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打开社交软件,河南话相关的内容正以惊人的势头传播,“12431”发音口诀被网友们争相模仿,“wishtoday”的谐音梗甚至火到了海外,曾经被贴上“土味”标签的河南话,如今成了大家追捧的潮流。
打开社交软件,河南话相关的内容正以惊人的势头传播,“12431”发音口诀被网友们争相模仿,“wishtoday”的谐音梗甚至火到了海外,曾经被贴上“土味”标签的河南话,如今成了大家追捧的潮流。
这种转变背后,藏着河南多年来摆脱刻板印象、实现文化逆袭的漫长故事,这波反转来得猝不及防,却又在情理之中。
河南被地域偏见困扰的历史,怕是最有体会的还要数土生土长的河南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地处如今河南境内的宋国和郑国就成了诸子百家调侃的对象。
“揠苗助长”“郑人买履”这些流传至今的寓言,看似是简单的故事,实则悄悄给这片土地的人贴上了“愚蠢顽固”的标签。
本来想探究这背后是不是有什么特殊原因,后来发现,主要是宋国在文化上的不合群以及国力的弱小,才让它成了众人嘲讽的目标。
到了近代,黄泛区的天灾、频繁的战乱让大量河南人被迫外迁,“穷苦”的印象就此扎根。
改革开放后,“农业大省”的定位让大家对河南的认知更加单一,早期互联网上“十个河南九个骗”的顺口溜,更是把这种偏见推到了顶峰,偏见带来的伤害,渗透在河南人的日常生活里。
70后河南人吴裕在西藏工作时,就亲身经历过甲方总经理因早年在洛阳出差被偷钱包,便对所有河南人抱有敌意。
面对这种以偏概全的评价,吴裕耿直地辩解,得到的却只是轻描淡写的回应。
90后女生刘元在上海工作时,即便主动解释,也难以改变同事对河南民风的偏见,更让人无奈的是,这种偏见还蔓延到了方言上。
电影《失恋33天》中将“普通话好”与“看不出是河南人”绑定,2017年北京卫视春晚小品《取钱》用河南口音塑造骗子形象,这些作品在不经意间加深了大家对河南话的负面认知。
如此看来,河南话能有今天的地位,确实经历了太多委屈,谁也没想到,曾经让人避之不及的河南话,会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实现逆袭。
今年年初,刘元的老同学突然问她河南话里“wishtoday”的意思,这个巧妙的谐音梗让她忍俊不禁。
本来只是网友的无心玩梗,后来发现,这竟然成了河南话出圈的契机,小红书评论区语音功能上线后,河南话获得了更广阔的传播空间,相关标签的浏览量一路飙升。
网友们发现,河南话里“棉袄”的发音近似“喵”,自带可爱属性,“恁咋不早说咱俩某以后”这样的方言情话,更是唱出了河南人细腻的情感。
很显然,大家对河南话的认知,已经从“土味”彻底转向了“有趣”“深情”。
河南话的逆袭,并非孤立的网络现象,而是整个河南形象全面升级的缩影。
2021年河南卫视春晚的《唐宫夜宴》,用不到500万的经费打造出了惊艳全网的效果,后续的《洛神水赋》《清明奇妙游》更是延续了文化破圈的势头。
这些节目没有追求华丽的特效,而是深耕传统文化,这种务实的创作态度,恰恰击中了当下观众的需求。
与此同时,河南的企业也在默默发力,胖东来以高福利赢得“神仙企业”的称号,蜜雪冰城、白象等品牌凭借性价比收获大众喜爱,这些品牌的崛起,让大家看到了河南经济发展的活力。
地域偏见的消除,终究离不开经济的支撑和文化的自信。
曾经,河南因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大量人口外出务工,“穷”成了偏见的根源。
如今,随着经济实力的提升,河南人不用再通过自黑来应对偏见,而是可以坦然地展示自己的方言和文化。
河南的“土”从来都不是缺点,这份“土”背后是不画大饼的真诚,是脚踏实地的务实,就像河南话一样,看似朴实无华,却藏着最真切的情感。
这场所谓的“文艺复兴”,不仅仅是方言的走红,更是大家对地域文化多样性的接纳,是对真实、务实精神的认可。
毫无疑问,河南的转变给其他被刻板印象困扰的地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也让我们明白,真正的文化自信,从来不是靠刻意迎合,而是源于对自身文化的认可和坚持。
未来,期待河南能继续带着这份真诚,让更多人看到它的魅力,也希望更多地区能打破偏见,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
来源:史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