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没人想到严蓬会走得这么急。七天前他还在评论区里劝网友早点睡,别熬夜刷片。现在点开他的主页,只剩下一排蜡烛表情。刘慈欣凌晨两点转发确认:电子骑士真的走了。那一瞬,很多影迷才意识到,原来那个一直站在片子背后、替我们提前排雷的人,也会倒下。
11月9号夜里,一条微博把科幻圈直接炸醒:最懂中国科幻电影的那个人,心脏停跳,账号永远停在11月2号的最后一条回复。
没人想到严蓬会走得这么急。七天前他还在评论区里劝网友早点睡,别熬夜刷片。现在点开他的主页,只剩下一排蜡烛表情。刘慈欣凌晨两点转发确认:电子骑士真的走了。那一瞬,很多影迷才意识到,原来那个一直站在片子背后、替我们提前排雷的人,也会倒下。
亲友后来补了一句:他心脏早就有旧账,最近又帮一部明年上映的国产科幻做剧本顾问,通宵改稿是常态。医生提醒过,他把药带在身上,照样熬夜。很多人听完只有一句话:原来影评人也会拼到猝死。
圈里开始复盘他最后的日子。10月30号,他还在看粗剪版,给导演写了三页纸的修改意见,密密麻麻标出科学漏洞。11月1号,他抽空去北影节评委培训,坐在最后一排,没人看出他脸色发白。2号晚上,他回完最后一条粉丝留言:这片子放心看,我替你把过关。那天他其实胸口已经闷得慌,只是没提。
他走了,片单还在。那部他当顾问的电影已经杀青,制片方说会在片尾留名字,可观众再也听不到他散场后的彩蛋解析。过去十年,他写了两百多万字的影评,把《流浪地球》从一篇千字短文奶成全民话题,也提前三年预警过某部太空爱情片的逻辑塌方。很多人因为他的避雷贴省了一张票钱,却第一次发现,省下的几十块原来是用他的命换来的。
更多人开始翻他旧文。2019年他就写过:中国科幻最缺的不是钱,是愿意死磕科学的影评人。那时没人当回事,现在回头读,像遗言。他早就清楚,心脏出问题是高概率事件,可他还是选择把每场点映、每份剧本都看完。因为他说过,只要多一个人因为看了他的文章走进影院,国产科幻就多一个观众,市场就能再活一天。
他的书架上,一半医学一半天文。好友去帮他收拾,发现抽屉里摞着五本病历,最新一页写着:建议立即住院。旁边却压着一份未完成的策划案,标题是《2030中国科幻片单》。有人把照片发到群里,整个群沉默半小时。那一刻,大家才真正明白,他一直在跟时间赛跑,输的只是身体,不是热情。
事件出来后,各个影视公司群都在转发同一张截图:熬夜表。表上列着常见岗位的平均入睡时间,影评人排在第二,凌晨两点半。很多人第一次意识到,原来看电影也能看死人。有人留言:以后再也不催更了,宁愿等三天,也不想看谁突然停更。点赞瞬间破万。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连夜起草倡议书,准备把每年的11月10号定为科幻科普工作者健康日。文件还没盖章,转发已经破圈。有人说这是形式主义,可更多人觉得,至少能让外界知道,写字的人也会累,也会病,也需要关机。严蓬的微博评论区现在成了树洞,凌晨三点还有人打卡:今天按时睡觉,替你活到首映。
他的最后一条微博停在11月2号23:47:先去睡,明天聊。现在下面每天新增几千条晚安。有人把这句话截成手机壁纸,提醒自己到点就关屏。那张图被转发了十万次,评论区出奇一致:今天早睡,就是对他最大的致敬。
可现实依旧骨感。第二天,另一部科幻网剧发布海报,配文:今晚见。评论区瞬间被冲:能不能换个时间,别再半夜造势。官博秒删,改到下午。有人截图保存,说第一次见甲方让步,原来死亡也能改变行业节奏。可大家心里明白,这种让步大概率只维持一周,等新片上线,熬夜通告照样飞。
严蓬的追悼会还没定日期,群里已经在讨论怎么纪念。有人提议做一本电子版合集,把他所有影评重新校对,免费放出;有人说干脆成立一个基金,专门给独立影评人买体检卡。讨论来讨论去,最后大家发现,最实在的纪念是听话:早点睡,少熬夜,把看片时间挪到白天。听起来像鸡汤,却是他能收到的唯一回礼。
现在打开购票软件,科幻专区还在轮播那部他参与的电影,预告片里闪过一行字:科学顾问 严蓬。名字很小,却足够让老影迷眼眶一热。片方说上映时会留三秒静帧,不配乐,全场熄灯。很多人已经决定,首映那天不买爆米花,就坐满全场,把这三秒当成给他的彩蛋。
你我都不是影评人,只是普通观众,能做的事看起来很少:到点睡觉,少熬一夜,多买一张国产科幻的票。可如果每个人都做到,银幕上的飞船就能飞得更远,屏幕外的他也算没白熬。今晚11点,锁屏,关机,把剩下的故事留给明天。这是对严蓬最朴素的告别,也是对自己最诚实的善待。
来源:青涩书签0eel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