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流中招人数逐渐增多,建议:少吃鸡肉鱼肉,多喝5样,增强免疫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1-12 14:13 1

摘要:不少人第一反应是赶紧吃点鸡汤、鱼汤补补。听起来挺有道理,毕竟传统观念里,“鸡鱼补身”好像天经地义。但问题也正出在这里。甲流期间如果还大量摄入高蛋白、高脂肪食物,反而可能加重负担,让免疫系统“忙不过来”。

最近身边咳嗽声此起彼伏,药店排队的队伍一长就是十几米,朋友圈里也时不时冒出几句“中招了,甲流”。说实话,这种熟悉的场景让人有些无奈,却也不意外。

甲型流感进入高发期,确实比往年来得更早一些,而且传播力一点不输给一些大名字的病毒。

很多人以为只有冬天才会流感泛滥,其实气温忽冷忽热的秋冬交接期,才是病毒最喜欢的“温床”。空气干燥、昼夜温差大,稍不注意就可能中招。

尤其是孩子和老人,免疫力原本就偏低,再加上学校、地铁这些人多密集的环境,病毒说来就来。

不少人第一反应是赶紧吃点鸡汤、鱼汤补补。听起来挺有道理,毕竟传统观念里,“鸡鱼补身”好像天经地义。但问题也正出在这里。甲流期间如果还大量摄入高蛋白、高脂肪食物,反而可能加重负担,让免疫系统“忙不过来”。

先说鸡肉和鱼肉。平时吃当然没问题,但在病毒感染的高峰期,大量摄入动物性蛋白会刺激体内产生更多炎症因子,尤其是对那些本就身体发热、喉咙痛的人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这并不是说鸡肉鱼肉就是坏东西,而是在特定时期,要学会调整饮食重心。增强免疫,不是靠猛吃补品,而是靠维持身体的平衡和修复能力。尤其在甲流流行期间,饮食策略就显得格外关键了。

相比之下,多喝五样东西可能更靠谱些。别小看“喝”这件事,它是人体最基本的代谢支持之一。水分摄入足够,病毒才更难在体内“安营扎寨”。而且,选择对的饮品,还能起到舒缓症状、提升免疫的作用。

第一样当然是温水。听起来很普通,却是最不能忽视的。每天充足饮水可以帮助黏膜保持湿润,增强呼吸道防御屏障。尤其是在干燥季节,嗓子一干,病毒就容易“趁虚而入”。而温水比凉水更温和,不会刺激胃肠,也能促进血液循环。

第二样是淡盐水。很多人感冒后会有咽喉痛、咳嗽等不适,其实轻轻地漱漱口、喝几口淡盐水,能起到缓解作用。盐水对口腔和咽喉有一定的消毒效果,还能帮助清除部分病毒附着物。当然别喝太咸,否则适得其反。

第三种是生姜红糖水。这是很多人小时候的“家传秘方”,虽然不能治病,但确实有一定的辅助作用。生姜有发汗祛寒的作用,红糖则能补充能量。尤其是刚感到寒意、鼻塞的时候,喝上一杯热腾腾的姜汤,能让身体暖起来,抵抗力也“跟着上线”。

第四样是绿豆汤。听起来有点反直觉吧?绿豆不是清热解毒的吗?没错,正因为甲流一旦发热,体内容易积热,绿豆汤的清热效果可以在不伤正气的前提下,帮助身体降温、缓解内热。不过一定要适量,体虚怕冷者不宜多喝。

第五种则是枸杞决明子茶。这是现代人容易忽略的“隐形利器”。枸杞富含多种抗氧化物质,能支持免疫细胞活性,而决明子则有助于清肝明目、调理内火。两者合用,不仅不上火,还能让身体在应对病毒时少些“内讧”。

当然了,不是说只喝这五样就能“百毒不侵”,但它们在甲流高发期间,确实比鸡鱼汤更适合用作日常调养。重在润物细无声,支持身体自己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免疫战”。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人一感冒就发高烧、浑身疼,而有些人只是嗓子痒几天。背后的区别往往是免疫系统的反应方式,并不完全由病毒强弱决定。饮食、作息、情绪、运动,这些“非药物因素”才是免疫系统的“编程语言”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个常见误区。很多人一感冒就“断糖断肉”,甚至连水果都不敢吃,担心“上火”。这其实是典型的饮食误区。适量摄入天然糖分和优质脂肪反而能为免疫系统提供必须的能量。关键是“适量”而非“禁绝”。

还有人觉得“扛一扛就过去了”,不愿休息。这种“硬抗哲学”有时反而容易拖成更严重的症状。病毒感染之所以难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不给身体足够的修复时间。多喝、多歇、不折腾,让免疫系统专心对敌,才是正道。

当然,除了饮食,还有一个经常被忽略但至关重要的因素——情绪。长期焦虑、紧张会显著抑制免疫功能

研究表明,压力激素如皮质醇的升高,会降低免疫细胞的活性,让病毒“乘虚而入”。所以,保持心情稳定,也是养护免疫的一种方式。

别小看这些不起眼的生活细节。甲流不是猛虎,但也不可轻视。它不会挑人,但会挑状态。如果身体“地基”打得牢,病毒来了也只能绕道而行。反过来,若免疫力已摇摇欲坠,再多的补品也难挽狂澜。

今年的甲流流行节奏快、传播广,已经有不少机构发出预警。国家流感中心数据显示,近期甲型流感阳性率持续上升,儿童发热病人尤其多。这个时候,比起盲目囤药,更需要我们日常生活中“动起来”。

多喝水、少吃鸡鱼,听起来平平无奇,却是普通人最实用的自我保护策略。它没有副作用,也没有门槛,你只需要愿意相信生活的节奏,而不是病急乱投医。

不是说不吃鸡鱼就不会得病,而是说,在病毒横行的时节,我们可以用更温和、更适合的方式去帮身体撑起一道“防火墙”。这不是什么玄学,而是生活中一点一滴的积累。

最终,决定我们是否中招的,往往不是病毒,而是我们能否在它来临前把身体准备好。不是靠药,而是靠我们日复一日的生活方式和身体习惯。

参考资料:
[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5年全国流感监测周报(第44周)[R]. 中国疾控中心网站, 2025.
[2]李兰娟. 流感的流行病学与防治策略[J]. 中华医学杂志, 2024,104(20):1578-1582.
[3]王雪, 张洁. 饮食结构与上呼吸道感染关联性研究综述[J]. 中国公共卫生, 2023,39(6):854-858.

来源:任医师讲科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