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四普”进入冲刺阶段 这5处新发现尤为精彩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1-13 08:09 1

摘要:11月12日,江苏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在南京召开。会议总结了“四普”第二阶段工作进展,要求把普查质量作为普查工作的生命线,高标准完成各级普查结果的审核、认定、公布与验收,同步推进普查成果的转化应用,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持续巩固提升文物普查

11月12日,江苏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在南京召开。会议总结了“四普”第二阶段工作进展,要求把普查质量作为普查工作的生命线,高标准完成各级普查结果的审核、认定、公布与验收,同步推进普查成果的转化应用,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持续巩固提升文物普查整体质效,确保“四普”工作圆满收官。

江苏的“四普”新发现既有史前遗址、古代水利工程,也有改革开放地标、城市文化景观,展现了江苏远古文明到现代发展的完整文化脉络。

其中5处新发现文物尤为引人注目,一起来看看~

无锡斗山遗址:长江下游最早史前城址

▲图为无锡斗山遗址航拍(图源:无锡市人民政府、无锡日报)

位于锡山区锡北镇的斗山遗址,是“考古前置”和江苏地域文明探源工程带来的重大发现,遗址面积达25万平方米,距今约6000年,属马家浜文化时期,为长江下游已知最早的史前城址。考古发掘表明,斗山遗址有内外两重城垣与三道壕沟,内城面积7.5万平方米,外城约12.5万平方米,出土玉钺、陶鼎等文物近2000件,实证了马家浜文化时期长江下游已具备成熟的城市规划能力,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源远流长”提供了关键考古证据。此前长江下游地区发现的最早史前城址是良渚古城,距今约5000年。

仪征拦潮闸及大码头遗址:“江北第一闸”

▲图为仪征拦潮闸及大码头遗址(图源:仪征发布)

仪征拦潮闸及大码头遗址位于仪征市真州镇南门外,由拦潮闸、都会桥、子盐码头和九龙桥遗址组成。仪征拦潮闸及大码头遗址是长江、运河交汇处的重要历史见证,在大运河、长江航运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是目前仅存的江北运口遗迹,对研究和展示大运河、长江航运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苏州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旧址:改革开放的生动地标

▲图为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旧址“小白楼”,现为“园区经验”教育基地(图源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

这座位于金鸡湖北岸的 “小白楼”,是1994年苏州工业园区成立后的首个办公场所,见证了中新合作开发的起步历程。1995年起,这里先后诞生园区首个机关党组织、中外合资企业党组织,墙上“向全世界开放”的红色标语,见证了中国对外开放的探索精神。

南京钟山梧桐大道文化景观:城市乡愁的精神寄托

▲图为南京钟山梧桐大道,两侧悬铃木形成“绿色隧道”(图源视觉中国)

作为中国第一条现代意义上的林荫大道,钟山梧桐大道始建于民国时期,全长约3公里,两侧近千株悬铃木枝繁叶茂,形成标志性的“绿色隧道”。大道串联中山陵、明孝陵等文化遗产,既承载着民国建筑美学,也见证了南京城市发展,成为市民心中“最具辨识度的文化符号”,其四季变换的景观更成为一代人的乡愁寄托。

周恩来纪念馆:红色文化设施纳入普查

▲图为周恩来纪念馆主馆(图源视觉中国)

本次普查将多处博物馆、纪念馆纳入不可移动文物范畴。位于淮安的周恩来纪念馆,是周恩来纪念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内规模最大的展示周恩来一生的综合性纪念馆。纪念馆始建于1988年,由小平同志题名、齐康院士设计,融合了现代建筑手法、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与地方传统特色,用无声的建筑语言描述了一代伟人周恩来的人格风范。通过文物普查,将周恩来纪念馆纳入依法保护范畴,进一步强化了纪念馆作为红色文化遗产的属性,更有助于纪念馆的保护传承利用。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林惠虹

本文来自【交汇点新闻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来源:人民日报党媒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