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电商“旗舰店”正在透支消费者的信任。“旗舰店”不再等于“官方直营”,反而成了一种可以被随意授权、贴牌的“牌照”。消费者因此陷入了“迷魂阵”:他们要面对品控差异、命名混乱,甚至官方失联的问题。
电商“旗舰店”正在透支消费者的信任。“旗舰店”不再等于“官方直营”,反而成了一种可以被随意授权、贴牌的“牌照”。消费者因此陷入了“迷魂阵”:他们要面对品控差异、命名混乱,甚至官方失联的问题。
“双十一”期间,通过一起美津浓冲锋衣的消费投诉,新黄河调查发现电商平台“旗舰店”背后,授权乱象和监管问题突出。
旗舰店售卖“陈年旧货”?消费者买到两年前旧吊牌
近日,济南消费者邢先生在一个名为“美津浓户外配件旗舰店”的直播间花费374元购买了一件冲锋衣。直播间里,“品牌认证”标识与“假一赔千”的承诺,让他对商品很信任。
但收到的实物却令他失望:多处线头、背部污点,做工粗糙。
邢先生遭遇美津浓服装质量问题并非孤例。在黑猫投诉等平台上,还有消费者对美津浓提出了更严重的指控。
有人提到了“真假混发”。2024年8月,一名消费者投诉称,其在“美津浓上海盛在服饰有限公司运动户外专卖店”购买的冲锋衣,因尺码不适换货后,收到的第二件商品却是“假货劣质货”。该消费者认为商家存在“真假混发”行为,要求“假一赔三”,但投诉平台最终因未获商家有效回复,只能自动关闭投诉。
大量投诉集中在品控问题上。在多个平台的所谓美津浓“旗舰店”中,消费者遇到的问题很多:有冲锋衣“穿了不到一星期就出现腋下开胶20厘米”;有运动鞋“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内出现开胶破裂”;有防晒衣“衣领的里侧出现起泡现象”;还有冲锋衣“穿着15天袖口处已经磨坏”。
虚假宣传和货不对板也很常见。有消费者被客服承诺“透气透湿值都有一万”,收货后却发现“和一件雨衣一样,毫无透气”;还有消费者购买同款不同色,收到的两件衣服“拉链不一样,做工走线不一样”,被客服用“新旧款”搪塞。
最严重的是“货不对板”。有消费者告诉新黄河记者,在某电商平台“旗舰店”购买的美津浓冲锋衣,收到的却是“没有商标、没有吊牌”的“三无”产品。该消费者表示,维权五天后,商家在聊天中“承认自己知假售假”。
“贴牌”迷局:官网查无此品类,运营方混乱
更让邢先生困惑的是商品的身份标识。这件在2025年售出的“新款”冲锋衣,用的是黑色吊牌。当他试图验真时,防伪链条将他引向一个名为“美津浓官网户外”的第三方公众号。该公众号认证主体为“上海名飞品牌发展有限公司”,并跳转至由商业公司“南京海略防伪技术有限公司”运营的“www.china3-15.com”网站。
这种疑似“非官方”的吊牌与防伪路径,让邢先生的疑虑更深了。
记者调查发现,目前美津浓在线下门店及天猫官方旗舰店销售的产品,普遍使用蓝色吊牌。其联系主体为“上海美锦体育有限公司”,该公司自2019年起获得美津浓在中国市场的核心销售与本土化开发权。这被消费者普遍认为是“官方正品”的标识。
但邢先生收到的这件“旗舰店”商品,不仅用的是身份存疑的“黑标”,在设计上还是美津浓官网在2023年12月18日就已宣布“升级停用”的旧版。在美津浓官网的吊牌升级公告中,展示的新版黑色吊牌,其布局和设计也与邢先生收到的旧版吊牌截然不同。
这意味着,消费者在2025年的所谓“旗舰店”里,买到的既不是天猫同款的“蓝标”正品,也不是品牌方官宣升级后的“新黑标”产品,而是一件身份不明、吊牌过时近两年的“陈年旧货”。
早在2024年,关于美津浓“蓝标”(官方正品)与“黑标”(授权贴牌)的讨论早已在消费社区出现。多位消费者及业内人士透露,“蓝标”是美津浓官方渠道的主力产品,“黑标”则是户外系列,其背后另有运营商。
当时就有人发现,该户外系列如冲锋衣等,在美津浓日本官网根本不存在。“就是贴牌,品牌方每生产一件要给3—5个点的标费,面料也是通货面料,毫无科技可言。这类模式杀鸡取卵,最终收割低端市场。”一名自称业内人士的网友分析。这种模式被消费者称为运动品牌界的“南极人”。
消费者的质疑,在美津浓(中国)官网上能找到部分印证。新黄河记者登录美津浓(中国)官网,发现在其官方公示的产品品类中,仅包含“跑步”“足球”“高尔夫”“游泳”“网球”等,并没有“户外”或“冲锋衣”这一品类。同时,官网公示的“天猫旗舰店”和“京东旗舰店”链接,也仅指向“美津浓官方旗舰店”“美津浓游泳用品旗舰店”和“美津浓高尔夫旗舰店”,均不涉及在其他电商平台上热卖的“户外系列”。这似乎也佐证了“贴牌”运营的说法:品牌主体系(上海美津浓)并不直接参与该系列产品的销售。
而这个“黑标”户外系列的运营方,即邢先生扫码进入的公众号主体“上海名飞”也显得混乱。在该公众号“Mizuno美津浓官方户外”的页面上,一处品牌宣传语出现拼写错误,将“Mizuno”错拼为“Mizno”。该公众号曾发布“合作加盟”广告,联系方式为一个QQ邮箱。记者以加盟商身份联系对方后,对方表示“现在不加盟了”。就消费者投诉的旧吊牌、商品质量等问题,对方则未回应。
维权为何无门?品牌方“失联”,平台审核成空谈
造成维权难的第一个现状,是品牌方的官方渠道处于“消失”状态。
为核实授权情况,11月8日至今,记者在不同时段轮流拨打上海美津浓有限公司官网公示的两个座机号码,以及“蓝标”正品吊牌上的官方电话,三部电话均无法接通。消费者面对品控、吊牌、防伪系统的三重疑问,同样找不到任何官方渠道进行求证,这让“旗舰店”的信任背书成了空谈。截至发稿,记者发送至美津浓官方邮箱的采访提纲亦未获回复。
在品牌方“失联”的同时,平台审核机制也未能守住关口。
邢先生对商品提出异议后,商家向平台提交了盖有“上海美津浓有限公司”公章的授权书,证明其运营主体“上海盛在服饰有限公司”获授权经营。这让邢先生的维权陷入了无路可走。
多位业内人士指出,平台对“旗舰店”的审核,多是审核授权书等纸面材料。但对授权链条的真实性、商品品控与官方渠道是否一致(即“贴牌”与“直营”的区别),平台没有主动进行监管。
当消费者提供了品控、吊牌、防伪等证据后,平台的判罚大多还是“退货退款”。这降低了不良商家的违规成本,也让品牌方得以“隐身”在授权链条后,逃避品控责任。
“旗舰店”的泛滥,也和平台宽松的入驻标准有关。记者查阅电商平台《招商标准及入驻规范》发现,平台对“旗舰店”的入驻要求,是提供“自有品牌”或“独占授权品牌”的资质文件。这意味着,只要有一份纸面“独占授权”,任何第三方都能开“旗舰店”。但这和消费者理解的“品牌直营”的“官方旗舰店”不是一回事。甄别“法律真货”和“官方正品”的责任,最后还是落到了消费者自己头上。(新黄河调查组出品)
来源:景似幻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