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临床亟需优化治疗策略。手术是肢端肥大症的首选治疗方式,然而部分患者在接受手术治疗后难以实现生化控制,需接受药物或放射治疗。近期,《肢端肥大症治疗结果共识:更新》
以下内容仅限医疗卫生专业人士学术交流使用,如为非医疗卫生专业人士请主动退出浏览与阅读,否则由此产生的相关风险与后果应自行承担。
张朝云 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1,临床亟需优化治疗策略。手术是肢端肥大症的首选治疗方式,然而部分患者在接受手术治疗后难以实现生化控制,需接受药物或放射治疗。近期,《肢端肥大症治疗结果共识:更新》2(下文简称“共识”)发布,不仅明确了肢端肥大症治疗结果的定义与药物治疗结果的评估标准,还清晰呈现了术后生化未缓解患者的药物治疗路径。在药物选择方面,共识不仅明确人工合成生长抑素受体配体(SRLs)为术后药物治疗的一线用药,同时考虑到临床病情的复杂性,也将其纳入联合用药的范畴。在未来的临床实践中,临床医生可遵循该治疗路径,优化诊疗流程,最终帮助更多患者实现更优获益。➤术后仍可能存在残留腺瘤组织,应做好随访工作,随访评估内容包括生化指标、影像学检查及合并症的管理等。
➤影像学、分子及生物标志物可联合用于预测肢端肥大症对SRLs的治疗反应,为用药提供参考。同时,需重视药物耐药性评估,动态监测以保障治疗持续有效。
➤SRLs为肢端肥大症术后药物治疗的一线首选方案,对于经该类药物治疗未能成功使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恢复正常的患者,可以增加SRLs的剂量和/或使用频率,或者在SRLs基础上联合其他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期间,应加强对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的监测,以优化治疗效果、保障用药安全。
自2018版共识发布以来,肢端肥大症的治疗新理念、新手段不断涌现。新版共识基于领域内最新循证医学成果,聚焦肢端肥大症治疗结果的评估更新,同时结合术后患者疾病特点,明确了一线、二线及三线药物治疗方案,为临床工作提供指导。本期特别邀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张朝云教授对共识重点内容进行解读,以助力肢端肥大症患者的临床管理。
张朝云 教授
中华医学糖尿病分会微血管并发症学组副组长、中国微循环学会糖尿病分会糖尿病肾病学组副组长、中国抗癌协会神经内分泌肿瘤专委会委员、上海市医学会内分泌分会委员、上海市医学会遗传学分会委员、上海市医师学会内科学分会委员、《中华糖尿病杂志》编委
主要研究方向为垂体疾病与糖尿病肾病,以通讯和第一作者发表中英文论文40余篇,承担国自然项目5项;获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上海市医苑新星杰出青年医师、上海市卫健委优秀青年人才等资助
明确治疗结果定义,构建多维度评估体系
手术,特别是经蝶窦手术,是多数肢端肥大症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由经验丰富的垂体外科医生进行手术可能达到治愈。然而,“治愈”一词(定义为完全恢复到病前状态)很少能实现,尤其在大腺瘤的患者中难以实现。在手术治疗结果评估方面,与2018版共识相比,新版共识除了强调术后进行至少5年的生化随访外,还新增影像学评估及临床评估内容,形成了“生化+影像+临床”的多维度评估体系(表1)。
表1. 肢端肥大症手术治疗结果评估
识别药物疗效预测因素,界定药物治疗抵抗标准
肢端肥大症的药物治疗方案具有多样化特点,而在治疗初期尽早精准预测药物疗效,是优化治疗方案、最大化患者临床获益的重要环节。近年来,学界在阐明影像学、分子和生物标志物在预测药物治疗反应方面取得了进展。共识基于当前研究证据,提出药物治疗应答的主要预测因素(表2),为临床用药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表2. 药物治疗应答的预测因素
此外,临床中部分肢端肥大症患者存在药物抵抗的现象,这类患者与药物应答良好的患者相比,更容易出现腺瘤压迫效应、生化控制差、治疗相关负担增加、相关合并症高发以及生活质量下降等不良结局。共识结合生化反应、腺瘤肿块效应及临床特征,明确了药物抵抗的定义(表3)。
表3. 药物治疗抵抗的定义
优化术后药物治疗方案,患者获益最大化
对于垂体手术后未能达到生化缓解的患者,其药物治疗方案应根据临床、影像学和病理学特征进行个性化选择(图1)。肢端肥大症药物治疗主要包括SRLs、多巴胺受体激动剂(DAs)和生长激素(GH)受体拮抗剂三类。在治疗推荐上,共识明确将SRLs作为术后药物治疗的首选方案,仅在特定情况下,培维索孟和卡麦角林可作为一线治疗。对于一线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可考虑二线治疗方案:
既往研究表明,增加SRLs剂量或用药频率可使18%至36%的患者实现生化控制3,4。共识强调,对SRLs敏感但标准剂量治疗仍无法有效控制病情的患者,要增加该药物的剂量或增加用药频率(即使超说明书使用),以改善生化指标控制情况。
对SRLs有反应且IGF-1未达到正常化(无论血清催乳素水平或腺瘤催乳素免疫染色如何)的患者,可考虑在SRLs的基础上加用卡麦角林。
对于每日注射依从性有限的患者,当治疗费用是决定性因素,以及在接受兰瑞肽和奥曲肽治疗期间出现葡萄糖耐量受损和/或腺瘤缩小时,可考虑SRLs联合培维索孟治疗。
当SRLs无法耐受时,可考虑使用培维索孟联合卡麦角林。
如果在二线药物治疗后仍未能实现生化控制,可以考虑立体定向手术、重复手术以及使用化疗药物(如替莫唑胺)等方法。
图1. 垂体手术后未能得到生化缓解的药物治疗方案
监测药物治疗疗效及不良反应,促进合理应用
在肢端肥大症药物治疗过程中,需同步监测疗效与不良反应,以提升疗效、保障用药安全。相较于2018版共识,新版共识进一步细化监测内容,新增SRLs、培维索孟及联合治疗的疗效评估标准与不良反应监测要点,具体如下:
SRLs:IGF-1是监测SRLs治疗效果的首选指标,应在首次注射后的头三次注射后测量IGF-1水平,之后的IGF-1测量则取决于IGF-1降低的程度和速度;在特定腺瘤患者中,SRLs治疗目标应包括腺瘤体积缩小和防止持续生长,通常腺瘤直径缩小20%-25%被认为具有临床意义。SRLs治疗不良反应多为轻度或一过性,治疗期间需重点监测血糖。
培维索孟:IGF-1是评估培维索孟治疗效果的生物标志物;治疗期间通常无需每年进行连续的MRI监测,但需密切关注患者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变化及合并症情况。在不良反应方面,培维索孟最常见的为转氨酶水平升高、脂肪增生及IGF-1水平低于参考范围下限,临床需重点关注并及时干预。
联合治疗:当采用SRLs与培维索孟联合治疗时,需针对性加强肝酶水平监测,以防范潜在的肝脏相关不良反应。
*卡麦角林、培维索孟、尚未在中国获批上市,本文仅作研究解读。
参考文献
[1]中国垂体腺瘤协作组. 中国肢端肥大症诊治共识(2021版) [J] . 中华医学杂志, 2021, 101(27) : 2115-2126.
[2]Melmed S, et al. Consensus on acromegaly therapeutic outcomes: an update. Nat Rev Endocrinol. 2025 Nov;21(11):718-737.
[3]Giustina, A. et al. High-dose and high-frequency lanreotide autogel in acromegaly: a randomized, multicenter study. J. Clin. Endocrinol. Metab. 102, 2454–2464 (2017).
[4]Giustina, A. et al. High-dose intramuscular octreotide in patients with acromegaly inadequately controlled on conventional somatostatin analogue therapy: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Eur. J. Endocrinol. 161, 331–338 (2009).
声明
本视频/资讯/文章是由益普生医学团队编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撰写提供,旨在用于医疗卫生专业人士间的学术交流,不支持以任何形式转发给非医疗卫生专业人士;如有违反,责任自负。转发给其他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时,也请自觉保护知识产权。
本视频/资讯/文章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内容中出现任何药品并非为广告推广目的,医疗卫生专业人士如进行处方,请严格遵照该药品在中国批准使用的说明书。
审批号:DRSC-CN-001275
有效期:2026年11月7日
来源:医脉通内分泌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