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十五五"规划一锤定音,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成了各地拼经济的杀手锏。
科技与人才"双向奔赴":多地出招抢人,打工人也能逆袭?
最近,"十五五"规划一锤定音,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成了各地拼经济的杀手锏。
从乌镇峰会的AI岗位爆火,到江苏"水晶工匠"月入过万,再到山东企业靠着高校技术翻身,一场"抢人大战"正悄悄改变普通人的饭碗。
招聘会开进互联网大会,AI工程师成香饽饽
谁能想到,世界互联网大会的展台旁,居然挤满了求职者?
今年乌镇峰会玩出新花样,一边聊元宇宙,一边现场招人。
1100家企业甩出近万个岗位,AI开发、算法工程师成了"顶流",有经验的简历直接被企业HR围堵。
在江苏连云港,水晶产业链的招聘专场更接地气原石采购员月薪开到了1.2万,电商主播靠提成轻松过2万,当地大姐笑着说:
"以前觉得玩水晶是‘不务正业’,现在年轻人靠直播卖货比种地强多了!
"而徐州的老工业区也焕发新生,搞数字文化的大学生创业,政府直接补贴社保,有人开玩笑道:
"原来‘厂妹’变‘码农’,就差一堂编程课。"
产学研联手,车间老师傅遇上高校教授
山东潍坊的工厂里,机械臂能自动识别瑕疵品,背后竟是企业和高校的"联名款"技术。
高密一家机电厂和教授团队鼓捣出的新产品,寿命长了20%,老板乐得逢人就夸:"大学教授下车间,比请咨询公司管用!
"当地政府当起"红娘",把企业难题打包发给高校,连乡镇小厂也能对接985实验室。
有工人调侃:"以前觉得博士都在写论文,现在发现他们还会修机器。
"不过也有人嘀咕:"技术升级了,50岁的钳工会不会被机器人淘汰?"
争议与思考
当各地狂砸补贴抢人才,普通打工人的机会多了,但"35岁门槛"真的消失了吗?
科技狂奔的时代,是人人都有机会翻身,还是跑得慢的注定掉队?
来源:新旺杨家视频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