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十六岁那年,柴静考上了长沙铁道学院的会计专业,说实话,这专业和她心里的喜欢差了十万八千里 — 她真正痴迷的是广播。
非典爆发时她不顾病毒肆虐逆流而上,只身前往一线为大家带来一手消息。
凭借自身过硬的实力,她还曾和白岩松同台主持。
她就家喻户晓的央视主持人柴静。
可就是这样一个本该有着大好前程的女子,却在一夜之间成了人人喊打的“卖国贼”。
她究竟做了什么事情让大家如此愤怒?
如今的她又过着怎样的生活?
信息源: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请理性观看
柴静打小在山西临汾的普通家庭长大,虽说家里不算大富大贵,但母亲作为特级教师,对她的教育格外上心。
别的孩子还在玩泥巴的年纪,四岁的柴静就背着小书包坐进了小学课堂,而且成绩一直拔尖,在班里稳稳当当排在前头。
十六岁那年,柴静考上了长沙铁道学院的会计专业,说实话,这专业和她心里的喜欢差了十万八千里 — 她真正痴迷的是广播。
一进校园,她就跟块磁铁似的往广播站凑,但凡有机会站在广播台上说话,她准保铆足了劲表现。
1993 年,还在念大学的柴静干了件胆大的事:她给湖南经济电台的主持人尚能写了封信,里头满满当当都是对广播的热爱,末了还怯生生地问:“能不能给我个机会试试?”
谁也没想到,这封信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她的职业大门— 她居然拿到了主持《另一种声音》的机会。
那年暑假,她猫在长沙的录音棚里,对着话筒紧张又兴奋,正是这段经历让她铁了心要走传媒这条路。
1995 年毕业时,家里人早就帮她找好了安稳的会计工作,可她偏不往 “铁饭碗” 里钻,硬是选了湖南文艺广播电台,成了一名主持人。
凭着一副独特的嗓音,她主持的午夜节目《夜色温柔》慢慢火了起来,大半夜里,不少听众守在收音机前,就为了听她用温柔又有力量的声音讲故事、聊心事。
可柴静心里清楚,自己没受过科班训练,底气总差那么一截,干了两年后,她咬咬牙做了个决定:辞职去北京广播学院进修电视编辑专业。
在北京求学的日子里,柴静像块海绵似的拼命吸收知识,白天泡在课堂里学理论,晚上就去《三联生活周刊》当兼职记者,有时候还得赶去湖南卫视主持《新青年》。
从广播到电视,这跨度可不小,但她愣是一点点啃了下来,那时候她住的出租屋不大,桌上堆满了采访本和策划案,常常忙到后半夜才歇下,可眼里始终亮着股子劲儿。
2002 年非典爆发,整个社会像被按下了暂停键,人人都对病毒避之不及,柴静却主动找到领导,说:“让我去一线吧。”
那时候的她,穿着厚重的防护服,跟着医护人员钻进隔离区,镜头里的身影瘦瘦小小,却透着股子倔强。
她举着话筒记录下重症病房的真实场景,画面里的呼吸面罩、摇晃的镜头,成了许多人对那场疫情最深刻的记忆。
也就是从那时候起,“逆行者” 柴静的名字渐渐被更多人知道。
后来她进了央视,在《东方时空》《新闻调查》这些节目里摸爬滚打,每次做调查报道,她都跟着团队钻基层、跑现场,有时候一熬就是几个通宵。
有次和白岩松搭档做节目,高强度的工作压得她在机房里偷偷抹眼泪,但哭完了又咬着牙继续改稿子、对镜头。
慢慢地,她从那个初出茅庐的小姑娘,变成了能独当一面的调查记者,镜头前的提问越来越犀利,眼里的故事也越来越深。
本以为柴静会一直在主持人这条道路上顺利的走下去,可谁想她竟亲手断送了自己的职业生涯······
形象崩塌2010 年,柴静在《面对面》节目里和中科院副院长丁仲礼聊起 “公平减排” 的话题,本来是个专业探讨,却成了她争议的起点。
节目里,柴静反复提到中国碳排放量 “比西方高得多”,话里话外像是在说中国是全球污染的 “主因”,那态度看着更偏向西方的说法。
丁仲礼院士可不认同,他摆事实讲道理,说中国历史上的碳排放总量压根比不上西方国家,而且中国还在发展阶段,不能用同样的标准来要求。
说到激动处,丁院士反问:“中国人难道就不是人吗?” 这话其实是在提醒柴静,讨论问题得考虑中国的实际情况,不能脱离国情空谈。
可柴静在对话里好几次打断对方,明显在气候议题的认知上和现实有偏差,节目播出来后,好多观众都批评她 “不了解国情”,甚至有人直接问:“她到底站哪边?”
这事儿还没过去多久,柴静的私人生活又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不知道从哪儿传出来的消息,说她介入别人的婚姻。
虽然这事一直没被证实,但 “小三” 的传言还是跟她以往 “公知女神” 的形象撞上了,好多人开始重新打量这个曾经被视为 “敢说真话” 的记者。
2013 年,柴静做了件让大家更意外的事— 她跑去美国生孩子,还让孩子入了美国国籍,这消息在 2014 年曝光后,网上一下子炸开了锅。
不少人觉得,她平时在节目里说着 “为了中国环境、为了民众”,结果自己却把孩子生在国外,还拿了美国国籍,这不是 “双标” 吗?
甚至有人说她 “嘴上爱国,身体却很诚实”,打着 “爱国” 的旗号,实际却做着和说的不一样的事,这让很多曾经信任她的观众感觉受了骗。
2015 年,柴静带着纪录片《穹顶之下》又出现在大家视野里,这部片子讲的是环保,她用女儿出生就患肿瘤的事儿做切入点,说孩子生病是因为在北京吸了太多雾霾。
好多人一开始看了都挺感动,觉得她敢说真话,但仔细一琢磨,问题来了:有消息说她女儿的肿瘤其实是先天性的,可片子里没提这茬,硬把病因和环境污染绑在一起。
而且片子里的数据也有问题,比如她说 “中国每年因 PM2.5 过早死亡 50 万人”,可这数据是从《全球疾病负担报告》里拿的,人家报告里没说是中国的数据,而且只是模型估算出来的,和官方的环保数据对不上。
还有更让人起疑的,片尾她感谢了美国福特基金会,这基金会以前被曝出过资助中国一些 NGO 推动气候议题,难免让人怀疑这片子背后是不是有别的力量在推动。
另外,她在片子里提倡大家低碳生活,自己却被拍到开着大排量的 SUV,一边呼吁环保,一边自己不践行,这反差让好多人觉得她 “虚伪”。
这些事儿一桩桩一件件,把柴静的形象彻底打乱了,以前大家觉得她是敢去一线的 “逆行者”,是敢说真话的记者,现在却觉得她言行不一,甚至有 “崇洋” 的倾向。
后来她从央视离职,慢慢淡出了公众视线,再后来听说她移居他国了,2024 年,有人拍到她露面,画面里的她看着挺憔悴,发际线往后移了不少,精气神也没以前好了,虽然说话还是跟以前一样犀利,但好多人对她已经没什么兴趣了。
曾经那个在镜头前闪闪发光的 “公知女神”,如今成了争议缠身的人物,她的经历也让人感叹:公众人物说话做事还是得实实在在,要是表里不一,早晚得面对大家的质疑。
参考文献
中国日报网2015/03/01——《柴静雾霾纪录片引各方争议,这是目前最全面的汇总》
来源:史海甄客百晓生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