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并不是故意为难消费者。有商家坦言,之所以这样操作,是为了应对居高不下的女装退货率。公开数据显示,电商女装平均退货率维持在50%至60%,直播带货场景下能升至80%。
今年“双十一”促销季,一款用于“防退货”的“硬核装备”登上热搜。许多网友在社交平台晒出,自己购买的女装附带着“比脸还大”的吊牌。
这些吊牌有A3或A4纸大小,材质坚硬、颜色醒目,上面还用大号文字标注“试穿请保留”“拆除不退不换”等。
这并不是故意为难消费者。有商家坦言,之所以这样操作,是为了应对居高不下的女装退货率。公开数据显示,电商女装平均退货率维持在50%至60%,直播带货场景下能升至80%。
更让商家叫苦不迭的是,其中相当一部分退货并不是因为质量问题,而是部分消费者钻了“七天无理由退货”的规则空子,他们穿着新衣参加活动、外出旅游、出席重要场合,而后留着吊牌、卡着时间将衣服退回,商家缺乏申诉渠道,往往只能被动承担损失。
正如一名女装网店店主向媒体表示,其店铺旺季退货率达65%,曾发现三件连衣裙退货件上有粉底液痕迹和褶皱,“明显是穿出去拍照后退回的,光运费和清洗费就亏了近千元”。由此可见,商家真的被“薅”怕了。
把服装吊牌做大,能够让人不剪吊牌就穿不出去。而且做大一个吊牌的成本仅增加0.1—0.3元,性价比极高,与寄希望于平台优化退款规则相比,这种“物理防御”手段又更加简单直接,难怪成为不少商家眼中的救命稻草。有女装电商提供数据显示,启用巨型吊牌后,其店铺恶意退货率从42%降至18%,效果明显。
但换一个角度想,女装退货率高,问题只出在消费者身上吗?如今,一些女装越做越小,尺码没有参考性,甚至被吐槽“XL都穿不进去”,让消费者感到焦虑和无奈;部分商家也有不诚信行为,比如通过“出圈”美图吸引消费者下单,实则货不对板。如果消费者“所见即所得”的需求不能被满足,那退货这事又该怪谁呢?
巨型吊牌的创意之下,藏着买方与卖方间诚信的裂痕。其实,消费者与商家不是天生的“冤家”,一买一卖的过程也不该成为零和博弈。双方的信任需要共同建立,良好的消费体验依靠共同创造。
消费者应秉持诚信购物理念,合理行使退货权利,杜绝滥用规则的恶意行为。商家在使用防护手段的同时,不妨将更多精力投入到保障服装质量、提高尺码标注精准度、完善商品信息真实性等方面上,从根源减少退货。平台也需要承担起监管责任,不能仅靠“秒退款”等方式“甩锅”,可建立更精准的信用评价体系,对恶意退货行为进行识别和限制,同时为诚信商家提供更多保护。
当消费者无需因巨大的吊牌而感到不便,商家也不必千方百计防止恶意退货时,一个健康和谐的消费市场才算到来。
津云评论员|嘉良
来源:津云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