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楚辞 | 屈原“兰芜罗生”,藏在《少司命》里的 “岁寒之韧”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1-01 09:25 1

摘要:提及《九歌・少司命》,世人多留意 “满堂兮美人,忽独与余兮目成” 的人神默契,却常忽略开篇 “秋兰兮麋芜,罗生兮堂下” 的深意。这不是简单的香草铺陈,是屈原在祭祀掌管子嗣安康的少司命时,以秋末寒冬仍繁茂生长的兰草、麋芜,喻示 “生命在逆境中的坚韧”—— 即便霜

提及《九歌・少司命》,世人多留意 “满堂兮美人,忽独与余兮目成” 的人神默契,却常忽略开篇 “秋兰兮麋芜,罗生兮堂下” 的深意。这不是简单的香草铺陈,是屈原在祭祀掌管子嗣安康的少司命时,以秋末寒冬仍繁茂生长的兰草、麋芜,喻示 “生命在逆境中的坚韧”—— 即便霜寒将至,草木依然守得住葱茏;即便境遇艰难,人也该守得住初心与生机。

今天,我们循着这缕穿越霜寒的兰香,走进《九歌・少司命》的圣洁意境,读懂楚辞中 “以草木喻风骨” 的本真,感受先秦古人对 “坚韧生命力” 的敬畏与赞颂。

秋兰兮麋芜,

罗生兮堂下。

绿叶兮素华,

芳菲菲兮袭予。

夫人自有兮美子,

荪何以兮愁苦?

秋兰兮青青,

绿叶兮紫茎。

满堂兮美人,

忽独与余兮目成。

这段文字,屈原以草木为引,铺展祭祀少司命的肃穆场景:秋末的兰草与麋芜,在祭堂之下遍地生长,翠绿的叶子衬着洁白的花,浓郁香气萦绕周身;即便时至秋末,兰草依旧青翠,紫茎挺拔,毫无衰败之态;祭堂中满是参与祭祀的人们,少司命却唯独与主祭者目光相契,传递出 “懂坚韧、惜生机” 的神性回应。没有激昂的呐喊,只有 “草木韧” 与 “人神和” 的静谧,字里行间满是对生命力量的尊崇。

秋兰兮麋芜,罗生兮堂下:“秋兰” 即秋日绽放的兰草,“麋芜” 是一种叶片细长、香气清雅的香草,二者皆为楚地常见草木,却有 “耐霜寒、抗秋燥” 的特质;“罗生” 指 “杂乱却蓬勃地生长”,不刻意规整,却尽显生机;“堂下” 是祭祀的核心区域。屈原不是单纯写草木茂盛,而是以 “秋寒中仍罗生” 的景象,喻示 “生命不因环境严酷而退缩”,如同祭堂需以圣洁之物装点,人的心性也需以 “坚韧” 为基。绿叶兮素华,芳菲菲兮袭予:“素华” 指 “洁白的花”,“素”(白色)在先秦语境中既表 “纯净”,也含 “耐寒” 之意 —— 秋末百花凋零,兰草却能绽放素白之花,更显其不凡;“芳菲菲” 是香气弥漫的样子,“袭予” 即 “香气环绕主祭者”。这句是感官与精神的双重触动:眼见绿叶素花的坚韧,鼻闻清雅持久的香气,实则是 “以草木之性,喻人之品格”—— 外在洁净、内在坚韧,方能在逆境中留存生机。秋兰兮青青,绿叶兮紫茎:“青青” 是 “浓绿鲜亮”,即便时至秋末,兰草叶片仍不见枯黄;“紫茎” 指兰草紫色的花茎,挺拔而有韧性,不易弯折。屈原特意重复描写兰草的 “青” 与 “韧”,不是冗余,而是强调 “坚韧不是勉强支撑,而是本色留存”—— 兰草的绿,是天生的生命力;人的韧,也该是源自本心的坚守,而非外力逼迫。忽独与余兮目成:“忽” 是 “不经意间”,体现神灵回应的玄妙;“目成” 是 “目光相对、心意相通”。少司命选择与主祭者 “目成”,本质是对 “珍视草木坚韧、敬畏生命力量” 的回应 —— 主祭者懂兰草的岁寒之韧,神灵便懂主祭者的赤诚之心,这是 “人以坚韧敬神,神以默契许人” 的精神共鸣。

在楚地文化中,“香草” 从不只是装饰,而是 “品格与命运” 的隐喻 —— 兰草、麋芜等耐霜草木,象征 “在逆境中坚守本心、不失生机” 的风骨;而春夏盛放的繁花,则多喻 “顺境中的美好”。屈原在《九歌》中多次以 “秋兰” 入诗,正是看中其 “岁寒不凋” 的特质:

秋末是 “阳退阴生” 的转折期,如同人生遭遇困境的节点,兰草却能在此时保持青绿、绽放素花,恰如人在困境中该有的姿态 —— 不抱怨环境严酷,只专注留存自身生机;不刻意彰显坚韧,却以本色证明 “生命力的强大”。这种 “以草木喻风骨” 的写法,为后世古典文学奠定了 “托物言志” 的基础,如陶渊明以 “菊” 喻隐逸坚守,郑板桥以 “竹” 喻刚正不阿,皆源于此。

少司命是楚国人信奉的 “子嗣与孩童守护神”,其核心职责是 “守护生命的诞生与成长”,而 “兰芜罗生” 的场景,恰与这份职责深度契合 —— 兰草、麋芜的坚韧生长,象征 “生命从萌芽到成熟,需历经霜寒却永不放弃”;祭祀时以这些草木为祭,既是向少司命祈求 “孩童能如兰草般健康成长、抵御病害”,也是向世人传递 “生命的价值,在于逆境中的坚韧”。

楚地人相信,“神灵的意志” 常通过自然草木显现 —— 兰草在秋寒中繁茂,是少司命 “庇佑生命” 的信号;人若能如兰草般坚韧,便能获得神灵的认可与护佑。这种 “草木即神意” 的信仰,让 “兰芜罗生” 不再是单纯的祭场布置,而是 “人、神、自然” 三者共生共荣的见证,凸显楚地 “敬畏自然、珍视生命” 的文化内核。

屈原(约前 340–约前 278),战国楚国人,不仅是爱国诗人,更是楚地 “草木文化与生命信仰” 的集大成者。他出身贵族,早年担任 “三闾大夫”,主管王室宗庙祭祀与楚地巫祭乐歌整理,这份经历让他深度接触楚地的草木传说与祭祀传统,也让他对 “草木喻风骨” 的文化内涵有深刻理解。

在屈原之前,楚地民间祭歌多直白祈愿,少有人将草木与神性、风骨深度绑定。屈原改编《九歌》时,特意选取 “秋兰”“麋芜” 等耐霜草木作为祭场核心元素,既贴合少司命 “守护生命” 的神职,也借草木之性传递 “坚韧” 的人文精神 —— 他想让祭祀不再是单纯的 “求神庇佑”,更成为 “传递生命智慧” 的载体。

即便后来被流放,他对 “草木风骨” 的认同也未曾改变 ——《离骚》中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便是以 “佩戴兰草” 表 “坚守本心” 的决心;《九章》中 “沅有芷兮澧有兰”,也是以草木喻 “理想不凋”。他用文字,让 “草木即风骨” 的理念,成为楚地文化最鲜明的印记。

《九歌・少司命》创作于屈原担任 “三闾大夫” 期间(约公元前 318 年–公元前 313 年),是他根据楚地民间 “少司命祭祀乐歌” 改编而成。当时的楚地,虽已进入战国中后期,面临秦国威胁,但 “敬畏生命、重视子嗣” 的传统依然深厚 —— 每年秋末,民间与王室都会举办少司命祭祀,祈求孩童安康、人丁兴旺,而秋末恰是 “草木凋零、霜寒将至” 的时节,选择此时祭祀,更需传递 “抵御逆境、守护生机” 的信念。

屈原改编这篇祭歌,一方面是 “履行职责”:将民间俚俗的祭歌规范化、雅致化,让语言与意境匹配神灵的神圣性;另一方面是 “传递风骨”:通过 “兰芜罗生” 的描写,将 “岁寒不凋” 的生命智慧融入祭歌,让参与祭祀的人不仅能 “敬神”,更能 “懂草木、学坚韧”—— 他想告诉世人,少司命守护的不只是 “生命的存续”,更是 “生命在逆境中的坚韧力量”。

这篇作品,没有个人哀怨,只有对 “生命坚韧” 的敬畏与赞颂,是屈原 “以文学传文化” 的重要实践 —— 他想让楚地的 “草木风骨”,借祭歌的传播,成为一代人的精神养分。

全段的意境,可用 “清寂而刚劲” 四个字概括:

场景意境:草木为魂,霜寒为衬

没有浓墨重彩,只有 “兰芜罗生” 的蓬勃、“绿叶素华” 的清雅、“紫茎挺拔” 的刚劲 —— 祭堂被草木环绕,即便秋寒已至,空气里却满是生机的气息,霜寒的清冷与草木的青绿形成鲜明对比,更显后者的坚韧。你仿佛能看见:祭堂之下,兰草与麋芜肆意生长,叶片上沾着晨霜却依旧鲜亮,风过时轻轻摇曳却不弯折,每一寸草木都在诉说 “不向霜寒低头” 的倔强。

情感意境:敬而不卑,韧而不傲

祭者对少司命的情感,是 “敬” 而非 “求”—— 敬神灵守护生命,更敬神灵所代表的 “坚韧力量”;对草木的情感,是 “惜” 而非 “赏”—— 惜草木的岁寒之韧,更惜这份坚韧背后的生命智慧。这种 “敬惜交织” 的情感,没有激烈的表达,却比呐喊更有力量 —— 那是对 “生命本质” 的深刻认知:真正的强大,不是战胜逆境,而是在逆境中守住自己的生机与本色。

对少司命的 “敬意传递”:屈原想通过 “兰芜罗生” 的蓬勃、“绿叶素华” 的洁净,告诉少司命:“我们以最具生命力的草木敬奉您,既祈求您守护孩童安康,更愿习得草木的岁寒之韧,在逆境中守护生命的生机”。对祭祀者的 “精神引导”:他想借草木的 “坚韧” 引导参与祭祀的人:“生命的价值不在于顺境中的盛放,而在于逆境中的坚守 —— 如兰草秋寒不凋,人也该在困境中留存本心、不失生机,这才是对生命最好的珍视”。对楚地文化的 “风骨传承”:他想将楚地 “以草木喻风骨、以坚韧敬生命” 的文化理念,通过祭歌传递下去 —— 让后人知道,楚国人曾如何以兰草为镜,学习 “岁寒不凋” 的坚韧;曾如何以祭祀为媒,传递 “敬畏生命” 的信仰,让这份 “风骨” 不随时间消散。表层含义:描写楚国祭祀少司命的场景 —— 秋末的兰草与麋芜在祭堂下蓬勃生长,绿叶素花、香气弥漫,兰草青绿依旧、紫茎挺拔;主祭者在祭堂中,与降临的少司命目光相通,尽显对神灵的尊崇与对草木坚韧的珍视。深层含义:“兰芜罗生” 是 “逆境中坚韧生命力” 的隐喻,“祭祀少司命” 是 “守护生命本质” 的象征。屈原想借这段文字表达:“敬神,本质是敬‘生命的坚韧力量’;做人,也该如兰芜般,在‘阳退阴生’的逆境中,守住本心的生机与本色,不被霜寒摧折,不被困境打垮”。这既是对少司命信仰的深化,也是对 “人该如何活” 的深刻回答。“守本色”:像兰草青绿般,留存自身生机

兰草在秋寒中不改变青绿本色,我们在困境中也该守住自己的 “核心力量”—— 若擅长思考,就以冷静分析破局;若擅长坚持,就以持续行动应对。不盲目模仿他人的 “坚韧方式”,只专注发挥自己的本色优势,如同兰草不羡慕繁花的艳丽,只做好自己的 “岁寒不凋”。

“耐微霜”:像麋芜抗寒般,接纳小的挑战

兰草的坚韧,不是突然抵御严寒,而是慢慢适应秋霜的侵袭;我们的成长,也该从接纳 “小困境” 开始 —— 工作中遇到小难题,不逃避,耐心解决;生活中遇到小挫折,不抱怨,调整心态。如同秋霜让兰草更显坚韧,小挑战也能让我们的生命更有韧性。

“悄生长”:像兰芜罗生般,默默积蓄力量

兰草的生长不张扬,却在不知不觉中铺满堂下;我们的努力也不必急于求成 —— 每天学一点知识,每天练一点技能,看似微小,却能在困境中成为支撑自己的力量。如同兰草的 “罗生” 不是一日之功,坚韧的品格也需在日常中慢慢沉淀,终会在关键时刻显现价值。

读《九歌・少司命》的 “秋兰兮麋芜,罗生兮堂下”,不只是学一句楚辞,更是学一种 “生命的姿态”—— 像兰草般,在逆境中守住本色,在霜寒中留存生机,不张扬,却有撼动人心的力量。

这个 11 月 1 日,恰逢立冬临近、阳退阴生,不妨想想自己生命中的 “兰草”:是遇到困难时不放弃的坚持,是面对压力时不焦虑的冷静,还是无论境遇如何都不改变的初心。愿你如秋兰般,在岁月的霜寒里,始终保持自己的青绿与芬芳,活成一束 “岁寒不凋” 的光。

打开今日头条 APP 或极速版,搜索 “屈原 九歌少司命 兰芜罗生”,查看完整图文解析,一起在楚辞的清寂意境中,感受草木的坚韧力量,让生命更有底气。

来源:雁足

相关推荐