寒腿们。
社区医院的张医生说,每到梅雨季挂号量就翻倍,诊室里此起彼伏的"哎哟"声比菜市场还热闹。
前楼刘奶奶的关节炎遇上返潮天,疼得整宿整宿睡不着,孝顺儿子连夜给她买了台八千多的理疗仪。
不过咱们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菜场卖干货的陈姨传授了个绝招:每天上午十点到下午两点开窗通风,其他时间紧闭门窗。
她家三层小楼常年备着三台除湿机,湿度永远控制在60%以下,连钢琴都没走音过。
年轻人现在玩得更花哨。
95后白领小林在抖音直播"梅雨生存指南",教人用真空压缩袋收纳冬衣。
她家衣柜挂着五颜六色的除湿袋,活像开小卖部的:"上礼拜囤了三十包,现在只剩三包了,这天气真是要命!"
要说吃这方面咱可不服输。
生鲜超市里的赤小豆、薏米最近卖得贼火,中药铺的茯苓都断货了。
小区门口的养生馆推出"梅雨祛湿套餐",38块钱能喝七天红豆薏仁水,外卖小哥每天往这儿跑二十多趟。
有人恨透了这黏糊糊的天气,也有文艺青年就爱这个调调。
咖啡馆老板特意在雨棚下添了竹藤椅,雨天生意反而更红火。
您别说,听着雨打芭蕉喝杯热拿铁,还真有点"闲敲棋子落灯花"的意境。
这些年气候确实邪乎,梅雨要么旱得地裂缝,要么涝得能划船。
上个月去气象局采访,专家说未来十年梅雨季可能更极端。
但咱老百姓怕过谁?老法子配新科技,除湿机傍身薏米水打底,管它雨来雨往,日子照样过得滋滋润润。
您家衣柜开始备战了吗?厨房里囤没囤祛湿食材?或者您有更绝的防潮妙招?赶紧在评论区晒出来,让大伙儿都学两招!毕竟这38天的"持久战",光靠毅力可不够,还得靠人民群众的集体智慧啊!
来源:浦浦说天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