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心武丨谈冷书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1-01 09:27 1

摘要:读书——尤其是读经典作品——要文本细读。有的人读书只读热门书,看网络上、媒体上推荐什么书,评论最多的是什么书,就去找那些书来读,这样一种读书的态度和方式也是不错的。有人向你推荐,总比自己面对茫茫书海去发现好书,要简便得多。

读书——尤其是读经典作品——要文本细读。有的人读书只读热门书,看网络上、媒体上推荐什么书,评论最多的是什么书,就去找那些书来读,这样一种读书的态度和方式也是不错的。有人向你推荐,总比自己面对茫茫书海去发现好书,要简便得多。

但是我现在提出我个人的一个读书经验,就是不要只读热门书,要学会自己淘书,读冷书。因为热门的书虽然往往确实也不错,可是大家一窝蜂地去读,你也凑热闹,却不一定能够找到和你的心灵真正相通的书。所以有时候不妨读一读冷书。

我打小就有这么一个癖好,就是不追热而求冷。记得我十几岁的时候,到北京王府井逛新华书店,那个时候新华书店分很多门市部,其中有一个门市部专卖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书。人民文学出版社也出了很多很热的书,像翻译过来的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牛虻》等,都是热书。但那天我去逛书店,我就发现书架上有一本书,叫《第四十一》,不厚,算是一个小长篇。作者是一个苏联作家,叫作拉夫列尼约夫,我以前没有发现过这么一个作家。翻译者是曹靖华,是一个有名的苏联文学翻译家。我就把这本书买下来了,回家一读,就有了一番心得。

我就写了一篇文章,投给《读书》杂志。《读书》杂志居然给我登出来了,算是我读冷书的收获。

《第四十一》是一本冷书,在众多的苏联文学书当中,算是一个比较边缘化的作家写的一本边缘化的书。它讲一个红军女战士,是个神枪手,能一枪打死一个敌人,她开了四十枪,就打死了四十个白军的官兵,但是她开第四十一枪的时候,这枪却没把对方打死,只是打伤了。部队的首长对她没有把人打死这件事,不仅没有批评,反而表扬了她,因为他们发现白军军官知道很多白军的机密。首长就决定派她和另外一些战友押送这个受伤的白军军官到红军的总部去,好审问出白军的种种机密。

押送的过程当中,他们要坐船经过一大片水域,没想到船行在半途遇到了暴风雨,海浪就把船给倾覆了。等这个女战士清醒过来的时候,发现自己在一个荒岛的海边,他们所坐的船已经沉没了,其他战友想必都淹死了。再仔细一看,受伤的白军军官也被海浪抛到了这个荒岛上,她就和白军军官在荒岛上生存了下来。

荒岛上有窝棚,里面有淡水,有鱼干,可以勉强维生。窝棚是捕鱼季节渔民上岸休息的地方,这个时候过了捕鱼季节,所以没有渔民出现。

开头两个人是敌对的,一个是红军女战士,一个是白军军官。但是几天过去,海上没有任何船只的踪影,他们为了活下去只得互相帮助,这个过程当中就产生了爱情,他们忘记了对方的敌对身份,忘记了红军和白军之间严酷的斗争。有一天,当他们在海滩上愉快地嬉戏的时候,远远地出现了一艘船,两个人很兴奋,在岸边跳了起来。两个人一块高兴地说“这下有救了”。可是两人冷不丁一想,来的这艘船是属于红军的还是白军的?这是一个天大的问题。

这艘船逐渐开了过来,这时白军军官认出来了,这是白军的船。他踏着海浪跑过去,大声喊叫:“我在这儿!”这个时候,红军女战士忽然想起来,他是一个白军军官,是自己的敌人,于是就回到窝棚拿出枪来,朝着白军军官的后背开了一枪。她是神枪手,一下就打中了,中弹的白军军官转过头,很惊讶地看着她,意思是说,咱们不是爱人吗?可是刚露出这种表情,他就倒在海浪里面死掉了。他终于成了她枪下的第四十一个。

红军女战士扔掉枪跑过去,看到白军军官的眼睛没有闭上,那是一双湛蓝的眼睛,她想起他们在一起的生活,把他的头紧紧地抱在怀里,哭喊着:“蓝眼睛……我的蓝眼睛!”这时候那艘船开过来了,船上的人吃惊地望着他们。

小说到这儿就结束了,这是一本冷书,我当时读了以后觉得很有意思,于是写了一篇评论。

还有哪些冷书可以向大家推荐呢?大家都知道,20世纪有一些老作家,特别是四川籍老作家,他们的小说很有意思,有人一听四川籍老作家就立刻想到巴金。想到他是对的,但现在我所推荐的不是巴金,因为巴金的书不是冷书,他的《家》是很热的书。我现在推荐一位四川籍的老作家叫李劼人,他是1891年出生,1962年去世的。李劼人有一个三部曲,是系列的长篇小说,其中第一部叫作《死水微澜》。这本书也不能说很冷,也热过一阵子,但是总体而言还是算冷书,好多人不知道它如何好,没有去读它。

《死水微澜》通过四川地方上的几个男女的故事,写出了辛亥革命前后四川那一片栩栩如生的生活场景,写活了很多不同性格的人物。当时四川社会有几种力量在激荡:清朝还没有倒台,官方是一种力量;冲击官方的力量,一种是名为袍哥的民间社会组织,还有一种力量是教民——那个时候西方开始入侵中国,除了军事入侵、经济入侵以外,他们也开始传教,就有一些中国人开始信教,成了教民。这几种力量是互相激荡的。小说没有说教,没有直截了当地写革命即将发生或革命发生的合理性,只是写了死水一般的社会生活当中出现的一些微微的波澜,但读起来非常有味道,而且读完你能够领悟到,实际上我们每一个人的个体生命都是嵌在一个特殊时期的历史潮流当中的。书中的不同人物,他们之间甚至有激烈的冲突,但到头来他们都是那一段历史潮流当中的生命符号。

我还要给大家介绍一个作家,他可能就更冷了,叫苏曼殊。苏曼殊是1884年出生的,1918年就去世了,在世时间不长。他是一个中日混血儿,他父亲是一个中国的茶商,母亲是一个日本女子,他在中国和日本都居住过。这个人很有意思,他后来出家当和尚了,但他是一个花和尚。大家都知道历史上有取经的唐僧,那个时代一些朋友给苏曼殊取了个外号,叫“糖僧”,因为他特别爱吃糖,爱到什么地步呢?一次能吃一斤糖,就这么吃糖他也不胖。苏曼殊是一个很怪的人。一方面,他出了家,真诚地信仰佛教;另一方面,他又经常喝酒,放浪形骸。一方面,他是一个疯疯癫癫的生命存在;另一方面,他又和当时的一些辛亥革命的志士有很深的交往,自身也是一个投身反清革命浪潮的志士。

他的诗很好,这里摘录一首,诗是写他自己的——

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

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

这首诗是他从中国到日本去寻找他的母亲,留居日本时写的。“春雨”一句有一种乐器,现在中国已经不时兴了,但在日本仍然很流行,是在唐朝时传到日本的乐器,叫作尺八,跟箫类似。人在日本,听着尺八这种乐器哀怨的声音,他就想到中国,不知什么时候能回到中国看浙江潮。他穿了一双草鞋,捧着一个破钵,干吗呢?因为他是一个和尚,需要化斋,但是没人认识他。他在樱花盛开的季节,走过了一座又一座的桥。

这个人的作品全是文言文的,他写了好几篇文言文的爱情小说,其中有一篇叫作《断鸿零雁记》,“鸿”就是大雁,“断鸿”和“零雁”是同一个意思。大雁本来都是成群的,他写的则是一只孤雁,它和群雁切断关系了,孤零零的。这本书讲述了一个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

现在我们不是还要学文言文吗?初中学一点,高中学得更多。有人总觉得读文言文有困难,其实你不用一开始就去读大部头的文言文著作,不妨找来苏曼殊的文言小说《断鸿零雁记》读,相信对你熟悉文言文的语感和语法会大有好处。

来源:近现代史论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