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站台当众如厕引众怒:抬头即见指引为何偏晚弃“文明而不顾?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1-12 14:17 1

摘要:11月12日,南宁某地铁站内,一名男子竟当众如厕,画面被乘客拍下后引发热议。事后地铁方回应已清理消杀并调查,更透露站台有厕所,男子抬头就能看见指引标识。

11月12日,南宁某地铁站内,一名男子竟当众如厕,画面被乘客拍下后引发热议。事后地铁方回应已清理消杀并调查,更透露站台有厕所,男子抬头就能看见指引标识。

事件发酵:一则视频,戳中公众“文明痛点”,事件的引爆点,是一段在网络上快速传播的短视频。视频中,南宁某地铁站台内,一名男子毫无顾忌地在公共区域当众如厕,身旁便是往来的乘客与运行的列车,画面让不少网友直呼“不适”“刷新下限”。

随着视频热度攀升,11月12日,多家媒体先后联系南宁地铁服务热线及相关工作人员。据白鹿视频报道,地铁工作人员明确表示,事发后已第一时间安排保洁人员对涉事区域进行清理,并完成全面消杀,避免对后续乘客造成影响,目前针对事件的具体细节仍在调查核实中。

而荆楚网的采访则补充了更关键的信息:涉事男子所在的站台本身设有公共厕所,且“抬头就能看到清晰的指引标识”。工作人员强调,这是男子的个人行为,地铁内随处可见工作人员,若其有困难或找不到厕所,只需开口求助,工作人员定会提供帮助,“完全没必要选择这种方式”。

短短一天内,#南宁地铁男子当众如厕#的话题虽未登上热搜顶端,却在本地论坛、社交平台引发密集讨论。有目击者在评论区留言,当时不少乘客见状纷纷绕行,还有家长急忙捂住孩子的眼睛,“太影响市容了,而且地铁站又不是没有厕所,真的无法理解”。

矛盾焦点:是“找不到”,还是“不想找”?事件发酵的核心,并非“地铁站有无厕所”,而是“明明有厕所且指引清晰,为何有人偏要选择当众如厕”。这一矛盾背后,折射出的是公共空间中个人文明素养与规则意识的缺失。

南宁地铁工作人员的回应,其实已堵死了“找不到厕所”的借口。近年来,国内地铁系统在便民设施上的投入有目共睹,以南宁地铁为例,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其所有运营线路的站台均配备公共厕所,且指引标识采用“顶部悬挂+地面贴标”双重设计,标识亮度、字体大小均符合国家《城市轨道交通客运服务》标准,确保乘客在3秒内即可识别方向。

无独有偶,类似事件并非首次发生。2023年8月,上海地铁11号线内,一名男子因“嫌厕所排队麻烦”,在车厢连接处当众如厕,最终被警方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处以行政拘留5日;2024年3月,广州地铁3号线,一名乘客以“内急无法忍耐”为由在站台角落如厕,事后虽道歉,但仍被地铁方列入“乘客不文明行为黑名单”,限制1年内乘坐广州地铁。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2024年发布的《城市轨道交通乘客文明行为报告》显示,2023年全国地铁系统共记录乘客不文明行为约12.3万起,其中“公共场所随地便溺、乱扔垃圾”类行为占比达8.7%,较2022年上升1.2个百分点。报告指出,此类行为的发生,并非“设施不足”,而是“部分乘客文明意识淡薄,存在‘方便自己就好’的自私心态”。

从法律层面看,这种行为也并非“小事”。北京市炜衡律师事务所律师张宇告诉记者,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三条规定,扰乱公共汽车、电车、火车、船舶、航空器或者其他公共交通工具上的秩序的,可处警告或者二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当众如厕不仅违背公序良俗,更扰乱了地铁公共秩序,若造成严重影响,完全可依法处罚。”

深层思考:公共文明,不该是“选择题”

有人或许会为涉事男子辩解:“万一真的很急,找不到厕所也是没办法?”但南宁地铁工作人员的回应早已说明——指引标识就在头顶,工作人员就在身边,“求助”远比“当众如厕”更简单,也更体面。

事实上,近年来各地地铁为解决乘客“内急”问题,早已做足功课。除了在站台、站厅配备厕所,部分城市还推出了“厕所位置一键查”功能,乘客通过地铁APP、站内导航屏,甚至询问智能客服,都能在1分钟内找到最近的厕所。以北京地铁为例,其APP内专门设置“便民服务”板块,输入当前站点,即可显示厕所具体位置、是否有母婴室、无障碍设施等信息,2023年该功能的使用量超过2000万人次。

既然设施到位、指引清晰,为何仍有人选择“弃文明于不顾”?本质上,是个人对“公共空间边界”的漠视。公共空间不是“私人领地”,每一个人的行为都可能影响他人,“自己方便”的前提,是“不影响他人”——这是公共文明最基本的底线,不该成为需要纠结的“选择题”。

就像2024年杭州地铁“主动帮乘客找厕所”的暖心事件:一名乘客因低血糖头晕,想找厕所却无力行走,工作人员发现后,不仅主动搀扶,还提前联系厕所附近的同事准备热水,全程只用了3分钟。这一对比更能说明:地铁方早已为乘客的“特殊情况”做好准备,真正的问题,从来不是“没办法”,而是“不想做”。

结尾:文明与否,只在“抬头”之间

回到南宁地铁这起事件,涉事男子抬头就能看见的,不仅是厕所指引标识,更是公共文明的“标尺”。他选择低下头漠视标识,也选择了放下文明与体面。目前,事件仍在调查中,涉事男子是否会受到处罚、后续如何处理,尚未有最终结果。

但这件事留给我们的思考远未结束:当公共设施越来越完善,当便民服务越来越贴心,我们是否也该同步提升自己的文明素养?在公共空间中,“不做什么”比“做什么”更能体现一个人的素质——不随地吐痰、不喧哗吵闹、不当众如厕,这些看似微小的细节,恰恰是构成城市文明的基石。

你如何看待南宁地铁男子当众如厕事件?如果是你在现场,会选择怎么做?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也别忘了点赞、转发,让更多人关注公共文明,一起守护我们共同的出行空间。关注我,获取事件后续进展及更多城市文明热点解读。

来源:豆花娱乐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