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以为去年那一波甲流已经够猛了,谁想到今年的“苗头”来得更早、传播更快、症状更重。不少医院的发热门诊已经排起长队,感冒药、退烧药又一次成了“家庭必备”。
不怕一万,就怕“甲流”又来翻一番。
本以为去年那一波甲流已经够猛了,谁想到今年的“苗头”来得更早、传播更快、症状更重。不少医院的发热门诊已经排起长队,感冒药、退烧药又一次成了“家庭必备”。
难道这又是一场“熟悉的噩梦”?有专家警告:今年的甲流可能比去年更“狡猾”,更容易攻击免疫力低下的人,尤其是中老年群体、慢性病患者,一旦中招,后果不容小觑。
“感冒”只是表面,真正可怕的是甲流背后那双看不见的手:它像“催命符”一样,能迅速诱发肺炎、心肌炎,甚至诱发脑炎、休克,一旦错过黄金处置时间,可能连抢救机会都没有。
可怕的是,症状初期跟普通感冒几乎一模一样,发烧、咳嗽、乏力,稍一大意就贻误了时机。一位67岁的糖尿病患者,因“拖了两天没当回事”,最终进了ICU。
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这个冬天真实且越来越多的案例警示我们:甲流不是感冒,是一场免疫力的较量。而我们能做的,绝不是等着病毒上门,而是主动出击,提前打好“免疫盾牌”。
面对这波来势汹汹的甲流潮,我们普通人该怎么办?答案其实很简单,牢记“3要做2多吃”,顺着身体的节奏,调动自身免疫防线,守住健康的“最后一道门槛”。
第一要做:及时接种疫苗。别以为“打疫苗没用”,甲流疫苗每年都在更新。它像“防火墙”,虽然不能百分百防住病毒,但能大大降低重症率和住院率。
尤其是60岁以上人群、孩子、孕妇、慢性病患者,更是重点推荐。研究显示,接种流感疫苗能降低60%以上的重症风险,这不是玄学,而是实打实的数据支撑。
第二要做:规范佩戴口罩。别以为口罩只是“新冠专属”,其实对甲流同样有效。飞沫传播,是甲流最主要的传播方式。冬季气温低、空气干燥,病毒更容易在空气中存活。
公交车、菜市场、医院、电梯这些“病毒密集区”,口罩就是你的“护身符”。尤其家里有孩子或老人,更要形成“出门戴、回家洗”的习惯。
第三要做: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很多人不理解,作息和免疫力有啥关系?免疫细胞在夜间11点到凌晨2点最活跃,如果这时候你还在刷手机、打麻将,等于让身体的“防御兵”停工。熬夜不仅让免疫系统“断电”,还会扰乱内分泌、加重慢病、诱发炎症,给病毒可乘之机。
除了“3要做”,还有“2多吃”也很关键。
第一多吃:富含维C的蔬果。橙子、柠檬、西红柿、猕猴桃,这些食物不是“吃着解馋”,而是“吃着养兵”。维生素C能促进白细胞活动,提高抗病毒能力。每天坚持吃一两个水果,或者将柠檬泡水当茶喝,不仅润喉清肺,还能悄悄增强抗病力。
第二多吃:高蛋白食物。别再认为“肉吃多了上火”,其实蛋白质才是免疫力的“原材料”。鸡蛋、牛奶、豆腐、鱼肉,都是优质蛋白来源。尤其是中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身体蛋白合成能力下降,更需要“靠吃”来补上这块短板。吃得对,免疫系统才能有“子弹”可打。
但这还远远不够。
甲流的可怕之处在于它“来得快、变得快、走得慢”。病毒一旦侵入,免疫系统不是“上来就能打赢”,而是要靠长期的积累和调理。尤其是那些有“三高”、糖尿病、肺病等基础病的中老年人,病毒入侵后往往会“火上浇油”,引起病情失控。
很多人忽视一个关键:心理状态也是免疫力的“隐形调节器”。焦虑、恐惧、情绪压抑,会刺激交感神经,使得免疫功能下降。而保持心情愉快、情绪稳定,就像给身体打一剂“天然疫苗”。不光是吃好睡好,也要“想开点、笑一笑”,这不是鸡汤,是科学。
临床上曾收治过一位72岁的女性患者,患有慢性支气管炎。家里孩子得了甲流,她坚持照顾,却没做好防护。起初只是低烧咳嗽,拖了三天后来呼吸困难被送入医院,查出病毒诱发肺部感染。
所幸抢救及时脱离危险,但医生坦言:“如果再晚12小时,她可能就挺不过来。”这个案例告诉我们,甲流不是年轻人的专属,也不是小病小痛,它会精准攻击免疫力薄弱者,毫不留情。
中医讲“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其实说得就是“免疫力”。秋冬交替,本就是阳气收敛、寒湿袭体的阶段,体内正气稍弱,病毒就能乘虚而入。适当艾灸足三里、推拿背部膀胱经、泡脚驱寒,都是简单可操作的中医调理方式。虽不替代治疗,但能起到“扶正祛邪”的作用。
别等病毒来了才想起防护,别等病倒了才想起调养。预防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生活态度。
今年的甲流,不只是“来得早”,还“更容易反复”。很多人刚好一周,没多久又中招,反反复复,不仅拖垮身体,还容易引发并发症。一项研究显示,甲流感染后2周内,心脑血管事件风险上升2倍,这对老人来说,简直是“定时炸弹”。
所以说,3要做2多吃,不是口号,而是今年冬天最实用的“护身口诀”。它看似简单,却包含了西医的免疫机制、中医的调养智慧、生活习惯的力量,三者合一,才是真正的“防病于未然”。
别再等“发烧了”才想起来“早知道”。现在就开始,把“吃、睡、动、情绪、预防”都安排好,这个冬天,身体才不会“打败仗”。
参考文献:
[1]王晓红,刘秋云,张燕.流感病毒感染的临床特点与防控策略[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22,43(4):520-524.DOI:10.3760/cma.j.cn112338-20220308-00236.
[2]张雷,王雪.维生素C与免疫力关系的研究进展[J].营养学报,2020,42(6):627-631.
声明:“非诊疗建议,如有不适请就医”。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所有图片均来源于网络,旨在科普健康生活,无低俗等不良引导,涉及人物侵权、图片版权、事件部分存疑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会第一时间修改或删除内容!
来源:马医师健康小助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