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长春五环体育馆的那场相声专场,现场差不多有九千人坐满看台。演出开始前,德云社的副总在网上发了一张观众区的照片,从近处拍到看台,座位上确实没人空着。郭德纲也在演出前公开了票房截图,显示现场所有档次的票都卖完了。有人看了这些图片和数据后提出两个问题:一是为什么郭德
长春五环体育馆的那场相声专场,现场差不多有九千人坐满看台。演出开始前,德云社的副总在网上发了一张观众区的照片,从近处拍到看台,座位上确实没人空着。郭德纲也在演出前公开了票房截图,显示现场所有档次的票都卖完了。有人看了这些图片和数据后提出两个问题:一是为什么郭德纲的专场能吸引这么多人来现场观演;二是既然支持者很多,为何还要频繁晒观众席的照片?
要回答第一个问题,得回头看看德云社这几条路走过来的样子。这个团体花了几十年时间在相声这块领域里打磨和运营。长期的舞台积累和稳定的表演水准,把“德云社”三字变成了一个容易让观众产生信任的标签。有人走进票务页,会因为这个名字就愿意买票。这个品牌效应类似买东西时习惯选熟悉的牌子,观众也会更偏向去看有把握的团队演出。无论是明星主推的专场,还是组合上场的商业演出,乃至小剧场的排练演出,都能吸引一批固定观众。这种市场表现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背后是长期口碑和观众习惯的累积。
再看具体到郭德纲个人。二十年多前他开始在更广泛的舞台上被熟知。那段时间,小剧场的门票常常一票难求,有观众只为听到一次现场表演甚至坐到了舞台边上。郭德纲自己也提过,当时只要有人给他和搭档腾出站脚的地方就好了,能反映出现场听众的热情。这么多年,他的表演在市场上占据了稳定位置,相关演出和作品一直有相当的用户基础。作品质量是原因之一,个人在台上的状态、说话方式和台风是另一个重要因素。很多段子放在郭德纲口中能带动全场大笑,换成别的演员可能就很难引起同样反响。观众缘、外形、舞台感染力等集合在一起,形成了难以复制的个人魅力。
关于创作力的质疑近年来也不少。有评论指出,郭德纲近些年出现新作品的速度没以前快。面对外界这种声音,他在采访中表达过一种希望:如果相声圈里有团体愿意来和德云社比拼,能够激发更强的创作动力,这对整个行业会是好事。实际演出也能看到一种自我调节的做法:即便梁子和基本段子固定,演员在不同城市会加入当地的生活细节,内容并不是完全照搬。南方场次会提到南方人的生活习惯和笑点,像豆腐脑偏甜、小年吃汤圆。北方场次更多落在北方的习俗,例如豆腐脑偏咸、小年吃饺子。出国巡演时又会拿国外的特色做笑料,比如把某些古建筑的颜色用戏谑的方式来讲。同名的节目在不同地方听起来会有新鲜感,老观众来多场也不完全重复。
宣传和曝光是演出票房成功的重要配套。好作品需要被看到,光靠在后台练好段子不够。通过发布演出现场的照片和票房信息,主办方和演员希望把真实的场面展示给更广泛的公众。演出照片能让没到现场的人看到观众的反应,票房截图能给出现场受欢迎程度的直观证据。对抗网络上的误解或者不实批评时,这种图文并茂的公开方式也有它的作用。演员在演前、演中、演后上传观众席的画面,既是向支持者分享现场气氛,也是在向外界说明这场演出的热度不是空穴来风。
现场体验和屏幕上的内容有不同之处。在体育馆里,成千上万的人一起笑的场面是图像和文字难以完全还原的。听众的即时反应、掌声和笑声的传染性,会带来一种集体的情绪体验。很多人在社交平台上看到片段会觉得好笑,但到了现场,气氛的放大作用会使得同样的段子更容易引发连锁反应。演员也会根据现场气氛调整节奏,这种互动让演出更生动。
还要说明一句,演出的持续受欢迎并非只靠过去的名气。保持一支队伍长期运转,需要管理、排练、节目更新和市场运作等多方面同步推进。德云社在节目安排、巡演线路和宣传节奏上都有一套运作方式。观众会因为过往的好感来买票,也会因为新的宣传内容和口碑传播而决定要不要到场。演员把现场情况展示出来,也是把正在进行的运营过程中的一部分向公众说明。
至于为什么有人会觉得经常晒图有点过分,可能是信息频率带来的审美疲劳。但从主办方角度公开现场照片是把一件事实放到阳光下。卖票和表演本身都属于市场行为,用数据和图像说明演出受欢迎,是很直接也很常见的做法。观众看照片会知道自己的选择和其他人的选择是一致的,这也促进了更多人关注未来的场次。
那次长春专场的火爆有多个原因叠加。长期经营形成的品牌信任、演员的舞台表现、节目在不同地方的本地化调整、以及有效的宣传手段,都在这件事上起作用。观众的现场感受和网络传播的结果共同推动了演出的热度。想要把这种热度保持下去,演出方需要在内容、表演和观众互动上不断投入,观众则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决定是否走进剧场。现场的氛围是网络上难以复制的,很多人愿意买票走进体育馆去体验一次真实的集体笑声。
来源:郎郎的综艺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