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做的“青春小店”系列,有什么了不起?丨“破圈之声”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1-13 00:20 1

摘要:11月12日下午,2025中国新媒体大会内容创新论坛在长沙举行。在“破圈之声”创作者说环节,中国青年报上海记者站负责人王烨捷、中国青年报社编委赵飞鹏先后登台,分享了《了不起的青春小店》系列报道的初衷与幕后,以及中国青年报深入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重要举措。

华声在线记者 邓正可 摄影 辜鹏博

11月12日下午,2025中国新媒体大会内容创新论坛在长沙举行。在“破圈之声”创作者说环节,中国青年报上海记者站负责人王烨捷、中国青年报社编委赵飞鹏先后登台,分享了《了不起的青春小店》系列报道的初衷与幕后,以及中国青年报深入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重要举措。

【作品简介】

中青报2023年起推出的《了不起的青春小店》涵盖了纸媒报道、视频报道,以及直播带货、微创业培训、资金扶持开店等服务。目前,中青报已经联合相关企业推出大学生微创业行动,扶持了约200个项目。

【创作者说】

赋能青年创业,从追踪一家小店开始

中国青年报上海记者站负责人 王烨捷

小店,是中国当下最小的经济单元,是最早感受经济冷暖的传感器,如何才能帮助他们生存得好?《了不起的青春小店》是中青报2023年至今一直在做的一个系列创新项目。除纸媒报道、视频报道之外,它还涵盖了直播带货、微创业培训、资金扶持开店等一系列服务内容。

目前,中青报已经联合相关企业推出大学生微创业行动,扶持了约200个项目,给钱、给资源、给培训,全国800多所高校的3400多各项目进入微创业线上专题展示,200多名投资人、专家参与这项行动。

上海报道的第一批青春小店,就是咖啡店、茶室、自行车店、个性家居店,我们和小店主理人一起座谈,看看人家有啥困难,再看看是否可以通过报道,帮忙解决问题。一圈问下来,他们最大的诉求是宣传推广。

最开始,我们只是做报道,拍视频、写稿子,有的视频被政府部门看见了,会帮助解决问题。

一家店的问题可以解决,一群店的问题呢?一个地区的问题可以反映,一个省有没有什么共性问题值得关注?

因此,我们的青春小店系列报道拓展到了全国,约50名像我一样的记者在全国各地调研采访,各级团组织也在团中央和中青报的号召下,开始了大范围的调研、走访。2024年全国两会上,我们的党委书记、全国政协委员张坤专门就针对青春小店的调研在全国两会上做了大会发言,并提交了关于支持青春小店发展的提案。

时代在变,新闻的形态在变,但中青报服务青年成长、推动社会进步的内核始终没变。青春小店指向的可能是年轻人积极向上的一种创业精神,对青春小店的帮助和扶持,本质就是对青年创业的鼓励和支持。

【媒体大咖说】

“没有可视化就没有报人的明天”

中国青年报社编委 赵飞鹏

《了不起的青春小店》这个战役级的全媒体报道,正是中国青年报深入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主力军全面挺进互联网主战场结出的硕果。

在中国青年报,改革是一种常态。2017年,立足自收自支的实际,我们推出了经济适用型中央厨房——“融媒小厨”,倡导“移动优先”“先网后报”“一次采集,多端分发”的采编理念。随后,又提出“没有可视化就没有报人的明天”,建设升级版“可视化融媒云厨”,重塑全媒体精兵。

2025年,报社又开启新一轮可视化“人机协同 智慧生态”系统性变革,积极利用AIGC技术赋能内容生产全流程,打造“青春小店”新阅读新消费平台功能性直播,持续提升报社连接青年、服务青年、引领青年的能力。

近年来,我们探索构建了制播、运维、品控能力协同建设的“三维”机制,负责对重大选题、内容产品、文化新业态等项目进行研判、评估和考核,推出了国际传播、青评、青蜂侠、技术中台等一体化融合机制。今年又打造了“蜂巢型”组织架构——六边形小组,召集报社优秀青年骨干打破传统部门边界,形成跨界协同的高效创新团队。

建设新型主流媒体,人才是根本。报社制定了《“十四五”全媒体人才培养规划》,创新“五类融媒人才”机制,加强年轻干部的选拔任用,还创建“青年公寓”“暖春同行工程”“轮岗锻炼”等举措,待遇留人、事业留人、平台留人、情感留人。

如今,中青报已经建成拥有3.2亿用户,“报、网、端、微、抖”协同联动、集约高效的全媒体传播矩阵,打造了覆盖1000多所大学、6000余社团的大学生成长平台。但面对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这一时代课题,我们还面临不少挑战,更不敢丝毫懈怠,要勇于到中流击水,改革探索不停步,努力建设党在青年领域特色鲜明的新型主流媒体。

本文来自【华声在线】,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来源:人民日报党媒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