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 月 3 号上午 10 点,上海静安寺写字楼里,白领赵倩刷到“上海市场监管”推送:西贝某门店 3 批预制菜原料标签被当场改期,最长的一袋“莜面鱼鱼”已经过期 7 天。
“西贝这回,把中产最后一点体面也摔碎了。
”
1 月 3 号上午 10 点,上海静安寺写字楼里,白领赵倩刷到“上海市场监管”推送:西贝某门店 3 批预制菜原料标签被当场改期,最长的一袋“莜面鱼鱼”已经过期 7 天。
她盯着屏幕愣了两秒,直接把还没拆封的西贝外卖扔进垃圾桶——那盒 68 元的“牛大骨”上周刚涨过价。
股价比她的反应更快:午盘收盘跌 7.2%,市值蒸发 18 亿。
资本市场用真金白银给“高端人设”补了一刀。
这不是西贝第一次翻车,却是摔得最响的一次。
因为这次踩中的,是中产餐桌的三条红线:标签造假=知情权被剥夺,过期原料=安全底线被击穿,68 元预制菜=花了现炒的钱买到快餐的芯。
三条红线同时亮灯,再忠诚的“莜面信徒”也掀桌。
很多人把锅甩给“预制菜”。
错了。
预制菜只是道具,真正让中产破防的,是“价值错配”——花了 300 元想买个“妈妈味道”,结果端上来的是 30 元中央厨房味,中间 270 元买的“安心滤镜”被一键打回出厂设置。
就像你花爱马仕的钱买到一只贴牌帆布袋,袋子上还印着“Made in 义乌”,谁能不炸?
西贝也想过自救。2 月推出“透明厨房 2.0”,20 家门店装 24 小时直播摄像头,APP 里随时点开就能看到大厨掂勺。
看似诚意满满,却被网友扒出“直播死角”:摄像头照不到原料拆袋区,过期莜面鱼鱼正是在这个盲区里“改头换面”。
透明了个寂寞,反而坐实了“可以给你看的地方都干净,不能看的地方才刺激”。
价格刀法更狠。
招牌牛大骨直降 40%,降到 98 元一份,结果老客没回来,新客也不买单——大家一算账:原料 7 块、调料 3 块、包装 2 块,卖 98,毛利还是 80%。
降价降了个“寂寞”,只证明过去 168 元有多暴利。
中产不怕贵,怕的是被当韭菜还骗说是有机麦苗。
最致命的一击来自高层换血。3 月 6 号,创始人贾国龙突然宣布“退居二线”,麦当劳中国前副总裁张家茵接任 CEO。
内部邮件流出:未来一年砍掉 30% 预制 SKU,重点做“现制现售”。
翻译成人话:西贝终于承认“高端预制菜”故事讲不下去了,要回头学麦当劳——标准化可以,但得真现做。
可惜,信任是瓷器,裂了缝,再贵的金缮也遮不住。
数据更扎心。
美团研究院 3 月报告:“拒绝预制菜”关键词搜索量同比暴涨 430%,九毛九、外婆家顺势打出“门店现制”招牌,当月客流环比涨 25%。
而西贝的“品牌喜爱度”已经跌出餐饮 Top50,排在“真功夫”后面。
中产不是没给机会,是他们把机会给了更诚实的对手。
中国消费者协会专家一句话点破:中产要的不是“没有预制”,而是“把预制说清楚”。
知情权、选择权、公平交易权,法律上早写明白,餐饮界却装傻二十年。
西贝只是替整个行业踩了雷——用高价把预制菜包装成“妈妈手作”,相当于把方便面卖成米其林,翻车是迟早。
那预制菜还有未来吗?
有,但得先脱下“高端”外套,回到它该去的地方:快捷、平价、标准化。
就像机场 58 元的“真功夫”套餐,没人指望它现炒,也就没人骂。
预期管理到位,预制菜也能吃得心甘情愿。
至于西贝,故事还没完。
张家茵手里最后一张牌是“现制快餐化”:把厨房搬到前台,明档现擀莜面、现烤羊排,用麦当劳的效率做“妈妈味道”。
成不成不知道,但至少方向对了——把 270 元的“安心溢价”拆成 27 元的“看得见的劳动”,中产愿意为“手工”付 10% 溢价,却不会再为“滤镜”付 1000%。
写到这里,赵倩又打开外卖 APP,西贝门店图标还在,评分已从 4.8 掉到 4.2。她划了两下,最终点进隔壁新开的“现制莜面作坊”,同样的牛大骨标价 58 元,页面用红字标注:拒绝预制菜,擀面师傅工资 8000/月,欢迎拍照监督。
她下了单,顺手留言:“师傅,擀细点,我嘴挑。
”
这一次,她没再担心标签造假——因为门店只有 20 平米,厨房就在收银台后面,连擀面杖都看得见。
来源:豁达青山Seg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