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云图有声丨阅读经典:当世界陷入荒诞,文学在荒诞里点灯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1-12 18:08 1

摘要:于是,在精神的困顿中,那些相隔百年的文学经典,如同穿越时空的同一束光,为我们点亮心灯:有人在旧礼教的桎梏下率先觉醒,有人跨越山河去寻找“说得上话”的知己;有人以野心冲击阶级的壁垒,也有人如推石上山的西西弗斯,…

当世界陷入荒诞

文学在荒诞里点灯

当世界的规则高喊“你该如此”,个体的命运却常陷入“身不由己”的荒诞。于是,在精神的困顿中,那些相隔百年的文学经典,如同穿越时空的同一束光,为我们点亮心灯:有人在旧礼教的桎梏下率先觉醒,有人跨越山河去寻找“说得上话”的知己;有人以野心冲击阶级的壁垒,也有人如推石上山的西西弗斯,在无效劳作中确认生命的意义。经典从不直接给出答案,却共同揭示了一个真理:世界或许荒诞无理,但人的内心可以点燃灯火。只要我们仍愿追问、仍在前行,荒诞就永远无法吞噬那一点由自我构筑的光明。

PART 01

《狂人日记》

在礼教的裂缝中窥见真相

鲁迅笔下的狂人,是封建礼教铁幕下第一个觉醒的“疯子”。他翻开历史,只见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那些看似温文尔雅的礼教规范,在字里行间化作獠牙与鲜血。狂人的“疯癫”,实则是用极端方式撕开文明社会的伪饰,将封建体系下集体性的压迫与暴力暴露在阳光下。当他说“救救孩子”时,不仅是对未来世代的救赎呼喊,更是对封建循环的彻底否定——在荒诞的土壤中,唯有清醒者的痛苦,能成为刺破麻木、反抗黑暗的微光。

PART 02

《一句顶一万句》

孤独者的精神流放

刘震云用《一句顶一万句》构建了一个“说不着”的世界。杨百顺与牛爱国,两代人跨越时空的漂泊,只为寻找那个“能说得上话”的人。他们的孤独,是存在主义式的孤独:当语言失去沟通的真诚,当关系沦为利益的交换,人便成了荒原上的孤魂。书中那些看似琐碎的对话与错过,实则是对现代人精神困境的精准捕捉——我们拥有无数社交工具,却依然找不到一个能真正理解自己的人。这种孤独不像狂人的“吃人”那样充满外在的暴力压迫,却以更隐蔽的方式侵蚀人的精神,其对个体的消耗同样深刻。

PART 03

《红与黑》

野心家的荒诞悲剧

《红与黑》中的于连・索雷尔,是19世纪法国社会中对抗阶级枷锁的“孤独斗士”。他出身卑微,凭借才华与野心奋力向上,最终成为侯爵秘书并获得贵族称号,却因一封告密信坠入深渊。于连的悲剧,在于他试图用世俗的成功证明自我价值,却始终无法摆脱阶级的枷锁与道德的审判。他的“红”与“黑”,是理想与现实的永恒撕扯,是个人意志与集体规则的激烈碰撞。当他在法庭上拒绝承认“卑贱者冒犯贵族”的指控、主动选择死亡时,他完成了对荒诞阶级社会的最后反抗——以生命为代价,撕破了上层社会的虚伪,捍卫了存在的尊严。

PART 04

《西西弗神话》荐读

在绝望中拥抱荒诞

加缪的《西西弗神话》,将荒诞哲学推向极致。书中的西西弗斯被诸神惩罚,永无止境地推石上山,又在石头滚落时重新开始。这一看似徒劳的劳作,却因加缪的解读而焕发出新的意义:“登上顶峰的斗争本身足以充实人的心灵。”

当西西弗斯清醒地意识到命运的荒诞,却依然选择继续推石时,他便从命运的奴隶,转变为自我意志的掌控者。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反抗,正是加缪所说的“对荒谬的激情”:在本无预设意义的世界里,人无需等待外部赋予价值,而是通过自主的选择与持续的行动,为生命创造出专属的意义。

从狂人的觉醒到于连的坠落,从孤独者的漂泊到西西弗斯的抗争,这些文本共同编织了一张关于存在与荒诞的网。它们告诉我们:世界或许荒诞,但人可以选择不沉默;命运或许无常,但人可以选择不妥协。正如加缪所言:“重要的不是治愈,而是带着病痛活下去。”当世界陷入荒诞,这些书籍便如同灯塔,指引我们在黑暗中守住光——那光,或许微弱,却足以照亮前行的路。

来源:草原古都生活宝典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