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内新锐耳机厂牌Faith Acoustics推出了自家首款有线耳机E1000,售价26800元,采用最经典的“单动圈”结构。
国内新锐耳机厂牌Faith Acoustics推出了自家首款有线耳机E1000,售价26800元,采用最经典的“单动圈”结构。
据悉,幕后开发人员,其中一位长期从事线材设计,另一位则长期从事扬声器单元开发。双方施展各自的强项,贡献了在现有技术下,业内所能给出的可能是“小腔体单动圈有线耳塞”的最高音质解决方案。
E1000先天就带有些实验性质,有点像摇滚乐中的Experimental。
去年首次亮相,我见它被随性地搁在某个展台,腔体连着一条巨夸张的,手指粗的,与之形象格格不入的沉重线材。我稍微花了点时间,把它塞入耳道,随后播放自己当时在展会上反复循环的一首ACG。
霎时间,我感到一种此生从未有过的“震彻心扉的音箱感”。浩瀚的声场,犹如飘荡在太空中的梦幻,超透明,迷人的细节音色,非常稳健的声底。
由于怕听哭,损伤我这社恐的脸面,我不得不强忍着内心的激动,口中不断“呃、呃、呃”感叹,以此排泄过度的兴奋之情。
事后我就想,它莫非是小耳塞的终极答案?因为结像效果实在是太好,太“箱子味”。
但是后来,好像HIFI圈内都知道,就是由于这条线过重,又过于昂贵。所以,思来想去,厂商最终决定还是从现实出发(适度妥协),设计一种粗度降低的新型高音质单晶铜线材。
然后,经过大约1年的折腾,它的量产版终于问世了。当然,即便是量产,这个“量”也仍旧很有限。
外包装是一种很工程师审美的样子。黑色硬质包装盒,侧面是频响曲线图以及一些参数和性能介绍。
纸盒内部是木匣子。
标注了一圈英文,品牌名FAITH ACOUSTICS(信仰音频),技术灵感源自Passive Desk Speaker(无源桌面音箱)。
其中,Passive Desk Speaker也被印在了耳塞面板上。
事实上,有线耳机在核心原理上与无源音箱是一致的,只不过驱动需求和结构设计有显著差异。
而厂商之所以把这个标出来,可能也是承载了一部分音质期许吧?
至少,我是曾经真的体验到了它所模拟出的,那种无限逼近某种无源音箱的声效。
内部一览。线材、腔体、两种类型的耳套、一份说明书。还有个没有拍摄的白色皮质收纳包。
做工很好,给人坚硬耐摔的感觉。
据悉是钛金属壳体,中心区域被金色涂装,正中间开了三个貌似泄压孔的极小孔洞,外侧一圈是环形火山状凸起。整体透着些许工业气息。
腔体不算大,不论厚度还是宽度,都算是适中。
但由于造型比较个性,实际佩戴时,我总觉得入耳的角度需要些许微调,否则会有一点点的偏离耳道朝向。
然后,新设计的黑色耳机线非常粗硬,会有明显听诊器效应。不过,由于它本身较重,故日常使时,并不太会随意晃动,所以也就不太容易触发这种听诊器噪声。
耳挂比较个性,挂在耳后,若您躺着使用,它在特定角度下,很可能会从耳朵背面弹出来。这一点需要适应。
外观设计别致,挺酷。导管粗度适中,可以适配许多不同造型,不同品牌的常规耳套。
线材可换,双插针插头,插针的硬度很大,几次插拔,能感到它的可靠性。
对应的母座插口略紧,不太容易组装和拆卸,不过这并不是坏事,反而有利于长期的品质。
据了解,相对于去年展会上那条超粗耳机线加持的E1000,如今的量产版在高音上,做了进一步的“压制”,以此提升耐听度。
大致感受:
即便量产版适度给早期的原线做了减法,使得“粗度”上不再那么夸张,但它的声音素质和潜力在动圈耳塞中,也仍旧是王者级别。
不过,若对比当初那个把我感动的一塌糊涂的工程样机,这次的震慑力也确实降低了点。
但没变的是,宽声场、超黑背景、扎实的基频、中正音色、高密度的高频。
Faith Acoustics E1000的频响曲线:
→以500Hz为基准,低音域基本是在4-5dB之间徘徊,相对于常见的科学HIFI曲线在此处接近3dB的增益,它这里略微高出约2dB,但考虑到3kHz相对较高的峰,按说这个低音的厚度并不会多明显;
(实际低音量感,听着只比“点到即止”型低音,要稍微再饱满一点,该频域风格中正严肃,不会干扰其余频域的充分发挥。)
→200-1000Hz平直度很高,可提供准HIFI级的中音域基础音色;
(实际听,它的人声通透性高,自然度高,明亮度适中,润泽感适中,略偏硬。另外,它有着自然的人声唇齿音,并有着距离较近,但又不会太贴脸的核心主体结像,耐听度在中等音量下很好)
→靠近3kHz那里崛起了一个9dB的峰,增益幅度略高于中性温和的crinacle target(约7dB),但又略低于Harman 2013 target(约10dB),基于其全频域频响特征,它的声音亮度、清晰度会稍微偏高一点,但只要耳套选择好,按说并不太会出现“过于犀利”的问题。当然,实际也确实如此。
→3k-6kHz,中高频的衰减合理,会提供不夸张的具有穿透力的高音;
→7k-15kHz,这里略显冒进,不过结合整体来看,控制得仍算不错。只是在大音量下,它的金属味道会略微溢出,这对一些纯音乐作品来说,或会是一种优势。
→10kHz附近坚挺的轮廓,似乎反应出E1000搭载的“双面钛金磁控溅射振膜”在极高频域无与伦比的延伸势能。这一点,似乎是不少万元内高端动圈耳塞都难以企及的。
总体来说,E1000声音非常中性,轻微偏冷,与近几年诞生的一些科学HIFI耳塞,在基础音色上会有些相似。
素质上,它的瞬态优秀,动态和密度强大。凝聚力(密度)超越了我手里的同档次超高端耳塞Kinera LOKI神之印限量版。在大推力、高控制力播放设备下,会爆发相对常规便携前端更惊人的能量和声场,也会更出彩的展现出乐器和歌手嗓音的“真实质感”。
从全频能量分布来看,E1000只略微增加了点高音和超高音,而凭借这一“超能力”,也让它能够更好的再现复杂音乐中,那些微妙的空气以及厅堂感。
同时,这种“极限频域的冗余”也让它在更优质前端下,能更好的爆发潜能,激发烧友对它威力的无穷幻想。
鉴于它强大的动态、超宽频音域以及中正的HIFI大框架,那么若你是“发烧友”,没事给它换换线、换换套、换换前端,也都是值得的。
换线:
原线材品质很高。声音凝聚、通透、坚实、音色较为严肃。与E1000结合,会强化器乐和人声的饱满感。
换上Kinera LOKI神之印的FA线(6999元),由于该线瞬态很好,音色又柔和、细腻,故搭配E1000后,原本的“监听味”也会被些许消除,取而代之的是,声音柔顺感、横向声场以及高频丰富性的增强。
换上LOKI神之印的另一条EA线材(6999元),E1000的声音细节体积会骤然增大,但是分离度似乎没有变更好,而且这种过大的细节体积还会彼此挤压,有点影响自然。好处是更饱满的细节成像,更IMAX的场景。
小结:折腾来去,我觉得原线的综合体验确实已经很好,难以被完全取代。其饱满、扎实、自然、高通透性的声音特点,基本上是可以让人退烧的。
换耳套:
标配了两种桶身较高的耳套。
其中一种是由两种材质(金属+硅胶)构成,如上图,利于高音延伸,听着非常“高解析”。
另一种就是传统硅胶套,它的听感相对更自然,人声也更润,我更适应这个,即便解析力有点不够过瘾。
其实还折腾了好多不同类型的耳套,发现E1000的腔体设计有点特殊,似乎是比较依赖“耳套造型”。
过于矮小的不合适,造型不够膨胀的也不特别合适,总之,要找到很适合它的耳套,也不算很容易。
对比几年前的达音科万元旗舰单动圈LUNA:
风格上,LUNA生猛、结实、纹理非常高清,当年我形容它的声音,那感觉就像自己变成了蜗牛,双眼匍匐在每一种声音的表面爬行,体验着超近距离的高分辨率。
音色方面,LUNA主要问题是存在明显冷硬感,即便频响上它低频挺多,但由于4kHz强势凸起以及随后频域的骤然猛跌,这就比较容易让高音的柔和性与丝滑感降低。
相对而言,E1000的高音就“丝滑”不少,起码没有尖锐感和过于明显的颗粒感,这算是进步。此外,其低频到中频的过渡以及低频控制力也都很科学,而这会有利于它为你提供一种稳健、不乱的基础氛围。
此外,高频延伸,这同样也是E1000的优势,对古典音乐或是纯音乐爱好者而言,这种蔓延感的高音余韵很重要。
对比我手里5000元档的单动圈耳塞达音科禅Pro:
频响上,两者有着相似的科HIFI型调节方案,但透明度和声场表现,不论曲线还是听觉,都还是E1000明显更优。
频响方面,禅Pro的低频量感,整体性的比E1000多了约2dB,这会轻微损失中下盘的微细节和瞬态,另外高音延伸相对E1000不是很足,实际听着,两者的空气感有较大差距。
不过即便如此,禅Pro也仍旧是我近几年一直都很欣赏的韵味型高档动圈耳塞。而且它也同样适合换线、换耳套微调味道。
——
补充:
这款耳塞我是断断续续听的,有隐约察觉它的中高频音色会逐渐趋于自然,变温润,似乎是煲机起了作用。
来源:大per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