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1月10日,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掠过八公山的竹林,映照在妙山村“青琅玕”民宿的青瓦白墙上。老板许过照例在院坝里摆开茶具,为住客冲泡本地特有的“欧里棘”野茶。茶香袅袅中,几位外地游客对着远山拍照,将这份静谧发到了社交平台。
文旅赋能,老宅老街焕新彩
11月10日,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掠过八公山的竹林,映照在妙山村“青琅玕”民宿的青瓦白墙上。老板许过照例在院坝里摆开茶具,为住客冲泡本地特有的“欧里棘”野茶。茶香袅袅中,几位外地游客对着远山拍照,将这份静谧发到了社交平台。
“谁能想到,三年前这里还是破旧的老屋。”许过翻出手机里的老照片感慨。如今,这座改造一新的民宿节假日入住率超过90%,不仅自己富了,还带动村里的野茶、麻黄鸡等特产卖出了好价钱。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指出,要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繁荣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近年来,我市深挖传统文化与特色文化资源,以一个个“小切口”的微更新、微改造,盘活沉睡资源,让一批老宅、老街焕发新活力、展现新面貌,持续提升“楚风汉韵 山水淮南”的传播力与影响力。
许过和这座老宅的“新生”,以及妙山村的蝶变,始于“两闲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政策的推动。八公山区立足资源禀赋,通过政策引导和资源整合,在妙山村流转闲置民房11户约3500平方米,先后投资700万元,建成了8个特色院落。
“我们保留青瓦土墙、木窗石院这些乡土肌理,同时配备现代化的设施,让传统与现代舒适地结合。”妙山村党支部书记贾全少介绍,民宿集群的兴起让这个昔日的集体经济薄弱村实现了高质量跨越式发展,2024年村集体经营性总收入达到82.6万元。
游客来了,既要住得舒心,更要体验地道文化、带走乡土味道。在许过的民宿大厅里,包装精美的“欧里棘”野茶和散养麻黄鸡礼盒是游客的“心头好”。文旅融合的效益也惠及周边村庄。在闪冲村,一碗咸香的牛肉汤配烧饼,成为八公山区的饮食文化符号,吸引八方来客。该村今年的餐饮产业营业额预计突破300万元。文旅融合让“住民宿、品特产、游山水”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图景。
从乡村到城市,文旅融合的画笔同样在描绘老街区的新面貌。在田家庵区,“星光下的时光机:老街电影夜”活动让沉寂的淮河老街1952焕发新活力。街区秉持“修旧如旧”理念,精心修复老市政府、候船室、红旗照相馆等历史建筑,将梧桐树亮化工程、文创集市与活动巧妙融合,唤醒城市集体记忆。
大通区九龙岗镇则借热播剧《六姊妹》的东风,其取景地九龙岗历史文化街区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打卡。“这里是淮南市煤矿业的起点,一景一物都保留了‘原始风貌’。”大通区文旅局工作人员介绍,他们紧抓影视IP机遇,通过场景营造、线路串联、全域联动等创新举措,将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了文旅发展动能。
从工业记忆到城市新潮,从文化探源到山水览胜,我市正将无形的文化具象为沉浸式商业场景,形成一幅古今辉映的城市“双面绣”,为城市更新和文旅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我们将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通过一个个具体的项目和市场需求牵引,让文化资源‘活起来’,让文旅产业‘火起来’,为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贡献淮南的基层实践。”市文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淮南日报》视频版(2025年11月12日)
记者 张昌涛
摄影 陈彬 查嘉琪 鲁晓聃
编辑 童飞飞
责编 张明星
初审 孙继奎
二审 迟海波
三审 张 斌
来源:淮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