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国林:用身躯为群众架起生命天梯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1-12 19:11 1

摘要:警车在乡间公路上疾驰,引擎的轰鸣里满是焦灼。杨国林紧攥方向盘,指节泛白,他强迫自己冷静,脑海中飞速闪过罐车救援的各种可能:缺氧、有毒气体、二次伤害......每一种设想都对应着一套紧急方案,而支撑这一切的,只有一个滚烫的信念:群众不能有事!一定要把他救出来!

救人,生命最后的托举

10月31日19时16分许,正在值班的杨国林接到预旺镇南关村一名司机在清洗油罐车时被困的警情通报,立马带着辅警马超冲往事发现场。

警车在乡间公路上疾驰,引擎的轰鸣里满是焦灼。杨国林紧攥方向盘,指节泛白,他强迫自己冷静,脑海中飞速闪过罐车救援的各种可能:缺氧、有毒气体、二次伤害......每一种设想都对应着一套紧急方案,而支撑这一切的,只有一个滚烫的信念:群众不能有事!一定要把他救出来!

“有防毒面具吗?没有就拿口罩、湿毛巾!快!”到达现场后,杨国林嘶吼着冲向罐车,声音穿透人群的慌乱。爬上罐口,杨国林一眼看到躺在罐底的司机,来不及等专业防护,他抓起一旁群众递来的湿毛巾扔向司机,随后毫不犹豫地探身钻进罐内。

罐内空气浑浊得令人窒息,被困司机气息微弱,哪怕杨国林大声呼唤推搡,都无动于衷。浓烈的气体让杨国林喉咙发紧,头晕目眩,他下意识地将头探出罐外,大口大口喘着粗气,对在罐外接应的辅警马超喊道:“拿绳子!”

“国林哥!你快上来!”马超焦急的声音带着哭腔,他自己也因罐内溢出的气体感到不适,“别下去了,你的嘴唇都紫了!”

“我上来了,人咋办?”杨国林的声音沙哑却异常坚定。

杨国林不顾身体的不适,再次转身钻进罐内。往日里轻而易举的缠绕、打结动作,此刻却变得异常艰难,手指僵硬笨拙,身体的本能在疯狂预警:危险!快离开!但他的目光落在司机毫无生气的脸上,所有的退缩都烟消云散。他咬着牙,凭着最后的意识和本能,将绳索一圈圈缠绕在司机的腰部、肩部,用力收紧。

“快!拉!往上拉!”杨国林用尽毕生最后的力气,在司机身体即将脱离罐口突然下沉的瞬间,奋力托举。随即,轰然倒下,单警装备重撞在罐体内,发出沉闷的巨响。

倒地的最后一刻,他的视线还黏在罐口的方向。从罐口到罐底,不足两米的距离,却成了生与死的天堑。这段路,他用生命丈量,用信念跨越。

返乡,做家乡的建设者

“咱是从同心走出去的,总得为家乡做点啥。” 这句浸着黄土高原质朴情怀的话语,是杨国林的初心箴言,更是他逐梦路上永不褪色的精神坐标。1991年生于同心县农村的他,凭着不服输的韧劲成为家中唯一的大学生。2016 年从北京城市学院毕业时,面对大城市的繁华邀约,他毅然踩着“三支一扶”报名的末班车归乡,服务于同心县人力资源就业创业局,将对故土的眷恋,悄然化作逐梦“藏蓝”的不竭动力。

新疆支教的经历,淬炼了他的责任担当。2018 年8月,听闻有去新疆阿图什市支教机会,他即刻启程:“想去闯一闯,为边疆教育出份力”。面对五年级语文倒数第一的困境,他立下 “一学期提分”的誓言,最终将班级成绩逆袭至年级第一。这份“全力以赴便无难事”的信念,为他后续六年考警之路注入了精神底气。

成家后,杨国林成了妻子李玲眼中“对己抠门、对家大方”的硬汉—为父母购置保险、农忙帮衬助力,自己却衣着朴素。在烟火生活的琐碎中,他从未搁置心底的警察梦。从2016 年起,考警成为他雷打不动的“必修课”,这一坚持便是六年。面对妻子“别一根筋”的劝说,他始终坚定:“当警察是我这辈子的梦想,再难也想试试。”

2022年夏天,执着了六年的杨国林终于回到了家乡,穿上了梦寐以求的警服,并请缨来到距离同心县城78公里、条件最艰苦的预旺派出所,他深知,这份用坚持换来的责任,是他践行初心的起点,也是反哺生养之地的使命。

立誓,用忠诚践行为民服务承诺

初到预旺派出所,杨国林接手的是内勤工作,半人高的档案盒在墙角堆成山,泛黄的纸页上密密麻麻的字迹,如同旱塬上纵横的沟壑,承载着辖区群众的平安期盼。他把自己埋进档案堆里,逐盒翻阅、逐页梳理,将千头万绪的所内事务拆解得条理分明。凭着极致的认真,他不仅把内勤工作打理得井井有条,更在心底埋下了一个念头:要做一名能文能武的“多面手”,为群众撑起更坚实的保护伞。

“我想办案子!” 他找到副所长马林,满眼热望,“我立军令状!一个月,我一定吃透办案流程!”马林看着他因连日忙碌而布满红血丝的眼睛却依旧坚定的态度,答应了他。

从此,预旺派出所的夜晚,多了一盏穿透黑暗的灯。白天,他是干练利落的内勤,报表、台账、协调事务,事事处理得滴水不漏;夜幕降临,办案区就成了他的“战场”。他捧着厚厚的法律书籍,逐字逐句钻研,像农民耕耘土地般细致地学习文书制作,遇到不懂的就缠着同事请教,哪怕是一个标点符号、一条法律条文,都要打破砂锅问到底。

一个月后,当杨国林熟练地说出办案流程、精准地援引法律依据时,马林如约点头,这个不服输的年轻人,用行动兑现了承诺,正式加入案件中队,开启了他为民解难的新征程。

“杨警官,我服了,人是我打的。”眼前沉甸甸的证据链,嫌疑人马某平耷拉着脑袋,先前的嚣张气焰荡然无存。2024年5月,海棠湖村村民刘合放羊时被马某殴打,案发地在偏远山区,无监控、无人证,马某平到案后更是矢口否认,案件陷入僵局。但杨国林不信“无解”。没有证人,他沿着崎岖山路徒步五公里,挨家挨户走访,用耐心打动村民,收集到关键旁证;没有监控,他十余次往返案发现场,趴在土地上查看痕迹寻找线索,哪怕是一个脚印、一方土坑、一根折断的树枝,都不放过,最终让证据说话,马某平认罪服法。

而最让人动容的,是他对群众“小事”的较真。北关村村民马洪海至今记得,那个暴雨倾盆的秋夜,他和几位村民垫付的34万余元犁地工钱被企业拖欠,生活陷入困境。杨国林得知消息时,雨水已经漫过了山路,车辆根本无法通行。但他二话不说就冲进了雨幕,一公里的泥泞路,他深一脚浅一脚地走了近一个小时,裤腿灌满了泥水,鞋子陷在泥里拔都拔不出来。赶到现场时,他浑身湿透,却顾不上擦一把,就开始耐心地为双方释法说理,从法理到情理,一点点化解矛盾。企业当场支付工钱时,马洪海握着他冰冷的手,热泪盈眶。

“国林为破案操碎了心,有他在,我们放心。”提到杨国林,预旺镇的商户都交口称赞。2024年6月至7月期间,预旺镇辖区发生多起盗窃商铺案。案件发生后,有些群众闭店后甚至住在店里守着,生怕被贼惦记。杨国林连续几天扑在案子上,通过细致研判分析,深挖扩线,串并案件,很快锁定了犯罪嫌疑人并成功抓获归案,为群众挽回了财产损失。杨国林的名气也因此在商铺间传开了。

“国林是个好小伙子,为了我孩子的事情跑前跑后。”提起杨国林,预旺镇赵家树村的马东升依然感动。

年过六旬的商店老板因100块钱的血汗钱被顾客少付,老人急得直抹眼泪。杨国林立刻安抚老人情绪,通过店内监控找到顾客联系方式。对方心存疑虑,提出让他上门取钱,他便连夜驱车40公里,把那100块钱送到老人手中。老人提着自家种的蔬菜来感谢,他又婉言拒绝:“您家里条件不容易,快拿回去自己吃,这100块钱是您的辛苦钱,我必须给您要回来。”在他眼里,群众的事没有“大小”之分,100 块钱的血汗钱,和34万的工钱一样重要,都值得他拼尽全力去守护。

从初入警营的青涩,到历经专案淬炼的成熟,三年时光里,杨国林一步步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多面手”。

当马洪海从县里匆匆赶来,却再也见不到那个笑着说“有困难找我”的小伙子时,这位朴实的庄稼汉红了眼眶,他多想,在那个阴森的罐口,能拉杨国林一把,就像当初杨国林拉他一把那样。

传承,赓续红色血脉学习英模精神

黄土旱塬上的预旺镇,承载着一段厚重的红色记忆。八十多年前,这里曾是浸润着革命精神和烈士鲜血的红军西征总部驻地,不仅见证过烽火岁月的热血担当,更孕育着一代代人的坚守与奉献,预旺派出所的民警辅警们,便是这份精神最坚定的传承者。

还有2010年3月13日因过度劳累突发心脏病,倒在岗位的年轻民警、二级英雄模范海小平,一直都是预旺派出所乃至同心公安民警辅警心中的“灯塔”。

入警之初,在一堂红色党课上,杨国林了解到海小平的英雄事迹后,便在笔记本上工工整整写下:学习海小平精神!面对艰难险重任务,敢于担当,迎难而上的精神标注。

这标注,正如危机来临时,辅警马超本能坚定的反应,在杨国林身陷险境,马超立刻纵身跳下,拼尽全力抱住杨国林,口中反复呼喊着“救国林!救国林!”。被众人拉上罐时,马超已体力不支陷入昏迷;可当他意识稍有清醒,第一反应仍是挣扎着看向罐口,虚弱地呼喊着杨国林的名字,“救国林!救救我的同事!” 那几十次呢喃般的呼唤,是战友间最真挚的牵挂,更是公安队伍“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缩影。

“平时都在学习英模精神,其实英模就在我身边。” 同心县公安局法制大队辅警黑瑞的话让人泪目。曾与杨国林在预旺派出所共事半年的他,至今记得一起处理醉酒警情的场景:醉汉情绪激动地向个头较小的他扑来,杨国林毫不犹豫地挡在他身前,那挺身而出的背影,是海小平精神的延续,也是预旺派出所人刻在骨子里的担当—他们从不把“传承”挂在嘴边,却用每一次出警、每一次服务、每一个守护,将这份精神融入日常;他们总说“学习英模”,却在不知不觉中,自己也活成了英烈的模样。

“预旺派出所是赓续红色血脉的土壤,这里的民警辅警们,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的誓言,不仅刻在墙上,更流动在血液里。国林关键时刻的壮举,我们都懂!”预旺派出所所长虎筱抹走一串滚出眼眶的泪水,狠狠点头,语气铿锵有力。

从海小平用生命践行誓言,到杨国林、马超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再到一代代预旺派出所民警辅警扎根大山深处,守护人民群众,这片红色热土上,奉献的接力从未停歇。预旺派出所的英雄集体,用行动证明:革命精神从未远去,它在一代代人的坚守中薪火相传,在一次次的奉献中愈发闪耀。

10月31日晚,杨国林的妻子李玲不由自主的心慌,儿子也哭闹不止,和丈夫的对话停留在了18时42分,她怎么也不敢相信,她失去了丈夫,襁褓中的儿子失去了父亲,她怔怔地抱着哭闹的儿子,心里疼得厉害,巨大的悲痛压得她几乎喘不过气来……

把人民群众装心里,才会被群众高高举过头顶。送别杨国林的那天,他曾经服务过的群众都自发赶来,送他最后一程。

初冬的预旺,北风裹着寒意掠过村口和山头,吹得十里八村的老百姓心疼。杨国林没了!整个镇子都陷入了沉寂。

“好孩子,你怎么就这么走了……”送别的队伍中,北关村满头白发的孤寡老人马福明步履蹒跚喃喃自语,掩面而泣。杨国林曾在走访入户中发现他生活困难,先是把自己设置为老人手机上的紧急联系人,后来又隔三差五带些东西去看老人,帮着打扫卫生,解决生活困难,马福明心里也把杨国林当亲儿子看。马福明总想留杨国林在家吃顿饭,可他总说:“太忙,下次一定!”如今,再也等不到了。

杨国林走了,却又永远地留在了预旺这片黄土旱塬上,留在了预旺百姓的心中,或许他正化作一缕清风,拂过他生前最爱的这片土地……

来源:平安宁夏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