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钱的西方人才在网上骂,有钱的西方人,早计划好来中国生孩子了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1-12 17:52 1

摘要:这两天我在逛X的时候刷到一条帖子,发帖人是一位英国白人妇女。她自称是一头“来自诺福克的母狮,一位自豪的英国母亲,致力于为盎格鲁·撒克逊民族以及英伦文化而奋斗”。

没钱的美西方人才在网上骂,有钱的美西方人,早就来中国玩爽了,甚至都计划好赴华生子了。

这年头,人活久了真是什么怪事都能撞见。

这两天我在逛X的时候刷到一条帖子,发帖人是一位英国白人妇女。她自称是一头“来自诺福克的母狮,一位自豪的英国母亲,致力于为盎格鲁·撒克逊民族以及英伦文化而奋斗”。

她在当地时间11月11日发了条帖子,这条帖子看得我大受震撼,而且也让她在X上引来了不少非议:

“我要去中国生孩子。我不在乎别人说什么,只要我把孩子生在中国了,那娃就是中国人!”

“来自诺福克的母狮”“自豪的英国母亲”“致力于为盎撒民族以及英伦文化而奋斗”……

可能真的是我少见多怪吧,但是你要我把这些说法和“我要去中国生孩子”联系起来,而且还要想象这些话都是从同一个人的嘴里说出来的,我还是感觉自己的头都要裂开了。

现在的年轻人可能都无感了,但是从我那个年代过来的中国人,我相信你们一定能理解我在看到一个英国人说“我要去中国生孩子”这话时的心情。

在过去几十年来,关于去国外生娃这个话题,我们最熟悉的故事版本是什么?

没错,是赴美生子。

中国人赴美生子的代表性电影,汤唯和吴晓波主演的《北京遇上西雅图》

从上世纪80、90年代的港台地区开始,到2006年后中国大陆中产和富豪阶层的涌入,无数中国家庭不惜重金,远渡重洋,只为让孩子在美国出生,拿到那本梦寐以求的美国护照。

为什么?因为美国国籍在当时意味着顶级的教育资源、未来的移民捷径和全球通行的便利。

不光是赴美生子啊,在那个年代,但凡你在生儿育女这件事情上和美西方能沾上一点儿边,那都不仅是吹嘘的资本,同时还有更高的新闻价值。

2015年,山东齐鲁电视台曾经播出过一档名叫《小海螺分娩记》的真人秀节目,齐鲁电视台的当家女主持张帆当时临近产期,作为嘉宾也出镜了这档节目。

张帆签约的分娩机构,是一家名叫“济南圣玛丽亚妇产医院”的医院。

你听这名字就知道了,肯定是以洋气作为卖点的。

而事实也确实如此。《小海螺分娩记》里有一幕:这家医院为张帆提供产前心理辅导,连出面的助产师都是从英国请回来的。

这档节目我当年在是在无意中看到的,当时就令我大受震撼,直到现在都忘不了。

现在你和我说,一个英国的女人中产妇女正在盘算赴华生子。

都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从2015到2025,这也就才隔了10年吧?

你别说我这个吃瓜的了,我估计这事让《小海螺分娩记》节目组知道了,他们也得裂开。

不管一些人——尤其是一些个也不怕生儿子没屁眼的移民中介承认与否,曾经金光闪闪的赴美生子旧梦,如今正在世人的眼里快速褪色。

我们不需要去过度解读那个英国白人妇女的个人动机到底是什么,单就她发出来的这个信号本身而言,意义就足够非凡了。

它意味着,在一些美西方人的认知里,那套曾经被一些中国人视作理所应当的赴美生子逻辑,正在发生逆向历史性的反转。

三十年美英,三十年中国。对于至少一部分美西方人来说,赴华生子,这个看似疯狂的念头,也许正代表着一种对未来的另类投资。

哦,对了,顺便一提,这姐们还是川普的英国铁粉。除了那条发誓要赴华生子的帖子之外,她最近流量比较高的几条帖子,几乎都是支持川普起诉BBC的。

大概是因为实在看不下去她的出言乖张和“大逆不道”,有位英国老白男当时就在她的评论区里骂了句:

“China is a shithole.”(中国有什么好去的?)

我甚至都能脑补出这个英国老白男在屏幕上敲下这个词时,满脸的轻蔑和不屑。

为什么这个英国老白男会如此愤怒?他到底在气些什么?

我去他的X主页上家访了一圈,发现了不少有意思的细节。

这大爷应该是住在英国乡下地区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条件都一般,吃个简配版英早都得靠自家的母鸡下蛋。偶尔吃顿炸鱼薯条,都忍不住要发条帖子,昭告天下。

他虽然从来没来过中国,也不了解中国,但就是对中国怀有莫名其妙的敌意。一提起中国就是怨声载道,而且他抱怨的点吧,还是我这个中国人想破脑袋都想不出来的:

“中医太邪恶了,要不是因为中医,怎么会有那么多的野生动物惨遭毒手?”

“中国停止了他们的独生子女政策,并与俄罗斯一起追求世界霸权。”

“你们这些抗议的蠢货只不过是一群临时雇佣的暴民,你们对这个国家什么贡献也没做国……还是滚去中国抗议吧!”

“我很高兴我不住在中国,住在这种控制狂国家谁受得了?更别说中国的老大难问题还那么多了。”

我都不用去查都能猜得出来,这个英国老白男对中国的认知,几乎100%来自美西方反华媒体的二手投喂。

在那些媒体充满偏见和意识形态滤镜的报道中,中国永远是“压抑的”“落后的”“充满威胁的”。

美西方的老白男活在一个被它们精心构建的信息茧房里,他们对中国的狂怒,与其说是我们真的做了什么对不起他们的事情,倒不如说他们只是在对着一个他们自己臆想出来的稻草人发火而已。

这种愤怒,往深了说,就是一种无能狂怒。

英国的中产阶级白人妇女正盘算着怎么才能来中国生孩子。

而英国的乡下老白男,却在网上冲着自己臆想出来的“邪恶老中”骂骂咧咧,完全把自己当成了21世纪的堂吉诃德。

是不是觉得这就够抽象的了?

别急,还有更抽象在后头。

也是在11月11这天,英国老白男在X上隔空骂我们是“shithole”的几乎同一时间,马斯克她妈,梅耶·马斯克(Maye Musk),也在她的个人X号上发了条帖子,也是关于中国的:

“谢谢家人们@我。说实话,我每次去中国都玩得很开心。”

作为在中国互联网上的脸熟程度堪比卡迪·B的美国女网红,只要对梅大妈有所关注的人就都知道,她对中国的看法和立场可以说是一以贯之的。要么不提,一提就是夸夸。

她曾经直言不讳地盛赞中国的基建:“中国在公路、隧道、建筑、基础设施和港口方面的水平,简直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她还公开对比过中美的城市生活,坦言中国城市的极致安全和高效便捷,甚至让她回到纽约后都感到了不适。

你们就想吧:一个70多岁的、见惯了世界顶层繁华的白人精英妇女,在深夜的上海或杭州街头,可以随意散步,用一部手机搞定一切吃喝玩乐。这种安全感和掌控感,对她来说,可能是比奢侈品更稀缺的体验。

梅大妈对中国的喜爱,还不是停留在口头点赞上。她的行动力,要比美西方很多只是嘴上“I love China”的键盘侠强上一万倍不止。

连她自己都说,几乎每个月都会来中国。北京、上海、西安、杭州……她的足迹已经踏遍了至少12座中国城市。

她在中国各大的社媒平台全线入驻,用中文和中国粉丝互动,分享她喝中国茶、逛中国街头的日常。

她在中国的事业更是全面开花。她在中国签约了专业的MCN机构,全面承接从护肤品、手机到母婴产品的各种代言。

从为中国本土化妆品公司站台,到给OPPO担任全球大使,再到为江南布衣登台走秀,梅大妈精准地抓住了中国市场的脉搏。

她甚至还曾身着专门定制的“福”字中式礼服,出席央视总台举办的春晚相关活动。

为什么梅大妈在我们这儿混得如此风生水起?为什么她对中国从来不乏溢美之词?

除了中国确实好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她毕竟姓马斯克,她是马斯克他妈。

在梅大妈在中国玩爽了的同时,她的儿子埃隆·马斯克,正依托着上海的特斯拉超级工厂的天量产能,赚取惊人的利润。

梅耶的亲华姿态,与特斯拉在中国的蓬勃发展,构成了一个完美的商业闭环。

这份好感,既有她亲身见证中国发展的真实惊叹,也有基于家庭和商业利益的精明考量。

把话说得更直白一点,对于梅耶·马斯克这样的美西方顶级精英来说,批判中国实在是一件收益很低很低的事情,除了过过嘴瘾之外,毫无好处。

但是反过来,你要是选择主动拥抱中国,你就会在世界的东方找到一块充满机遇、安全便捷、而且在基建和生活便利性上遥遥领先的黄金宝地。

英国的老白男可能正忍受着老旧的基础设施、高昂的生活成本和令人窒息的经济停滞,而BBC的新闻却告知他们美西方现在正面临着巨大的“中国威胁”。

与此同时,他们本国的中产阶级和精英人士,他们却像梅耶·马斯克一样,纷纷选择跑去中国撞运气,去享受老白男们无法想象的体面生活。

这种强烈的撕裂感和被背叛感,让美西方的老白男们无所适从。

他们既无法挑战美西方的精英,也无法改变自己的生活困境。

于是乎,那个被BBC们塑造成假想敌的中国,就成了他们宣泄所有不满和挫败感的唯一出口。

但他们骂得越凶,反而就越凸显出他们的无力和失望。

我现在有一种越来越强烈的感受,不一定准确,但非常强烈。

我们正在目睹一个史诗级的全球叙事的重构。在这个重构中,生活在美西方各国的人,他们在冥冥之中地被分成了三类。

一类是先知先觉的阶层精英,如梅耶·马斯克。他们是典型的现实主义者,永远追随资本、机遇和更优质的生活。

他们对于意识形态的偏见并不在意,而是选择用脚投票,重仓中国,享受着这个时代最大的红利。

一类是后知后觉的中产阶级,比如那个说自己计划要来中国生孩子的英国妇女。他们是美西方多年来一直在倡导的那套“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的叛逆者。

他们开始怀疑、开始反思,试图跳出美西方政府和BBC们灌输给他们的那个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为自己和下一代,寻找一个新的、可能更光明的未来。

还有一类就是不知不觉的底层人群,典型代表就是那个啥也不知道就骂中国是“shithole”的英国老白男。

他们是信息牢笼的受害者,被困在旧日的叙事里,无法自拔。他们越是愤怒,就越是与真实的世界脱节,越是错失改变命运的机会。

一个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其实也决定了这个人的世界究竟是什么样子。一个已经被时代抛下的人,除了愤怒,其实也抓不住什么了。

你是骂是夸,是来是走,中国就在这里。不辩,不争,也不怒。

我们只是静静地看着时代的潮流,悄悄改变它的方向。

来源:孤烟暮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