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在呼和浩特市,一场婚礼的“特殊阵仗”引来警方介入——8名婚车服务人员身着与公安骑警高度相似的仿制警服,驾驶摩托车为婚礼开路,最终因违反《人民警察制式服装及其标志管理规定》,被依法处以行政处罚,仿制警服也被查扣。
近日,在呼和浩特市,一场婚礼的“特殊阵仗”引来警方介入——8名婚车服务人员身着与公安骑警高度相似的仿制警服,驾驶摩托车为婚礼开路,最终因违反《人民警察制式服装及其标志管理规定》,被依法处以行政处罚,仿制警服也被查扣。
这场为“喜庆”添彩的闹剧,看似是“图个排场”的小事,实则触碰了法律红线。当警服从法律权威的象征,沦为博眼球、撑场面的“道具”,损害的远不止一件衣服的严肃性,更是公众对法律的信任根基。
警服的蓝白配色、肩章警徽,从不是用来“撑场面”的装饰。它承载着的,是国家执法权的具象化表达,是民众遇险时“看见就安心”的安全感。呼和浩特的群众会对这支“特殊车队”产生误解,正因警服自带“公信力滤镜”。这份信任,源于民警在暴雨中疏导交通、在深夜里追查案件、在危难时挺身而出的无数瞬间。
当仿制警服被随意穿在婚礼开道人员身上,不仅会让公众对“谁是真正执法者”产生认知混乱,更会稀释这份用汗水甚至鲜血换来的信任。此前曾有老人误将穿假警服的骗子当作真民警求助,最终遭遇财产损失,这样的案例早已证明,假警服的“闹剧”里,藏着危及公共安全的真风险。
遗憾的是,呼和浩特这起事件并非孤例。从演员谢孟伟穿带警用标志的服装直播带货被行政拘留7日,到山西网民用AI伪装警察发布视频遭行政警告,再到云南村民在丧礼上使用印有“警察”字样的雨衣被查处,这些事件背后,是相同的逻辑偏差,他们将警服视为“流量密码”或“排场工具”,漠视其法律属性。
涉事者或许觉得,“就穿一次”“只是图个效果”无关紧要,或许他们真的不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有明确规定“警用标志、制式服装为人民警察专用”,这份“专用性”不是小题大做,而是为了守护公共秩序的底线——一旦任何人都能随意穿戴警服,真民警执法时可能被质疑,群众遇险时可能难辨真伪,法律的权威便会在这种模糊中逐渐消解。
更值得深思的是,这类行为背后的动机,呼和浩特案是为了婚庆“有面子”,直播带货穿警服是为了“吸流量”,本质上都是将个人利益置于法律尊严之上。涉事者口中的“不懂法”“闹着玩”,暴露的是法律意识的淡薄,更是对公共信任的漠视。他们没意识到,警服的“威严”从不是靠衣服本身,而是靠法律赋予的职责与民警的坚守。
当有人穿假警服为婚礼开路,看似是个人行为,实则在向社会传递错误信号,法律规定可以被“变通”,公共象征可以被“利用”。长此以往,公众对法律的敬畏会逐渐淡化,社会对执法者的信任也会被侵蚀。
守护警服的严肃性,不能只靠警方的“事后查处”,更需要形成“多方合力”的防线。执法部门要持续保持零容忍态度,像呼和浩特警方那样,发现一起、查处一起,让“不懂法”不再成为违法者的挡箭牌;电商平台必须扛起监管责任,对“仿制警服”“警用标志”等关键词加强审核,斩断从生产到销售的黑色产业链,不让网购平台成为违法工具;而每个公民更需树立“警服不可亵玩”的意识。毕竟,我们真正需要的“排场”,不是假警服撑起来的虚势,而是法律权威带来的安全感;我们真正该追逐的“流量”,不是博眼球的热度,而是对法治精神的认同。
法治社会的构建,从来藏在每一件“小事”里。一件仿制警服,看似微不足道,却关联着法律权威与公共信任。当我们不再把警服当“道具”,不再把违法当“儿戏”,才能让警服真正成为“安全的象征”,让法律真正成为“不可逾越的底线”。这,才是对每一位坚守岗位民警的尊重,更是对法治中国最好的守护。
本文来自【中安在线】,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来源:人民日报党媒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