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播客·京版好书 | 聆听传统文化大师的纸上公开课——好诗不厌百回读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1-12 18:43 1

摘要:《好诗不厌百回读》是北京出版社的编辑高立志兄策划的,他起的书名,他搜集的文章,也由他担任责编。这省了我很多事,我很感谢。我猜想这书名的灵感来自苏东坡的两句诗:“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送安惇秀才失解西归》)这两句诗的典故出自魏鱼豢《魏略》:“董遇

*AI播客内容由豆包AI生成

* 01

作者说

《好诗不厌百回读》是北京出版社的编辑高立志兄策划的,他起的书名,他搜集的文章,也由他担任责编。这省了我很多事,我很感谢。我猜想这书名的灵感来自苏东坡的两句诗:“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送安惇秀才失解西归》)这两句诗的典故出自魏鱼豢《魏略》:“董遇好学,人来从学,每曰:‘当先读书百遍,而义自见。’从学者云:‘苦难得暇日。’遇曰:‘当以三馀:冬,岁之馀;夜,日之馀;阴雨,时之馀。’”

既然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那就无须讲解了。但为何还要讲呢?原来这“讲”不过是跟读者的一种交流、一种汇报,讲的是自己的体会,也可以说是向读者缴的一份作业罢了,读者不可完全听信的。董仲舒说:“《诗》无达诂,《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这样看来,百回读不是死读,而是要不断琢磨,不断领悟,既要得诗人之用心,也要有自己的体会。元遗山说:“文须字字作,亦要字字读。咀嚼有馀味,百过良未足。”(《与张仲杰郎中论文诗》)他强调“咀嚼”,强调读出“馀味”来,也是经验之谈。

好诗是多义的,是有启发性的,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馀地,让读者参与艺术的再创造。在准确理解写作背景和字词典故的基础上,读者可以有不同的理解。谭献说过:“诗人之用心未必然,而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复堂词录序》)这是深得诗之奥妙的。如果把诗当成数学原理或公式,只能有一种理解,而排斥其他,岂不是把一川活水变成一滩死水了吗!诗歌语言的生机不也就被扼杀了吗!

我还有这样的经验,同一首诗,在不同的年龄读来感悟不同,在不同的境遇中读来,感悟也不同。正如黄庭坚论陶渊明所说:“血气方刚时读此诗如嚼枯木,及绵历世事,知决定无所用智。”(《书陶渊明诗后寄王吉老》)

请读者千万不要把我的赏析文章当成标准答案,你们可以发挥自己的艺术才能,去领悟,去补充,去发挥。将我的解析当成一根线头,牵出你们自己的世界来才好。当然,前提必须是真正读懂。

——《好诗不厌百回读》自序

* 02

作者及图书简介

当代国学大家袁行霈先生是北京出版社“大家小书”丛书的编委,《好诗不厌百回读》是袁行霈先生诗词赏析的小集。本书集合了袁行霈先生对自《诗经》至《纳兰词》,五十首古典名篇的精彩赏析,旨趣高雅,言语亲切,非常切合“大家小书”的意旨。

袁行霈(1936— ),北大中文系教授,中央文史馆馆长、美国人文与科学院外籍院士。

袁行霈先生

* 03

阅读推荐

清雅温婉,自成一家

——读袁行霈先生诗歌鉴赏文章

文丨葛晓音

《好诗不厌百回读》是袁行霈先生多年来所撰写的诗歌鉴赏文章的结集。书中所选诗歌都是知名度最高的唐诗、宋词,以及少量《诗经》、汉魏六朝诗、元曲、清词,前人对这些名篇已有很多评论和鉴赏,因此要写出特色来很难。但这本书体现了袁先生对诗歌的独特感悟,能根据诗歌的不同体裁以及不同内容风格讲出各篇名作的主要特色,在诗意的通达解释中将表现艺术的精微之处以及诗词作者的美学理念清晰地凸显出来,并对某些词语的常用解释提出新的看法。

本书各篇文章在简要地讲清诗歌的时代和创作背景之后,还往往将作品置于诗歌史发展的脉络之中,三言两语点出该作品在诗歌史中的地位和意义。有些名作、名句,还在诗意的分析中进一步发掘其所以精彩的原理。袁先生一向文字通达、简洁、准确,几乎是字斟句酌。这样的鉴赏文章确实体现了“好诗不厌百回读”的艺术魅力,既容易引导一般读者进入诗境,又给予同行研究者颇多启发。在现当代以艺术鉴赏见长的学者名家中,能以其清雅、温婉的风格自成一家。

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袁老师的诗歌艺术研究就驰誉海内外。他继承了林先生的长处,对诗歌艺术有很高的感悟力,同时又能将诗歌文本研究和文学理论研究结合起来,最早从中国古典诗歌的多义性、意境、意象、诗歌的音乐美,以及人格美、自然美等多方面阐发了中国诗歌艺术的内涵。这些方面后来都成为学术界风行于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前期的热点问题。

袁行霈和导师林庚先生

袁老师的每篇论文思考都非常周密详细,几乎做到了题无剩义。例如论《中国古典诗歌的多义性》,指出了双关义、情韵义、象征义、深层义和言外义五种情况,每种都举出诗例,以精彩的分析来支持论点,最后概括出所有这些多义性,是中国古典诗歌含蓄蕴藉的主要成因。

又如意境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讨论文章最多的一个问题,特别是意境的定义,有一段时期十分纠结。袁老师的《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纠正了当时很多人以为“意境”一词创自王国维的误解,上篇先从“意与境的交融”阐明中国古代传统的文艺理论中意境这个范畴如何形成,并指出了意与境交融的三种方式:情随境生,移情入境,体贴物情、物我情融。这三种方式都是从大量诗歌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其次,袁老师又从“意境的深化和开拓”阐明构思和提炼对于意境创造的重要性。再次,袁老师还从“意境的个性化”分析了意境和风格的关系,并指出王国维的“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说违反了创作与欣赏的一般经验。最后,指出意境创新的重要性。

上篇论意境已经涵盖了许多论文的内容,而此文还有下篇,先说明“有无意境不是衡量艺术高低的唯一标尺”,然后分析了“诗人之意境,诗歌之意境,读者之意境”。尤其是从熟稔感、向往感、超越感三方面来分析读者之意境,极有新创。

当时,西方的接受美学还没有风靡国内,这三种感受都是袁老师从自己的阅读经验中得来,可说是独创的接受理论。最后文章还指出了“境生于象而超乎象”的问题。由于囊括了意境这一论题的方方面面,尽管后来关于意境的论文汗牛充栋,但是大多没有超越这篇论文的范围和深度。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讲诗歌美学是古典文学研究的潮流,有些论文虽然讲得满脸是美,却甜得发腻。袁老师讲诗歌美总是从原理着眼,感性和理性结合得恰到好处。

关于人格美和艺术美的关系,就是他较早关注的一个角度。例如他论屈原的人格美,上篇从“独立不迁”“上下求索”“好修为常”三方面抓住屈原人格美的主要特点,下篇以“瑰奇雄伟之美”“绚丽璀璨之美”“流动回旋之美”“微婉隐约之美”四个方面与之对应,讲清了骚型美是屈原美好的人格在艺术上的体现。

与此同时,袁老师很早就注意到哲学思想和诗歌艺术的关系,例如《言意与形神——魏晋玄学中的言意之辨与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研究魏晋玄学对文论的影响,在当时也是富有开创性的。论文追溯了言不尽意论从战国到魏晋时期的发展,从语言和思辨的关系分析了言不尽意论的原理。并探讨了王弼对庄子的得意忘言论的诠释,欧阳建《言尽意论》的论证缺陷。

同时,对某些流行的说法提出不同看法,如认为言尽意和言不尽意只是讨论言辞和意念的关系,不等于认识论,又指出言不尽意和得意忘言是两个不同的命题,言不尽意是从表达方面说,得意忘言是从接收方面说,不可混为一谈,言不尽意论的代表人物是荀粲而不是王弼。

在此基础上,论文进一步探讨了言意之辨对古代文艺理论的影响,从《文赋》、陶渊明,到《文心雕龙》、《诗品》、刘禹锡、《诗式》、司空图、欧阳修、严羽、王渔洋的诗学理论,一一辨析其理论与言意之辨的关系,然后又从言意之辨引申到重神忘形的理论,及其在人物品鉴及绘画、书法理论中的体现,将题目做到了十分完足的程度。

陈贻焮先生曾告诉我,林庚先生很欣赏袁老师的这篇论文。此外,袁老师论述诗与禅、王维诗歌的禅意与画意等论文,在同类题目的研究中也是较早的。由于论点从大量诗歌和文论文本中提炼,论述稳妥精当,这些论文常常被同行引用。正如林先生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序言中所说,袁老师“为学多方,长于分析。每触类而旁通,遂游刃于群艺,尝倡边缘之学;举凡音乐、绘画、宗教、哲学,思维所至,莫不成其论诗之注脚”。打通多种学科之间的联系,最后落实到诗歌艺术之研究,正是学界当下努力的方向,而袁老师早在三十年前就以其研究的实绩开出了新方法的门径。

文字、图片资料来源北京出版集团 大家小

来源:首都新闻出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