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凉透了”的黑莓,每年悄悄躺赚百亿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1-12 18:03 1

摘要:其实这位“移动社交先驱”根本没有退场,它只是剥离了手机业务,在企业服务器、汽车中控台和各国机密通讯网络里,闷声赚着比当年卖手机更稳的钱,年入百亿。

今天智能手机横扫天下,但总有些功能机会成为时代的印记,比如黑莓。

黑莓手机的黄金时代,是华尔街的标配,也是商务精英圈层的身份图腾,更是总统指定御用的商务专机。

但在触屏手机浪潮袭来时,黑莓在全键盘和小屏幕逐渐褪去光环后,似乎就淡出了公众视野。

不少人觉得,它早成了“时代的眼泪”,毕竟连二手市场都难觅其踪迹。

其实这位“移动社交先驱”根本没有退场,它只是剥离了手机业务,在企业服务器、汽车中控台和各国机密通讯网络里,闷声赚着比当年卖手机更稳的钱,年入百亿。

曾经的黑莓可不是普通的手机,它是“商务机皇”,是一个时代的身份符号,是“战略物资”。

它的崛起源于美国“9・11 事件”,

2001年9月11日上午,两架被劫持的客机撞向世贸中心双子塔,街道被黑烟吞没,警车和救护车的鸣笛声撕裂天际,全城通讯网络几乎彻底瘫痪。

但就在这种情况下,困在世贸中心的幸存者竟能先联系到外界,让救援人员实时获取双子塔内部信息,当时的美国副总统也能快速接收灾难现场的无线电邮并发出指令,原因都是他们使用的是黑莓手机。

国会后来在“9・11 事件”休会期间,给每位议员配发了一部黑莓手机作为“战略物资”,连总统奥巴马都指定要配黑莓。

官方“带货”引爆口碑,黑莓站稳市场核心在于精准适配商务政务的硬核产品力:军工级加密芯片、超强的通信功能、10秒内无线推企业邮件,再配以全键盘商务设计,成功让黑莓打入政府、华尔街金融、律所等商务场景。

此后的7年,黑莓在商务市场一路高歌猛进,用户规模也随之进入跨越式增长,2004年,用户突破100万,标志着其产品已获得市场的广泛接纳;仅三年后,这一数字便飙升至1000万,实现了用户规模数十倍的增长。

巅峰时期,黑莓在核心市场表现强劲,不仅以48%的份额稳固美国市场地位,更在全球拿下了20%的份额,成为了高端商务人士的“身份象征”。

然而,黑莓在触屏手机席卷而来时,错失转型的良机,导致其丢失了手机市场。

2007年,iPhone通过iTunes生态和App Store重新定义了手机的娱乐属性,安卓也紧随其后,用免费系统和开放生态强占市场,慢慢地,全世界都在划屏幕。

黑莓管理层则认为企业用户更关注效率而非娱乐;其联合创始人拉扎里迪斯在2007年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时称:“iPhone 是一款不错的音乐播放器,但商务人士不会用它处理邮件。”。

因黑莓低估了触屏交互和应用生态对消费者的吸引力,最终错失2007-2009年的黄金转型期。

当2008年iPhone3G和Android系统相继登场时,黑莓的市场份额开始慢慢下滑,2011年,黑莓手机全球份额暴跌至8%;2013年亏损超10亿美元。

曾经风光无限的黑莓,于2016年跌落神坛,不仅彻底关闭手机生产线,还将品牌授权给其它厂商。

黑莓手机业务的落幕,曾被称作其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挫折。然而“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正是在告别单一手机业务后,成功开启了多元化业务布局的“第二春”。

根据黑莓2024年财报,其总营收达79亿美元,其中企业软件与安全服务贡献了73%,远超手机时代的峰值。

这位“时代的眼泪”不仅从来未凉,反而活得更滋润了。

原来剥离手机后,黑莓骨子里的“加密通信”基因从未消失,它将手机时代的加密技术,升级成覆盖云、管、端的“全栈安全方案”:

为加拿大政府搭建“机密通讯网”,确保内阁文件传输“连黑客攻击痕迹都留不下”;也为摩根大通设计“金融数据防火墙”,拦截过97%的网络钓鱼攻击;就连北约都把其“黑莓安全认证”列进“推荐安全方案清单”。

黑莓不仅在筑牢安全盾牌的同时,还在车载领域杀出血路。

其2010年收购的QNX实时操作系统,把它从手机赛道彻底切入车载领域:宝马iDrive的车机交互、奔驰MBUX的信息娱乐系统,底层均由QNX支撑;而特斯拉早期Autopilot的传感器数据处理模块,也是依赖QNX的“毫秒级响应”。

根据电子工程世界等媒体的报道,黑莓于2024年10月16日宣布,目前全球已有超过2.55 亿辆汽车搭载QNX软件,较2023年增加2000万辆。

此外,黑莓还紧握着一把“专利刀”,据黑莓官网披露,其手握4万多项通信与安全专利,其中1.2万项涉及车联网,从V2X车路协同通信协议,到自动驾驶数据加密标准,全是智能汽车的“必经之路”。

颠覆一个行业的可能是技术,也有可能是换道超车“卖铲子”,黑莓再次证明,卖铲子永远比淘金更赚钱。

当苹果、安卓在手机终端“淘金”时,黑莓转身去企业级市场卖“安全防护屏障”;当车企疯抢自动驾驶蛋糕时,它靠QNX和专利在底层“收过路费”。

正是这种“不追风口,只守技术护城河”的策略,让它彻底避开了终端市场的血腥竞争。

现在的黑莓,不仅是政商大佬背后的“安全顾问”,也是车企绕不开的“技术关卡”,更是智能时代的“隐形巨头”。

不得不说,有些巨头从未退场,只是换了个地方,继续定义规则。

参考资料:

轩辕商业评论《离了它,全球2.55亿辆汽车都得趴窝》

财才说《黑莓大败局:曾经和苹果手机分庭抗礼,为何如今销声匿迹?》

科技狐《10年前的黑莓手机杀回来了?只要 2100 元...》

作者|荷依

编辑|一乙木

来源:柴叔带你看电影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