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很多人第一次记住张颖康,是《回到三国》里那个憨憨的范根,戏份不多,却能把笑点抖得自然。后来《一屋老友记》的三宝、《逆天奇案》的Marco,角色一次比一次重,口碑一次比一次稳,可海报上永远排在第二行。观众替他着急,他自己更急——2021年上节目就直说“再不给男主
44岁还在等“男主角”三个字,TVB却连一句准话都没给,张颖康把19年青春折成一封告别信,镜头一停,眼泪先替他辞职。
很多人第一次记住张颖康,是《回到三国》里那个憨憨的范根,戏份不多,却能把笑点抖得自然。后来《一屋老友记》的三宝、《逆天奇案》的Marco,角色一次比一次重,口碑一次比一次稳,可海报上永远排在第二行。观众替他着急,他自己更急——2021年上节目就直说“再不给男主我就走”,当时以为是施压,结果三年过去,台里依旧沉默,他真走了。
走的那天,他在社交平台上写“感谢TVB让我从路人甲变成演员”,配图是19年前训练班的旧照。镜头里那个皮肤黝黑、眼神发亮的年轻人,大概没想到“熬”了将近7000天,还是没能熬到名字单独放大的那一天。最后一部戏杀青,他抱着同事哭成泪人,现场没人觉得尴尬,因为大家都懂:这不是简单的离职,是把一半人生折起来,放进口袋,重新出发。
有人替他算账:19年,平均每年拍两三部剧,收入最高那年也不过百万港币,还没算公司抽成。换算成上班族,就是干到中年,职级卡在“资深副经理”,老板拍拍肩说“你很关键,但升职再等等”。这一等,头发白了,房贷还在,孩子学费一分不少。张颖康不是没争取,颁奖礼后台、监制饭局、公司走廊,他逮住机会就问“我能不能试一次男主?”回答永远是“下次”。下次复下次,下次成习惯,习惯成自然,自然到连自己都差点信了“可能我真的不够”。
可观众不瞎。港剧论坛每年票选“最被低估男配”,他稳进前三。弹幕里常见一句“这哥演得比男主带感”。数据也站他这边——2023年某平台剪他单人cut,24小时播放破两百万,评论区千层楼都在问“为什么还不捧他?”流量、口碑、角色完成度全齐活,TVB依旧按兵不动。这一下,连路人都能嗅到残酷:原来努力、实力、观众缘,在旧系统里未必换得来一张男主椅。
更戳心的是,他原本握着“皇牌”进门——2006年刘德华亲自把他送进训练班,一句“你先学吃苦”成了护身符。外界以为“刘天王的人”起码能少熬几年,可林家栋提前给他打预防针:“低头做事,别抬头看人。”一句话锁死他的心态:不靠靠山,只靠作品。于是别人一年跑十部,他三年磨一部,把配角雕出花,结果雕工越好,越被定型“金牌绿叶”。天王提携成了甜蜜诅咒——观众记得他,高层却把他当“熟脸工具人”,哪里缺人哪里搬。
家庭线同样现实。妻子麦雅致也是TVB出身,两人因戏生情,婚后生了两娃。太太2015年就约满离巢,转做儿童节目监制,收入稳定,时间自由。张颖康继续留守,一半原因是“还想赌口气”,另一半是“家里不能两个都冒险”。去年女儿小学面试,老师随口问“爸爸是做什么的?”孩子答“演员”,却被同学补刀“可我妈妈说你爸爸永远演配角”。回家复述,张颖康笑得尴尬,那晚他失眠到凌晨四点,第二天回公司递了最后一份男主申请,依旧石沉大海。那一刻,他明白再不走,连孩子都要替他认命。
离巢消息一出,微博、小红书、港剧群像炸锅。最高赞留言只有八个字:“TVB不心疼,我心疼。”有人贴出他历年角色九宫格,配文“我们欠他一个男主”,转发破十万。行业记者算了一笔更冷的账:近五年TVB流失的30+到45岁“中坚男配”超过二十人,一半北上拍网剧,一半转行卖保险、开茶餐厅。观众以为他们“过档赚大钱了”,其实多数人第一次签内地公司,片酬只比TVB多三成,还要自费租房、抢档期、重新建立人脉。所谓“更广阔市场”,不过是把用了半生的安全区打碎,再亲手拼成未知。张颖康未必没看到风险,只是留在原地,风险更大——演到五十岁仍做“男主好友”,退休金都攒不够。
接下来怎么走?他自己在告别视频里说得保守:“先陪家人,再挑剧本。”但业内已传出几部网剧男主在找他,制作规模不大,却承诺“绝对一番”。刘德华那边也被问“会不会带契仔拍电影”,刘天王只回一句“好演员不缺位置”,留足想象空间。对观众而言,只要屏幕还能看到他,就算胜利;对他本人而言,44岁重新起跑,比19岁更吃力,却也比43岁更清醒——至少这一次,男主位置不是靠公司赏赐,而是自己走出去拿。
张颖康的故事像一面镜子,照出无数打工人的中年困局:资历有了,口碑有了,抬头一看,天花板纹丝不动。继续熬,怕最后连挣扎的力气都被温水煮没;转身走,又怕外头风大雨急。他选了后者,于是眼泪之后,至少还有风。至于TVB,失去一个张颖康或许只是年报里一行“人员自然流失”,但观众心里会记得:那个能把小人物演得发光的人,被一句“下次”逼走了。下次,观众也会学他,把遥控器转向别处。
来源:勇往直前的钢笔M94x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