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心守护人 | 南方医院张斌:守望睡眠医学的“森林”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1-12 19:40 1

摘要:以睡眠监测剥开失眠真相,用认知行为治疗重塑睡眠健康……近20年来,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以下简称“南方医院”)睡眠医学中心主任张斌,将国外先进技术与理念本土化,让睡眠医学不再是“凭感觉的判断”;用证据链条筑起患者的睡眠港湾,树立相关诊疗的行业标准。如今,张斌为

以睡眠监测剥开失眠真相,用认知行为治疗重塑睡眠健康……近20年来,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以下简称“南方医院”)睡眠医学中心主任张斌,将国外先进技术与理念本土化,让睡眠医学不再是“凭感觉的判断”;用证据链条筑起患者的睡眠港湾,树立相关诊疗的行业标准。

如今,张斌为我国睡眠医学播下的种子已生根发芽,他和团队仍在继续铺陈这条从“荒原”到“森林”的路。

深入“造梦空间”

失眠,对很多人来说是一种主观感觉,但在睡眠医学领域,它却有可测量的客观依据。

张斌团队曾治疗过一位45岁的患者张先生。很长时间以来,他每天早上都会头痛、血压高,吃了降压药也控制不好。张斌团队为他进行了多导睡眠监测才发现,他每晚呼吸暂停超过300次,最长一次憋气超过120秒,血氧反复降到60%左右。

为改善睡眠,团队为张先生配备了呼吸机。一周后,张先生反馈:“从没觉得早上这么清醒过,血压也正常了。”

事实上,20多年前,公众很少把睡眠问题当成疾病看待。那时,国内睡眠医学领域犹如尚未开发的荒原,学科发展也面临重重壁垒。“当时就凭着一股好奇劲,想搞清楚睡眠、梦境到底是怎么回事。”张斌就这样懵懂地考入香港中文大学精神科学系睡眠医学专业就读博士,开启了探索睡眠医学的神秘之旅。

2008年,博士毕业后的张斌第一时间在南方医院引入多导睡眠监测技术,在国内率先独立建成多导睡眠监测数据库,并带领团队连续开办国际注册多导睡眠技师认证课程和全国睡眠医学执业技能大赛,系统引进国际多导睡眠技师培训体系及其考核标准。

他和团队编写《睡眠技术规范化培训教程》,成立全国示范性睡眠技术培训中心;同时,团队作为核心单位发起和组织了中国睡眠职业技术认证项目的筹备和培训工作,最近5年已培养112名国际注册多导睡眠技师。

破译睡眠“密码”

截至目前,睡眠医学已被纳入我国学科分类体系,但仍有很多医院未单设睡眠医学科,相关诊疗由精神科、呼吸科等承担。在临床工作中,精神科医生应对睡眠问题时往往着眼于焦虑、抑郁领域,呼吸科以关注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为特色,这容易导致睡眠障碍的诊疗缺乏全面、系统视角,很多人对睡眠问题的影响仍然认识不足。

张斌回忆起团队曾接诊过的一名男孩。当时,男孩出现反复发作性嗜睡伴精神行为异常,持续时间超半年。家人带他辗转于各地求诊,做了很多检查均未见器质性病变。各地医院的诊断不一而足,男孩陆续使用过多种抗精神病药物等,均不见成效。

张斌接诊后,组织团队为男孩进行了多导睡眠监测等系统检测检查,最终诊断其患上一种名为Kleine-Levin综合征的罕见病,此病发病率仅为1/100万~2/100万。确诊后,团队立即为男孩进行锂盐等药物治疗,结合物理和心理等综合治疗,男孩嗜睡症状明显改善,不到10天即痊愈出院。

多导睡眠监测等检测手段就像睡眠医学领域的“福尔摩斯”,能抽丝剥茧地揭开睡眠障碍的真相。它们通过同步记录脑电、肌电、眼电、呼吸气流等生理信号,精准捕捉患者血氧饱和度骤降、微觉醒频发、肢体周期性运动等肉眼无法察觉的异常,精准区别诊断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发作性睡病、周期性肢体运动障碍等多种睡眠疾病,帮助给与患者更精准的施治方案。

“诊疗绝不能靠‘我猜、我觉得、我认为’。”在睡眠医学这个看似主观的专业领域,张斌一直主张要将诊疗证据做成“铁证”,“即便是灵感爆发也有规律可循,没有什么真正的‘神来之笔’。”

创新非药物治疗理念技术

在张斌看来,睡眠监测是睡眠医学的根基,而失眠认知行为治疗是学科发展的核心引擎。

“治疗失眠有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要深入了解睡和醒的根本机制,以及失眠背后的生物学诱因。这和高血压、糖尿病、慢性鼻炎一样,有些患者需要长期吃药。”但张斌在长年的临床工作中也痛心地看到,很多失眠患者吃药剂量越来越大,种类越来越多,“如同一辆刹车片被卡住的车,想让它加速,使劲去轰油门,刹车、油门同时使劲,车反而会磨损地越来越严重。”

这一大批常年靠安眠药入睡的群体,认知难免会受到损害,容易出现日间思维迟缓、肌肉松弛、肝肾损伤等情况。为了改变这一现状,2012年,张斌团队在国内率先引进失眠认知行为治疗理念和技术。这种基于科学证据的非药物疗法,通过调整错误睡眠认知和改善睡眠习惯,帮助患者重建健康睡眠模式。其核心包括认知疗法、行为干预、睡眠卫生教育等模块。但在当时,这个崭新的理念却在行业内引起质疑:谈话的效果怎么会比吃药还好?

对此,张斌沉下心来,带领团队开展了一系列本土化研究验证疗效。据不完全统计,团队近十年通过规范的失眠认知行为治疗,帮助5万余名既往患者调整治疗方案,减少或降低药物依赖,使身体机能得到较好的保障和恢复;帮助近万名新患者规范治疗,达到少用药甚至不用药的效果。

2016年,失眠认知行为治疗成为《中国失眠障碍诊断和治疗指南》的一线治疗;2024年,颇具中国特色的《失眠认知行为治疗规范化培训教程》正式出版;2025年,团队又牵头更新《中国失眠障碍诊断和治疗指南(第二版)》,并依托中国医师协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和中国睡眠研究会申报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开展多期培训,培养上万名专业人才。为了让广大基层医院也广泛建立共识,帮助患者少走弯路,张斌团队还牵头撰写了《基层医疗机构失眠症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强调健康生活方式是治疗失眠的基础,非药物治疗应该优先于药物治疗。这些理念和技术对整个行业产生了深刻影响,也造福了无数患者。

解锁未来场景

作为我国早期睡眠医学领域发展的摆渡者,张斌为业内先进技术的引进、理念的推广、学科的发展、临床水平的提升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他始终坚持:“创新不是空中楼阁,对专业的敏锐度是从守正、规范中孕育出来的。年轻医生切记不能舍本逐末。”

2019年,南方医院成立脑病研究院,张斌任副院长,睡眠医学在脑科学领域中也担当起不可或缺的角色。如今,南方医院睡眠医学中心作为多病种治疗中心,汇聚了呼吸、神经、精神、睡眠医学等各个领域专家,几乎全病种覆盖。这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张斌对学科、对行业的宽广视野及长远布局。

“迄今为止,人类对脑科学的研究还不到1%,睡眠医学领域又和脑科学的进展息息相关。因此,睡眠医学发展虽不易,但前景令人乐观。”张斌相信,随着个性化医疗、睡眠医学科技、神经生物学、跨学科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公众教育程度和健康意识的进一步提升,以及政策体系和全球协作的进一步深入,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睡眠、改善睡眠。对人们来说,睡眠将越来越广泛地成为一种幸福的享受。我们也期待着这样美好的明天。

文: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李香

编辑:魏婉笛

审核:孔令敏 杨金伟

制作:中小卫3号

本文来自【中国卫生杂志】,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来源:人民日报党媒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