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助力教育出海 以科技放大教育价值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1-13 09:29 1

摘要:近日,“AI赋能高等教育课程智能体建设”研讨会在北京成功举办。这场由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主办的高规格会议,不仅汇聚了教育界、科技界的顶尖专家,更成为观察中国教育数字化变革的重要窗口。在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与《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的双重驱动下,AI技

(图片来源:摄图网)

(记者 陈锦锋)近日,“AI赋能高等教育课程智能体建设”研讨会在北京成功举办。这场由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主办的高规格会议,不仅汇聚了教育界、科技界的顶尖专家,更成为观察中国教育数字化变革的重要窗口。在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与《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的双重驱动下,AI技术正以破竹之势重构教育边界,推动中国教育从“引进来”向“走出去”跨越,以科技力量放大教育价值,开启全球教育合作新篇章。

政策驱动构建教育出海支撑体系

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为AI教育出海铺设了坚实的政策轨道。2025年4月,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以“建好国家平台国际版”为核心抓手,系统部署了“慕课出海”与“职教出海”两大战略。其中,“慕课出海”依托中国大学MOOC等平台,向全球输出优质课程资源,覆盖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全链条;“职教出海”则以“鲁班工坊”为标杆,通过技术标准输出与产教融合模式,在东南亚、非洲等地建设了一批职业教育示范基地。

政策的精准发力体现在对AI技术的深度赋能。例如,意见明确提出“开发课程智能体”,推动AI从辅助工具升级为教育核心参与者。北京师范大学的“AI导师”系统已能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动态调整教学内容,在东南亚试点中使数学课程通过率提升27%。这种“政策+技术”的双轮驱动,不仅为中国教育出海提供了制度保障,更通过标准化、智能化路径降低了跨国教育合作的门槛。

成果显现,多元化出海模式形成

在政策引领下,中国AI教育出海已形成“技术输出+内容赋能+标准共建”的多元化模式。网龙网络公司的实践极具代表性:其AI助教系统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在埃及努菲亚学校实现了中文课程的“人机共教”。当地教师反馈:“AI助教不仅能纠正发音,还能根据学生反应调整教学节奏,让汉语课从‘最难上’变成‘最受欢迎’。”目前,该系统已覆盖20多个“一带一路”国家,惠及超50万名学生。

科大讯飞的全球中文学习平台则以“语言+技术”破局。通过AI语音评测、智能作文批改等功能,平台将中文学习效率提升40%,用户遍布194个国家和地区。更值得关注的是,平台内置的“文化情景库”将长城、京剧等元素融入课程,让学习者在语言学习中感受中国文化魅力。这种“技术+文化”的双重输出,使中国教育品牌从“工具提供者”升级为“文化传播者”。

在职业教育领域,AI技术正推动中国标准走向世界。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的“智能焊接课程”通过VR仿真与AI评估系统,将中国焊接技术标准转化为多语种课程,在泰国、印度尼西亚的职教中心落地后,学员技能认证通过率达92%,远超当地平均水平。这种“技术赋能+标准输出”的模式,为中国职教赢得了国际话语权。

挑战与突破,构建可持续发展路径

尽管成绩斐然,中国AI教育出海仍面临三重挑战:其一,标准互通障碍。部分国家对课程认证、数据安全的要求与中国存在差异,导致资源落地受阻;其二,本土化适配不足。早期项目多采用“技术移植”模式,忽视当地文化、教育习惯,如某中文平台因未考虑阿拉伯国家阅读习惯(从右至左),导致用户体验下降;其三,人才短缺困境。既懂AI技术又熟悉国际教育的复合型人才匮乏,制约了项目长期运营。

破局之道在于“技术+文化+人才”的三维创新。技术层面,需开发“自适应教育智能体”,如华东师范大学研发的“文化敏感型AI教师”,能自动识别学生文化背景并调整教学策略;文化层面,需建立“内容共创机制”,如与当地教育机构联合开发课程,确保文化适配性;人才层面,需构建“跨国教育联盟”,通过校企联合培养、国际师资交流等方式,打造专业化出海团队。

更根本的突破在于理念升级——从“技术输出”转向“价值共生”。例如,网龙在埃及设立AI教育研究院,与当地高校合作开展教育技术研究,既提升了技术本土化水平,又培养了本地人才。这种“共研、共建、共享”的模式,正在构建中国AI教育出海的可持续生态。

站在2025年的节点回望,中国AI教育出海已从“试验田”走向“丰收季”。政策的有力支撑、技术的持续创新、模式的多元探索,共同铸就了中国教育走向世界的坚实底气。面向未来,唯有以开放姿态拥抱文化差异,以创新技术破解发展难题,方能在全球教育版图中刻下更深的中国印记。

本文来自【通信信息报社】,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来源:人民日报党媒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